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痛风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疑似痛风患者72例,进行单源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混合能量扫描,并对尿酸基图和钙基图进行分拆重建,并结合常规能量扫描图进行诊断。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痛风诊断标准,观察单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痛风结节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分析此方法影像学显示的特征。结果单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痛风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3.7%(59/63)、特异性为77.8%(7/9)、准确率为91.7%(66/72)。单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诊断阳性61例患者,结节影钙基图上均呈低密度影;其中,57例关节周围结节影能谱尿酸基图显示稍高密度影,4例显示不清楚。结合其常规能量扫描对痛风结节的X线征象,包括关节面下骨质小囊样改变及穿凿样骨质破坏,软组织偏心性肿胀,均可明确痛风诊断。结论单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痛风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廉价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痛风的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9例痛风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行四肢关节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离法处理图像,依据关节内有无尿酸盐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对两组尿酸盐沉积差异及双源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双源CT双能量扫描显示研究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临床诊断痛风结节患者均存在尿酸盐结节沉积,4例临床初诊未发现痛风结节而双源CT双能量检测出3例尿酸盐结晶沉积,总检出率高达96.55%;双源双能量CT检查对尿酸结节沉积病灶数目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临床查体。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是诊断痛风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双能量CT扫描,对照组为10例非痛风患者.双能量CT GOUT软件处理扫描图像后,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沉积的差异及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17(46%)、6(16%)、10(27%)、33(89%)例患者分别在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CT检测到尿酸盐沉积,双足踝关节受累较其他关节多(P=0.000).对照组无尿酸盐的沉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7例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CT共发现297处,是临床估计病变部位的2.25倍(临床估计病变部位132处)(P=0.000).结论 双能量CT可以检测出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包括一些亚临床部位,但其检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IQon能谱CT碘图与单能量图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苏州科技城医院进行CT检查的100疑似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能谱模式进行扫描,通过系统软件对患者的CT碘图与单能量图进行分析,以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图像对肺栓塞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及肺动脉栓子诊断符合率。结果:10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经肺动脉CTA检查确诊的患者88例,12例为非肺栓塞,碘图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率为97.00%,单能量图诊断的准确率为85.00%,碘图高于单能量图(P<0.05);碘图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73%、91.67%、98.90%、91.70%,单能量图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0%、66.67%、95.10%、42.11%,碘图与单能量图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8例确诊患者中,肺动脉CTA检测出栓子共计106个,其中1级栓子数量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患病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照组为10列非痛风患者。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解算法处理图像后,由2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根据关节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差异及双源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24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共发现223处尿酸盐结晶沉积,而临床四肢体格检查仅能发现88处关节疑有病变,仅占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发现病灶的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未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对痛风疑似患者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检测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无创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诊断痛风结节沉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痛风患者65例,另选同期收治的65例非痛风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及不明原因下肢疼痛)作为对照组,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两组患者的疼痛部位,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酸盐沉积差异.挑选3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不了解影像学结果的情况下通过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痛风组患者尿酸盐沉积状况(痛风结节)进行评估,比较临床评估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结果的差异.结果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显示对照组无痛风结节沉积,痛风组患者在腕关节、膝关节及足踝关节检测出痛风结节沉积的比例分别为96.06%(33/34),100.00%(22/22)和96.49%(55/57).65例患者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共检测出痛风结节沉积部位545处,是医生临床评估(125处)认定的4.36倍.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无创简便,准确率高,漏诊率低,应作为临床筛查痛风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行双能量能谱CT扫描的57例尿路结石患者,采用有效原子序数及直方图判断结石成份.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双能量能谱CT分析体内纯尿酸结石、纯非尿酸结石、混合结石得到灵敏度100%、91.7%、97.0%,特异度100%、97.4%、95.7%,阳性预测值100%、84.6%、98.5%以及阴性预测值100%、98.7%、91.7%.