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并提供相应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06至2010年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不相称性,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风险因子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女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的多数;不良反应级别以一般为主;2009至2010年间作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不良反应有上升的趋势;双胍类及磺酰脲类(SU)不良反应最为突出;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日服用药频次多、单一用药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大是SU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不相称性研究同时也得到一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信号。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广泛,像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是否联合用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以期更合理安全地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岛素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2004年1月~2012年11月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检索出胰岛素的不良反应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怀疑药品的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报告表289例,其中男143,女146例。短效、超短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全身性损害。其中283例通过治疗均好转或痊愈,2例病例留有皮下脂肪萎缩后遗症,4例未好转。结论:胰岛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较多,常多个不良反应同时发生,临床上要进行密切的用药监护,关注少见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品种、用药频度(DDDs)、用药金额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总用药金额较2009年增长41.2%,磺酰脲类DDDs排序居首位,用药总金额和DDDs增长最快的是噻唑烷二酮类。结论: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应用中,磺酰脲类药格列齐特、双胍类药二甲双胍均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等居主导地位,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总体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2006—2010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0年上海市ADR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中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采用描述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全面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物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深入分析其风险因子,并运用回归模型探讨药物相互作用对ADR的影响。结果5a间共纳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报告逐年攀升,以老年、女性患者多见;ADR级别以一般为主,但2009—2010年新的(药品说明书或相关文献未记载的)ADR(一般及严重)报告数明显增多;ADR累及系统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代谢与营养障碍最为多见,且ADR发生频率较高的药物品种为双胍类和磺酰脲类(SU);口服抗糖尿病药物ADB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日服药次数多、单一用药是胃肠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是sU产生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对ADR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用易发生低血糖,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联用易产生皮疹。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ADR涉及系统广泛,且近年新的不良反应呈增多趋势,而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及联合用药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ADR发生的风险,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ADB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更安伞、合理她用药.  相似文献   

5.
金菊庆 《中国药房》2014,(10):920-922
目的:分析降糖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3年8月上报的降糖药致ADR报告359例,并对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多为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涉及降糖药7类23种,其中磺酰脲类引发ADR最多,共90例,占25.07%;口服是ADR病例的主要给药途径;造成的损害累及10个器官或系统类型,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占30.08%);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的患者共341例,占94.99%;68.25%的ADR报告关联性评定为"很可能"。结论:降糖药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护、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某院2007~2008年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应用状况。方法:对2007~2008年降糖药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结果:降糖药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其中,口服降糖药用药金额的增长快于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以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以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为主。按照DDDs排序,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结论:某院连续2年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应用基本稳定、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合肥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合肥市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ADR病例报告1549份,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549份ADR病例报告中,涉及到药品1680例。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18种。结论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注意口服给药指征,慎重选用静脉滴注给药治疗,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和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7~2009年口服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智文 《中国药房》2010,(30):2804-2806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应用数量、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应用数量和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α-糖苷酶抑制剂和双胍类缓释制剂的用量增幅较大,磺酰脲类药的用量上升趋势变缓,噻唑烷二酮类药的用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合理,α-糖苷酶抑制剂和双胍类占主导地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2013年某院报告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以≥60岁老年患者居多;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最多,代表药物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涉及药品中注射剂型最多,口服给药方式最常见;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居首,其次为全身损害;临床表现以过敏为多。结论:应继续加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海云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76-678,682
目的对淮安市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淮安市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74例的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涉及中老年患者最多;顺铂、紫杉醇、奥沙利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通过总结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及其含量,结合我院近5年发生的27例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结果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有69种,主要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等;临床上同时应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情况较常见。从我院收集的27例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高,占88.89%;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例数较多,有16例,占59.26%。结论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严重,肝损害较明显;临床应用存在用量过大、重复用药、服药期间饮酒等问题,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很大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损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降糖药临床不良反应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述各种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分析。结果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目前已知常见临床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消化道症状、变态反应及代谢和营养障碍等。结论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眼科集团228家医院在2017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药事数据上报平台中的1229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发生的ADR,对给药途径、转归、临床表现以及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1229例ADR的报告中,眼局部用药发生例数671例(54.6%),静脉给药366例(29.78%),口服152例(12.37%)等。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中以荧光素钠注射液静脉注射ADR发生率最高,共266例(45.70%);滴眼液中以双氯芬钠滴眼ADR发生率最多,共79例(13.57%)。荧光素钠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结论眼局部用药可引起局部及全身ADR,应重视及关注荧光素钠注射液及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并做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服用药品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的种类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200例中有182例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占比91.00%;18例为注射剂导致,占比9.00%。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有114例抗感染药品(57.00%),有41例中药制剂(20.50%),有19例神经系统药品(9.50%),有7例镇痛药(3.50%),有14例心血管系统药品(7.00%),其他药品5例(2.50%)。有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67例(33.50%),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52例(26.0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4例(12.00%),其他系统不良反应57例(28.50%)。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未合并用药126例(63.00%),合并使用药品有74例(37.00%),其中,合并使用2种、3种、3种以上药品分别有60例(30.00%)、6例(3.00%)、8例(4.00%)。不良反应转归方面,痊愈病例为86例(43.00%);好转105例(52.50%);后遗症有9例(4.50%)。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抗感染药品、中药制剂,其中,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和全身损害,通过积极治疗和处理,不良反应均痊愈或者好转。  相似文献   

16.
万婷  何月华 《药品评价》2021,(3):132-135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南城县人民医院发生不良反应的110例临床资料,其中由抗菌药物引发的有73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累及系统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各为17例、26例、9例、15例、6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青霉素占23.70%;头孢类抗生素占36.16%;大环内酯类占13.22%;喹诺酮类占19.44%;其他占7.48%;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有皮肤及附件占35.62%,神经系统占19.18%,呼吸系统占15.07%,胃肠道系统占23.70%,泌尿系统占7.48%,心血管系统占10.96%;单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家族用药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史、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普遍,其中头孢类抗生素占比最高,对皮肤及附件系统影响较大,过敏史、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因此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学习及管理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