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8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结果 11例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4例,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在7例,其中1例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4例。CT初诊肿瘤检出9例,定性诊断准确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及分型。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其中来源于胃11例,小肠6例,小肠及盲肠、结肠同时受累3例,结肠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部分行强化CT扫描、胃肠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结果 11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原发性9例,继发性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两类:1弥漫性胃壁增厚型7例;2局限性胃腔内肿块型4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共12例,原发性10例,继发性2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3类:1弥漫性肠壁增厚型8例;2肿块型3例;3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1例。结论 CT检查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提供病变部位、范围和类型,有无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信息,并可对病变进行准确分期,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邱乾德  吴海  林达  余捷  孙宏亮  胡明哲   《放射学实践》2011,26(8):836-84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4个病灶,其中肿块型2例3个肿块,结节型1例3个结节,混合型1例8个病灶;低度恶性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24个病灶,其中肿块型1例1个肿块,结节型1例2个结节,肺叶实变型3例5个病灶,混合型4例16个病灶。在肿块型3例4个肿块中,支气管充气征3个,伴不规则坏死空洞2个;结节型2例共5个结节,其中结节边缘见磨玻璃征及内见支气管充气征2个;肺叶实变型3例5个病灶,实变区内均见支气管充气征,其中边缘见磨玻璃征2个病灶,支气管腔明显狭窄阻塞1个病灶;混合型5例24个病灶,为多种表现并存,其中支气管充气征10个,磨玻璃征12个。CT增强5例,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结论: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性,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小肠淋巴瘤,8例位于回肠(包括回盲部),2例位于空肠。10例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2例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明显环形增厚,肠管不狭窄且明显扩张;5例呈浸润型,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息肉肿块型2例,肠腔内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致肠腔变窄,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未见坏死。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或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8例,或无明显强化1例,其中2例内部可见血管被肿瘤包绕,1例并发穿孔。结论掌握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间质瘤、小肠癌及小肠Crohn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包括病变累及范围、病变区厚度、周围侵犯情况,并将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进行初步对照分析。结果:21例均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表现为胃肠壁明显的均匀增厚或腔内外不规则肿块影,黏膜皱襞增厚。胃部淋巴瘤以胃腔变形、变窄常见;小肠淋巴瘤多伴有病变内积气,管腔狭窄常不明显,部分呈"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病变周围淋巴组织增大,脂肪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MSCT诊断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对结肠及小肠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1例,继发性49例)CT表现.结果 50例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样,根据CT表现可分为5型:多发结节型、单发结节型、弥漫浸润型、邻近后腹膜淋巴瘤侵犯型及肾周肿块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要点。 结果:4例病例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61~73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其余2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灶体积较大,最大径从4.9~17.1cm不等。CT平扫肝脏病灶均呈均匀低密度,边界尚清,CT增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未强化区,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走行影,但无明显受侵征象。4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肝脏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且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型。 结论:肝脏淋巴瘤临床特点大多不具有典型性,但CT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低密度肿块,无明显强化,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诊断肝脏原发性淋巴瘤之前,需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肝脏浸润。  相似文献   

9.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CT检查23例,MRI检查5例。结果23例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肿块型9例(39.1%),浸润型10例(43.5%),溃疡型4例(17.4%)。23例共发现不连续肠道病变42个;肿瘤样病灶23个;肠壁呈向心性增厚病灶15个;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病灶5个。1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受累,胰头受侵1例,脾受侵1例。结论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并且有助于临床的分期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儿童腹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14岁。10例经手术、4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儿童腹腔非霍奇金淋巴瘤CT征象为:(1)腹腔多发、巨大、不规则形肿块(14例);(2)肠壁增厚(6例);(3)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包绕肠系膜血管和腹腔干,形成所谓的“三明治征”(6例);(4)肠管动脉瘤样扩张(4例);(5)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面(2例);(6)浸润邻近器官,其中脾脏1例、肾脏1例、肝脏1例;(7)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8)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中度强化(13例);(9)合并腹水(4例)。结论 CT检查对儿童腹腔淋巴瘤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X线、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X线、CT资料,其中原发性36例,继发性5例.胃22例,肠道19例.归纳总结其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41例中除5例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后未继续分型,余36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来源33例(91.7%),T细胞来源3例(8.3%).胃淋巴瘤的X线表现及特征有:孤立充盈缺损区内有增粗隆起的胃黏膜,并与正常胃黏膜移行相连;充盈缺损区内有结节状隆起的"鹅卵石征";龛影周围环堤的内外缘光整;胃壁广泛浸润,胃腔不狭窄或狭窄不明显;胃内跳跃病灶,病灶之间是正常胃结构;病变区胃壁柔软或有一定舒缩变化;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明显增厚,厚度1.1~5.8 cm,平均2.5 cm,增厚的内缘呈波浪样或分叶状,外缘清楚,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并发现"肿瘤覆盖黏膜征".