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  赵堪兴  崔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7):500-501,I001
测试并比较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Science 4 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 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8只眼 ,12例正常人 12只眼进行检测 ,分析其 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人 ,5环和 6环的潜伏期显著延长。结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 ,周边视网膜潜伏期延长 ,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感受器功能受损并且周边视网膜首先受累所致。  相似文献   

2.
张伟  赵堪兴 《眼科研究》2002,20(6):524-526
目的 测试并比较黄斑病变患者和正常人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了解视网膜功能。方法 用美国EDI公司的VERISscience4.2系统对6例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5例7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5例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其中3例6眼干性型,2例2眼湿性型)眼,对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的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进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所有黄斑病变患者1,2和3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潜伏期无明显异常。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黄斑病变患者的视功能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正常对照眼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用VERISScience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7例(20只眼)正常对照者和15例(19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皆出现程度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视网膜前膜组1~6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和1~6环的N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第一环振幅无相关但与第一环的潜伏期存在相关。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用于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视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4.
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的测量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进行测量并对各种变异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 VERIS 4 .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三组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 (共 4 4例 5 0只眼 )及各种眼病病人 (共 12 5例 15 0只眼 )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在第一环处反应密度最高 ,随着离心度增加 ,反应密度值逐渐降低 ;潜伏期在第 3环处最短 ,向 1环处和 6环处渐增加 ;随年龄增加 ,各环各波振幅有所降低而潜伏期有所延长。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模式不同。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正常人存在年龄性影响 ,在患者存在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松  黄丽娜  张国明  罗恒  曾键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6):483-485,I0001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特性及图像特征。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12只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10例(20只眼)正常人的视网膜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P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低于正常人,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RP患者OCT的视网膜断层反射像与正常反射像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变;RP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各环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人,且有显著性差异,4~6环的潜伏期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延长。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有效地评价RP患者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的功能,RP患者OCT的断层扫描像与其已知的视网膜病变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正常人13例(13眼)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例(12眼)进行检测,并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各环N1、P1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正常人而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结论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正常对照 眼和视网膜劈裂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9例(21只眼)正常对照者和8例 (15只眼)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并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 G) 对其中3例 (6只眼) 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劈裂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平均反应密度值或潜伏期比较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视网膜劈裂患者多焦ERG三维图皆表现为多处局部性振幅降低,中央高峰反应消失或降低,其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值的P1/N1波比值不同于全视野ERG的b/a波比值。 结论多焦ERG和全视野ERG对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各有其优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8-270)  相似文献   

8.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近视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Science4.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24例48眼近视患者,22例44眼正常者进行检测,分析其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近视患者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者,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结论:近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感受器功能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 对18例(18眼)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做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 CSC眼组1~3环a波和b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CSC局部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慢性砷中毒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 采用VETIS Science TM5.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18例(36眼)慢性砷中毒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测,并选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18例(3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同样检测.为了观察病情变化分别在就诊时、治疗21 d,60 d、90 d进行mERG检测,比较视网膜不同区域特征峰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结果 慢性砷中毒患者在就诊时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第1环N1波和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振幅密度轻度下降.第2~6环显示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下降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并随着病情发展,各环均与正常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甚至早于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结论 慢性砷中毒后在早期就会出现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mERG具有特征性改变,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变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