双能量能谱CT通过有效原子序数结合直方图诊断体内纯尿酸结石、纯非尿酸结石、混合结石准确性高,可准确区分尿酸及非尿酸结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尿酸盐结晶检测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确诊痛风患者和12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结果共30例痛风患者DECT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其中单关节受累17例,多关节受累13例,以指(趾)间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最明显;12例高血尿酸患者,DECT检查发现4例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具有简便、无创、快捷、灵敏、准确及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可以作为痛风诊断、疗效评估及痛风高危人群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因外周关节疼痛于本院就诊的患者80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试验组(痛风)50例与对照组(非痛风)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行双能量CT(DE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分析DECT检测尿酸盐结晶(MSU)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血沉、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尿酸(SU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ECT检测MSU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76.5%,诊断符合率为85.0%。试验组MSU结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15,P0.001)。结论:320排CT双能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MSU结晶沉积部位、分布、临近骨质破坏程度,对尿酸盐结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可靠性,且安全、无创,对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痛风性关节炎(GA)的双能量CT(DECT)影像学表现,探讨痛风性关节炎DE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GA 188例DECT、48例X线、17例MRI影像学表现,比较DECT双能量分析对痛风结节的检出率,比较急性期、非急性期痛风受累关节的DECT影像学表现。结果:GA急性期有65例、非急性期有123例,男∶女为13.5∶1,平均年龄(55.2±15.2)岁。DECT双能量分析前后对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6.92%、69.23%,对非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0.32%、90.2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GA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比较痛风结节、关节囊及关节面病变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RI检出GA急性期、非急性期关节软骨病变率分别为80%、66.7%。结论:DECT双能量分析可以特异性检出痛风结节,显著提高痛风结节的检出率。DECT能较好地检出痛风关节病变,非急性期痛风结节、关节囊、关节面病变率均高于急性期关节病变。MRI可以敏感地检出关节软骨病变。X线能检出非急性期痛风关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高分辨率C T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5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的64排螺旋C T诊断结果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对于直径为≤1 cm、1 cm~2 cm及2 cm~3 cm的结节64排螺旋C T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01%,97.35%及100%;特异性分别为50.25%,70.45%及80%。其中≤1cm的结节恶性率为35.1%,1 cm~2 cm结节恶性率为52.3%,2 cm~3 cm结节恶性率为76.5%。孤立性肺小结节的C T诊断及治疗因其大小及性质而存在明显差异。结论≤2 cm的孤立性肺小结节C T不能明确为良性时应行胸腔镜手术切除,2 cm~3 cm的肺孤立性小结节可先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灶性质,恶性结节则行胸腔镜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曹国平  罗松  邓小毅  顾红梅 《安徽医学》2019,40(11):1215-1218
目的探讨MRI对痛风性膝关节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港澳洋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1例慢性痛风患者膝关节双能量CT和MRI检查图像,以双能量CT为金标准,检验MRI对痛风石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4例患者行双侧膝关节双能量CT和MRI检查,共35个膝关节纳入研究。MRI对痛风石检出的特异性为0. 977(95%CI:0. 930~0. 994),敏感性为0. 648(95%CI:0. 551~0. 735),阳性预测值为96. 0%,阴性预测值为77. 0%,准确性为82. 8%。结论与双能量CT相比,MRI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代谢显像联合CT在直径>1.0 cm的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取得病理结果的肺部占位60例患者,肺癌24例,良性肿瘤及其他病变36例,病灶直径>1.0 cm。所有患者均行18F-FDG代谢显像和胸部CT,18FFDG代谢显像根据显像特征、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CT根据病灶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为标准,统计单独18FFDG代谢显像、单独CT检查及18F-FDG代谢显像联合CT检查结果,计算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行χ2检验。结果:单独18F-FDG代谢显像诊断SPN的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5%、86.1%、76.7%、75.0%和77.5%;CT检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5%、72.2%、68.3%、60.0%和74.3%;联合试验(并联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9.4%、76.7%、65.6%和89.3%。联合检查的灵敏度高于单独18F-FDG或CT检查(P<0.05)。结论:18F-FDG代谢显像联合CT检查在鉴别诊断直径>1.0cm的肺部占位方面灵敏度优于单独CT或18F-FDG代谢显像,18F-FDG代谢显像是对传统CT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及CT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37例甲状腺结节拟采取手术的患者,均于术前2周内行超声、CT检查,2种检查间隔1周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超声及CT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并进行比较,比较超声与CT对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的粗钙化与微钙化检出率。结果 137例患者中101例(73.72%,共108枚)为恶性结节、36例(26.28%,共41枚)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直径(1.22±0.16)cm,良性结节直径(1.17±0.1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9枚甲状腺结节中,超声共诊断出43枚良性结节与106枚恶性结节,CT诊断出47枚良性结节与102枚恶性结节。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与符合率分别为92.59%、91.95%,显著高于CT(P<0.05)。超声的恶性结节粗钙化与微钙化检出率及良性结节粗钙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钙化的检出率及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具有更高价值,可作为甲状腺结节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陈东  葛湛  何学军  黄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395-2397
