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垂体Rathke氏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诊断垂体Rathke氏囊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氏囊肿的病例共18例 ,均行常规及增强MRI检查 ,其中 9例加扫反转恢复 (IR)序列。结果 :所有 18例Rathke氏囊肿MRI均显示鞍内或向鞍上发展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 5例伴有液平面形成。病变直径小于 1cm者 4例 ;1~ 3cm者 12例 ;大于 3cm者 2例。MR呈短T1信号者 14例 ,其中长T2 9例 ,短T2 5例 ;MR呈长T1长T2信号者 4例。增强扫描 ,其中有 7例于囊肿边缘出现环形强化。囊壁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17例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 ,其中 2例含有杯状细胞 ;1例混有假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1例合并有嗜酸性细胞垂体腺瘤。结论 :MRI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Rathke裂囊肿的MRI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28例,其中18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总结其部位、信号、囊壁、胶样小体及强化方式的的诊断价值.结果:11例病变位于鞍内,17例位于鞍内及鞍上,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囊内容物信号表现多样,其中等T1长T2信号3例,短T1长T2信号7例,短T1短T2信号5例,短T1等T2信号1例,混杂T1、T2信号2例;囊内可见漂浮结节者6例;垂体窝内可见受压的正常垂体组织者16例.增强MRI:4例无强化,10例可见囊壁周围区域呈断续的线样强化.结论tMRI平扫能够清楚显示病变,但对于不典型Rathke裂囊肿的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增强MIU有利于同鞍区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鞍区Rathke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垂体Rathke囊肿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MRI表现。结果 17例Rathke囊肿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10例位于鞍内,7例位于鞍内和鞍上。MR信号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7例长T1、长T2,6例短T1、长T2,2例等T1、等T2,1例等T1、长T2,1例短T1、短T2。6例行增强扫描,3例无增强,3例囊肿边缘增强。结论 垂体Rathke囊肿表现为鞍内或鞍内和鞍上的囊性占位,MRI信号多样,但结合MRI形态、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垂体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囊肿16例,均行常规及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2例囊肿位于鞍内,14例位于鞍内及鞍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根据囊肿内容物的不同表现为多种MRI信号,其中9例呈短T1、长T2信号,3例呈短T1、等T2信号,2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呈等T1、长短混杂T2信号;增强扫描仅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垂体Rathke囊肿虽然少见,但仔细分析其MRI表现,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囊肿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纵隔囊肿的CT和(或)MRI资料(其中28和26例分别行CT和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肿位于前、中、后纵隔者分别为13、18和11例,位于前中纵隔者2例。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位于不典型部位者分别为7和5例。CT密度近似于水者12例,占42.9%(12/28)。MR T2WI病变均为等或高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1例水成像上信号有衰减。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1信号者8例,占30.8%(8/26)。MRI信号不均匀者5例,原因各异。误诊14例。结论后纵隔和前纵隔CT高密度和厚壁的囊肿易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中纵隔气管旁的心包囊肿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囊肿。MRI有助于诊断CT高密度的纵隔囊肿。MRI信号不均匀或水成像上信号衰减足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包括16例垂体腺瘤囊变5、例Rathke囊肿、6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2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囊性垂体腺瘤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4例有囊壁环形强化;Rathke囊肿、颅咽管瘤、垂体脓肿信号多变,与囊内容物有关;表皮样囊肿显示为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的信号。结论: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和MRI表现特点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16例,均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析表皮样囊肿在T2WI、T1WI、增强扫描和DWI上的影像表现。结果:16例均呈长T2长T1信号,其中2例伴短T2间隔信号,增强扫描14例无强化,2例呈包膜和间隔强化。16例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结论:磁共振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3例经病理证实的囊性病变包括垂体大腺瘤囊变1例、垂体大腺瘤囊变伴出血3例、垂体微腺瘤囊变伴出血2例、垂体微腺瘤囊变2例、颅咽管瘤3例、蛛网膜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1例、Rathke's囊肿1例。结果:鞍区病变以垂体瘤常见,以长/短T1.长T2信号为著,一般为厚壁且内壁不规则呈环形强化为主要表现;蛛网膜囊肿各序列呈脑脊液信号:颅咽管瘤、Rathke's囊肿信号较复杂。结论:应充分利用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体位成像、多种序列扫描从病变生长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与肇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5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和DWI表现,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26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行扩散加权成像,26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29例,脑实质23例,脑室3例。CT平扫24例呈低密度,2例密度稍高于脑实质。51例类似脑脊液信号,1例呈短T1短T2信号,2例呈短T1长T2信号,1例T1WI大部分呈等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囊壁似有轻微强化。DWI上囊肿均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值高于脑实质。结论:形态不规则、类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不强化是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典型表皮样囊肿可呈其它密度和信号变化,可根据不强化和DWI呈高信号与其它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患均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MR成像。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45例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中,18例表皮样囊肿中15例T1WI呈低信号,另3例为高倍号,所有18例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7例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9例畸胎瘤T1WI呈高、低或混染信号;11例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MRI对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5/45)和80%(36/45)。