肠道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有:肠壁厚度2~6 cm,平均3.4 cm.病灶长度7~10 cm或广泛难以测量.增厚的肠壁内缘高低不平,可有不同程度狭窄,但梗阻不明显,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特征性表现是肠壁呈动脉瘤样扩张.结论胃肠道淋巴瘤有较明显的X线、CT表现及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结果:4例经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其中胃2例、小肠1例和结肠1例;2例胃淋巴瘤胃壁分别呈弥漫性增厚及局限性增厚,1例黏膜累及并伴有溃疡,胃壁均匀轻~中度增强,1例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小肠淋巴瘤呈多节段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壁及肿大淋巴结均匀明显增强,1例回盲部结肠淋巴瘤呈偏侧性肿块伴管腔狭窄,病灶均匀轻~中度增强。结论:CT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D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艾滋病合并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DCT及MR表现,结合胃镜、肠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4例患者病变广泛累及除食管外的消化道各个部位,其中累及胃2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结肠2例、直肠肛管1例。受累管壁局灶性或弥漫性向心性增厚,部分管腔狭窄或呈"动脉瘤样"扩张,2例患者可见溃疡形成,1例患者出现肠梗阻。增强扫描胃淋巴瘤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小肠结肠及直肠肛管淋巴瘤表现为持续性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多部位活检病理证实4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艾滋病相关消化道淋巴瘤多部位及少见部位受累常见,病变形态、强化程度多样化。CT及MR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浸润型6例、溃疡型2例、肿块2例及混合型1例),其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厚度不均,壁不光整,其增厚内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3例浸润型中增厚胃壁内缘表面伴有深浅不一溃疡影,周围间隙存在,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浸润型3例和肿块型2例)、原发性升结肠淋巴瘤1例。其CT征象为:肠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可伴肠管管腔狭窄,壁柔软,无明显梗阻征象,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见腹膜后及肠系膜血管周围增大淋巴结形成肿块,并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有较为明显的CT表现及特征,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将有助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钡剂造影与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与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并有较完整的消化道造影、部分CT检查资料以及部分手术后标本涂钡摄片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9例,包括胃2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结肠3例。结果上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0例胃原发性淋巴瘤中单个较大的不规则形充盈缺损9例,7例形成“牛眼”征;多个大小不等卵石样充盈缺损6例;单个巨大溃疡3例,1例表现为典型的“半月综合征”;多个大小不等浅淡龛影2例;7例胃腔变形,胃壁柔软,蠕动减弱,与以上各类型并存。1例十二指肠原发性淋巴瘤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伴条形龛影。5例小肠原发性淋巴瘤,肠腔狭窄、狭窄段以上肠管扩张2例,3例仅表现为小肠套叠。3例结肠原发性淋巴瘤,肠腔对称性环形狭窄1例,肠腔非对称性充盈缺损伴龛影形成2例。4例胃原发性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增强后胃壁强化明显;3例腔内不规则形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4例中3例胃周脂肪间隙欠清晰。2例结肠原发性淋巴瘤CT表现为一侧肠壁见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29例病理组织学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其中B细胞性25例,T细胞性3例;霍奇金淋巴瘤l例。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主要和首选的检查方法。CT扫描是对气钡双重造影有效的补充,它可以观察胃肠道壁受累的程度和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肿瘤的TNM分期等。  相似文献   

18.
肝脏淋巴瘤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及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淋巴瘤,其中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2例原发性肝NHL分别为手术及穿刺证实,另22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2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①病变表现形式:肝脏单发病灶8例(33%),多发病灶15例(63%),肝脏弥漫性浸润1例(4%)。②CT表现:平扫肝脏病变绝大多数呈低密度(13/14),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明显强化(11/21)或仅表现为轻度强化(10/21)。③MRI表现:T_1WI肝脏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_2WI大多数(6/8)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无明显强化(3/8)或轻度强化(5/8)。④本组有6例血管穿过病灶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结论:肝脏淋巴瘤多数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T_1WI),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大多数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病灶内有血管穿过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肝脏病灶特点,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检查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复习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腹部CT平扫,6例加作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为5~10mm。结果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发病部位盲肠3例,升结肠2例,直肠1例,大肠弥漫浸润2例。CT表现主要包括3种主要类型。局灶性肿块型2例,其中l例伴有肠套叠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节段环形浸润型3例,其中1例伴有肠系膜淋巴节肿大;弥漫浸润型2例,呈多发节段性分布,累及整个结肠,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直肠内的多发结节1例。结论CT能较准确地显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并发症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局灶性肿块型、节段环形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是大肠淋巴瘤的3种主要CT表现类型;正确辨认大肠淋巴瘤的CT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叮表现及其特点。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然后行1.25mm重建。结果:9例肿瘤发生于回肠近段3例,回盲部5例,空肠1例。CT平扫表现:肠壁环形增厚7例,厚度从1.2—4.6cm,平均2.5cm;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系膜侧形成分叶状肿块;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CT值上升8—13HU。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埋2例,无受压移位。结论:肠壁环形增厚、无明显强化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3个主要CT特征。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和肠系膜血管的单纯包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