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和诊断肺结节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法:对72例体检经常规剂量扫描中发现肺结节病人行肺部低剂量和局部薄层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按<5mm,5mm~10mm,>10mm不同大小分组记录结节数目,并记录结节形状、内部特征以及边缘特点及形态,结节内钙化,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改变等,并部分做出定性诊断,再与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低剂量、薄层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三者在检测肺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内部与周边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结节的检测结果在总体上略占优势,但是三者在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差异。结论:低剂量加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值得在人群普查、肺结节检出中推广应用,但仍需努力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陈东  葛湛  何学军  黄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84-1986
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和诊断肺结节中是否存在差异显著性。方法:对72例体检经常规剂量扫描中发现肺结节患者行肺部低剂量和局部薄层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按<5mm,5mm~10mm,>10mm不同大小分组记录结节数目,并记录结节形状、内部特征以及边缘特点及形态,结节内钙化,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改变等,并部分做出定性诊断,再与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低剂量、薄层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三者在检测肺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内部与周边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结节的检测结果在总体上略占优势,但是三者在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差异。结论:低剂量加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值得在人群普查、肺结节检出中推广应用,但仍需努力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肺部结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双源CT对患者进行平行扫描及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数据观察分析患者肺部结节病灶检出情况(敏感度、特异度)、结节影像学特征、病灶强化情况及肺部结节谱曲线斜率(K)、病灶钙含量(Ca)、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Eff-Z)值变化。结果CT扫描技术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敏感度为96.88%,特异度为97.37%,准确率97.13%;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肺部结节圆形及类圆形、形态不规则、磨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央可见空腔和细胞坏死,肺细胞癌影像图边界清晰,伴分叶征,腺癌影像图表现为分叶状或圆形的孤立结节,且边缘呈毛刺状;结节病灶矢状位CT平扫图显示,右肺上尖叶存在小块清晰均匀阴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肺部病灶轻、中度强化;恶性结节组K、NIC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组Ca、Eff-Z值明显低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可进一步鉴别肺内小病灶,对肺部结节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远帆  刘华  刘建军 《重庆医学》2011,40(8):769-770,773
目的比较分析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在以CT影像为基础和PET影像为基础的肺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行全身PET/CT显像的肺孤立性结节患者14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明确病理检查结果。根据图像结果是否存在肺外病灶将患者分成两组(PET组和CT组),比较18F-FDG PET/CT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效率。结果 140例患者中仅在肺内病灶中出现异常18F-FDG摄取86例,在肺外(包括肺门、纵隔及远处)出现不同程度18F-FDG摄取54例。PE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4%、60%和69.8%,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63%和78.6%。PET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0.058(95%信区间:0.585~0.814),CT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0.048(95%可信区间:0.670~0.8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病灶结构特征(分叶、毛刺及牵拉)及平均标准摄取值(SUV)等特征应用logisitic回归建立方程后,PE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80%和81.4%,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78%和83.6%。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明显受到结节病灶以外所获取的信息如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的影响;对于以PET信息为基础的肺孤立性结节,其诊断价值有限,结合CT结构信息,可以明显改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和声触诊定量技术(VTQ)与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应用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甲状腺超声检查,分别测量VTQ模式下病灶内部横向剪切波速度(SWV)以及有效SWV测量区域,并在有效的测量区域中测量得到SWV最大值、SWV最小值、SWV中位数以及SWV平均值;以患者病理学诊断为依据对螺旋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进行计算;比较VTI和VTQ与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结果TI-RADs2类阳性率为0%,TI-RADs3类阳性率为2.95%,TI-RADs4a类阳性率为2.95%,TI-RADs4b类阳性率20.59%,TI-RADs4c类阳性率58.82%,TI-RADs5类阳性率1.50%。螺旋CT扫描结果提示甲状腺良性结节114例,恶性结节86例;病理组织学提示甲状腺良性结节132例,恶性结节68例;特异度为86.8%,灵敏度为79.6%,准确度为34.0%。恶性结节SWV最大值、SWV最小值、SWV中位数以及SWV平均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中SWV值最大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最小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15、中位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以及平均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以及结节内SWV平均诊断效能为最佳,其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2.6%。结论VTI和VTQ与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SWV平均值对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比较双能量与单能量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方法:共40名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行双源CT扫描。双能量组20例,采用100 kV和140 kV,螺距1.0;单能量组20例,采用120 kV,螺距2.0。两组均采用CareDose4D自动追踪电流法。观察与分析支架状况、有无内漏、血栓吸收程度等情况。记录双能量组及单能量组的辐射剂量、采集时间、扫描长度,观察两种扫描模式的差异。结果:双能量组和单能量组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组采集时间明显长于单能量组(P<0.05);单能量组受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双能量组(P<0.05)。结论:双源CT可以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情况,全面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单能量中等螺距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双能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