结论 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可反映瘤内组织成分,MR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37例鞍区囊性病变包括垂体腺瘤囊变16例、囊性颅咽管瘤5例、Rathke's囊肿5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5例、垂体脓肿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3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鞍区病变以垂体瘤囊变最常见,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强化;颅咽管瘤、Rathke's囊肿信号较复杂,与囊内容物有关;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显示为与脑脊液信号;垂体脓肿增强扫描囊壁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鞍区不同囊性病变具有一定MRI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多数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先天性肿瘤 MRI短 T1 高信号与肿瘤成分之间的关系 ,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在 MR T1 WI上表现为短 T1 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 9例颅脑先天性肿瘤 ,全部行常规 MR检查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 ,将 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颅咽管瘤 3例 ,在 T1 WI上均为混杂信号 ,其中 2例短 T1 高信号经 CT及病理证实为钙化 ,1例短 T1 高信号为脂肪成分。表皮样囊肿 4例 ,2例为均匀的短 T1 高信号 ,2例为混杂信号 ,肿瘤成分为液态的高浓度蛋白。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各 1例 ,均为混杂信号 ,其中的短 T1 高信号经脂肪抑制序列及术中所见证实为脂肪成分。结论 先天性肿瘤中的短 T1 高信号是由高浓度蛋白、脂肪及钙化成分组成。 MRI对先天性肿瘤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侧脑室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表现及术前做MR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T2FLAIR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资料。结果 11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12例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10例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多无强化或或囊壁轻度强化,其中2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结节状及花环状明显强化。结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首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先天性肿瘤MRI短T1高信号与肿瘤成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在MR T1WI上表现为短T1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9例颅脑先天性肿瘤,全部行常规MR检查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将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颅咽管瘤3例,在T1WI上均为混杂信号,其中2例短T1高信号经CTG及病理证实为钙化,1例短T1高信号为脂肪成分。表皮样囊肿4例,2例为均匀的短T1高信号,2例为混杂信号,肿瘤成分为液态的高浓度蛋白。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各1例,均为混杂信号,其中的短T1高信号经脂肪抑制序列及术中所见证实为脂肪成分。结论 先天性肿瘤中的短T1高信号是由高浓度蛋白、脂肪及钙化成分组成。MRI对先天性肿瘤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位于脊髓内.除1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1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外,余12例病变平扫均表现为稍长或长T1、长T2信号,其中1l例信号均匀,l例信号不均.6例增强扫描,4例无强化,2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MRI表现(包括T1、T2及静脉注射Gd-DTPA后T1三相)。结果:3例卵巢囊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园形、椭园形等或稍长T1及长T2像;1例巧克力囊肿呈短T1长T2像;1例畸胎瘤呈实性,有脂肪及钙化信号。12例恶性肿瘤中2例转移瘤均表现等T1长T2肿块,Cˉ后增强,并均有腹水征。10例原发性卵巢癌中9例信号不均匀,呈囊实性肿块或肿块内不规则坏死液化。3例侵及周围脂肪层或盆隔,Cˉ更清楚。另1例卵巢癌术后MR复查,腹腔内广泛种植。结论:MRI诊断卵巢囊肿或良性肿瘤与B超、CT的价值相似;对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与TNM分期明显优于CT或B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23岁。结果: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垂体柄球形增粗,3例生殖细胞瘤T1、T2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均匀一致,其中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均行放射治疗,疗效明显;2例Rathke's囊肿,T1等、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仅示包膜环形强化,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结论: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原发性垂体柄占位病变形态,有别于继发性病变;生殖细胞瘤放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MRI表现,探讨该病变的病理学改变特征以及MRI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1例经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进行了MR检查,对其MR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8例病变均表现为局限性肿块,邻近未见伴有多发病灶;5例呈均匀长T1信号,2例呈不均匀长T1信号,1例呈短T1及长T1混杂信号;5例呈均匀长T2信号,3例呈不均匀长T2信号;7例经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者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其中1例左额顶叶病灶强化后有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倾向,1例颈段脊髓病灶可见以背侧白质为主的强化;MR复查未见病变复发征象,其中1例激素治疗后病变逐渐缩小。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较困难,MR检查常将本病误诊为肿瘤。诊断时若能认真分析临床病史并仔细观察MRI表现(特别是增强MRI表现),则有可能提出本病的诊断,此时可以先使用激素试验治疗,以避免手术或放射治疗造成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2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确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7例患者MR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MRI均表现为垂体弥漫性增大,4例垂体柄增粗,6例患者神经垂体T1WI高信号消失。5例患者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3例患者可见相邻硬脑膜增厚强化,呈脑膜尾征。结论对于垂体弥漫性增大,垂体后叶短T,信号消失,垂体柄增粗,临床有尿崩及垂体功能低下时要考虑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诊断,MRI对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垂体少见病变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垂体少见病变的MR表现,其中颅底型垂体瘤8例、垂体单纯出血5例、垂体脓肿5例及淋巴细胞性垂体腺炎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除垂体出血外其余均行MRI增强扫描.结果颅底型垂体瘤呈等T1稍长T2信号影向鞍下及蝶窦内发展,并可见部分残留垂体;垂体单纯出血表现为垂体内呈片状短T1长T2信号影,垂体显示不清;垂体脓肿表现为垂体内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淋巴细胞性垂体腺炎表现为蝶鞍不扩大,垂体腺明显增生肥大向鞍上发展.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垂体少见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