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灵枢·论疾诊尺》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今注家对“颈脉动”多以人迎脉动为注,或迳避而不释。如张介宾《类经》注:“颈脉,谓结喉旁动脉,足阳明之人迎也。水气上逆,反侵阳明,则颈脉动”。高士宗《素问直解》注:“如颈脉动,喘疾咳,则知水气内动,故曰水”。《内经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版)语译:“颈动脉搏动显著”(第47页)、“颈部结喉两旁见到明显的搏动”(第143页)。笔者认为,《内经》“颈脉动”非指足阳明人迎脉动而言,当作手阳明扶突脉动为妥。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正杨德钱为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老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疾病教学研究工作30余年,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血证论》[1]有载:"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即水壅,……水壅即为痰饮",指出瘀  相似文献   

3.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4.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思是说,“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  相似文献   

5.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即,“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对此后世不少医家理解为,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相似文献   

6.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7.
“头为天象,六府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合于此。惟经气上逆,干犯清道,不得运行则壅遏为痛”(《证治汇补》)。若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停滞脉络,则为淤血。《说文》谓:“淤,积血也”。淤血是一种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故其危害,内犯脏腑,外涉皮毛,上侵巅顶,下达涌泉,变幻百端,且其性凝滞难祛,可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  相似文献   

8.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9.
疏肝解郁论治失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失眠之病因病机,古代医籍中记载颇多。《灵枢·邪客》说:“邪气客于五脏六腑,格拒卫气于阳而不眠”。《医宗必读·不得卧》则概括为“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结合前贤论述及临床实践,笔者认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诚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3,25(3):237-238
2 中医病因病机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范畴。相似记载始见于《内经》 ,如《灵枢·水胀》篇称为“水”。指出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 ,时咳 ,阴股间寒 ,足胫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素问·水热穴论》曰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 ,肾汗出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 ,传为跗肿 ,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金匮要略》称“水气”。《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曰 :“夫水之病 ,皆生于脏腑。方家所出 ,立名不同 ,亦有二十四水 ,或十八水 ,或十二水 ,或五水……。寻起…  相似文献   

11.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2.
一味鱼腥草治疗鼻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法:取鲜鱼腥草全草适量捣烂,绞汁滴鼻,每日三至五次,每次二至三滴,并取全鱼腥草鲜者250~200g或干品50~60g煎水,每天早晚各服一次.十五天为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五天.三至五个疗程痊愈.适应症:鼻渊初起热壅肺窍型(急性鼻窦炎)症见:头痛鼻塞,不闻香臭,鼻颏辛酸,鼻流脓涕或黄稠涕.典型病例:兰××,女19岁,1983年3月28日诊.半年前出现发热,前额痛,鼻塞,不辨香臭、流脓涕,经忠县县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副鼻窦炎”经用西药及穿刺疗法好转.一周前因感冒而上述症状加重,服西药效差.查: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热壅肺窍,上法治疗二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服三疗程后,经检查正常,嘱再服一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按:鱼腥草又名侧耳根,其主要功效是清(肺)热解毒排脓,《本草经疏》曰:“治痰热壅肺.”《日华子本草》曰:“敷恶疮白秃.”鼻渊初起多属热毒犯肺,肺热壅窍而成,标在于鼻而本在于肺.正如《内经》曰:“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治病必求于本,故肺热清  相似文献   

13.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14.
“消者,去其壅也”。邪气留止、聚而不去,则变生以壅积为特征的病证。如宿食、瘀血、水湿、热毒等壅积为患,则癥瘕积聚,疮痈肠痈、痰饮肿胀等疾由生。故凡能去此诸邪之壅者,即可谓之“消”。《金匮要略》素称之为杂病论治之宗,八法无不赅备,虽未明言“消”,但就其论治已见消法之运用特色,兹简述于下。一、去瘀血之壅瘀为凝聚不散之血。瘀血壅滞,则因其所阻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病证。1.化癥:癥为有形之积,常因瘀血壅积而成。欲化其癥,必先  相似文献   

15.
瘀咳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瘀血咳嗽的病因病机,前人多认为是痰瘀碍气,肺失肃降。如《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唐容川说:“盖人身气道,不可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  相似文献   

16.
张达旭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近40载,对各种疑难病的诊治辨证入微,疗效卓著,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就其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作一介绍,以飨读者。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1 脾肾衰败,湿浊内壅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虚劳”等范畴。张师认为此病发病时虽有邪实(内生或外来之邪),但必有脾肾虚损之因素方能致病。《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又有“肺传寒于肾,为涌水”(《素问·气  相似文献   

17.
仲景《伤寒論》太阳篇第76条条文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乡先辈族人颖甫先生著《伤寒发微》将原文訂正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自注曰:“发汗后阳气外浮,不能泊水,水入則吐……,此症忌更发汗,要无庸議。发汗则水气随阳热而张发于上,吸胃中水液俱上,傾吐而不可止,此理之可通者也。若既伤于汗,又伤于吐,阳气独张于上,而水液內亡,岂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然則此“下”字必传写之  相似文献   

18.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19.
淤血阻滞为妇科疾病常见病机 ,故活血化淤法为治疗妇科病淤血证的主要法则。1 病因病机气滞血淤 :多由七情不和 ,肝气郁结 ,使气机受阻 ,以致脉络不和 ,滞涩不畅而致气滞血淤。如《医宗金鉴》所曰“血之凝结为淤 ,必先由气滞”。气虚血淤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虚则血行缓慢 ,血流不畅 ,脉络不充 ,日久则成淤。如《医林改错》所云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 ,以致气虚血淤之症。”寒凝血淤 :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凝。因寒为阴邪 ,性主收引、凝滞 ,脉管遇寒收缩 ,血液遇寒则易凝涩。《灵枢·经脉》曰 :寒邪客于经…  相似文献   

20.
升补宗气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现。CHF的主要症状有:疲劳、乏力,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中医学虽无“心衰”的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时已多处论及心衰的病因病机及典型表现。如《素问·逆调论》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素问·痹论》曰:“脉痹者,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水热穴论》云:“故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