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医师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237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年龄、服药剂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服用地高辛的患者大部分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增加病人用药安全性;在口服地高辛的基础上并用去乙酰毛花苷,要减少后者的给药剂量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血液透析患者也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要注意正确的采血时间,达到稳态后,血样品必须在口服用药后至少8h(最好18h)抽取。结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安全有效地应用地高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0年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治疗药物监测的Access数据库对济南军区总医院2001~2010年的地高辛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地高辛的血清浓度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 200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的结果中,在有效血清浓度范围内1 513例次,占68.8%;低于下限372例次,占16.9%;高于上限315例次,占14.3%。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及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在监测的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共1 754例次(79.7%),以>80岁的年龄组例数最多,共898例次(40.8%)。各年龄组平均血清地高辛浓度值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使用地高辛应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及联合用药情况,合理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达到安全有效地使用高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MIT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50例患者的79例次m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8~2.2ng·ml^-1内的共40例次,占50.63%;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8ng·ml^-1)的18例次,占22.79%;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2ng·ml^-1的21例次,占26.58%。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兀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27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年龄、性别、日计量以及肾功能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多数患者(65.4%)地高辛血药浓度范围在一般参考范围内;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日剂量增加均可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女性患者的浓度比男性患者略高,合并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能较好的反映其临床疗效,但监测结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给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王君萍  杜贯涛 《中国药师》2011,14(8):1159-1161
目的:对我院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地高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等对地高辛血浓度的影响。结果: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测定值<0.8ng·ml-1的共360例,占29.97%;地高辛血浓度在0.8~2.0ng·ml-1治疗范围内的共611例,占50.87%;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共230例,占19.15%。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我院地高辛的应用主要为老年患者,及时监测地高辛血浓度,对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艳  邹素兰  夏宗玲 《海峡药学》2011,23(6):245-247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我院541例患者886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监测结果在一般参考治疗浓度范围内的占72.01%,平均浓度为(1.10±0.39)ng.mL-1,达中毒浓度的占12.75%。女性患者的浓度比男性患者的略高,年龄对浓度的影响不大。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需进行个体化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俊 《中国药事》2013,27(2):235-237
目的 了解老年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地高辛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人群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181例次,女性162例次;男性、女性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8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较高(P<0.05);位于地高辛治疗窗内的有147例次,占总数42.86%,有152例次(44.31%)和44例次(12.83%)分别低于治疗窗和高于治疗窗,与60~69岁组相比,7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的比例升高.结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复杂,应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人群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进行个体化给药,降低老年人群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血药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心衰患者地高辛常规给药的血药浓度分布。方法  对我院 98例次口服地高辛的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地高辛常规给药方案 ,其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口 ( 0 .8~ 2 .0 ng·n L- 1 )的比例为 49%。结论  地高辛的给药方案应通过血药浓度测定进行个体化的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利用处方自动筛选系统(PASS)对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DM)干预作用的意义。方法:2011年11月,临床药师每2d通过PASS工作站筛选出使用地高辛、氨茶碱、万古霉素住院患者,对判断出需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进行干预。结果:筛选出需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地高辛组35例、氨茶碱组57例、万古霉素组36例。干预前医生主动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地高辛组2例、氨茶碱组1例、万古霉素组5例,干预后医生听从建议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地高辛组23例、氨茶碱组36例、万古霉素组24例。结论:临床药师依托PASS系统对需行血药浓度监测患者进行干预,提高了医生对TDM的认识,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地高辛和卡托普利相互作用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择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应用地高辛和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两药的相互作用。先口服地高辛0.25mg,1次/d,达稳态血浓度后,加服卡托普利12.5mg~25mg,3次/d。监测加服卡托普利前后的血清地高辛浓度。两者问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卡托普利对血清地高辛浓度影响不大,无明显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曼  孙艳  郭代红  石莉 《中国药房》2007,18(23):1838-1839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患者地高辛和氨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老年患者地高辛和氨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地高辛和氨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例/次占总监测例/次的百分率较低,分别为39.07%~52.27%和15.83%~28.57%,低于有效浓度范围例/次在总监测例/次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8.13%~54.97%和67.74%~83.33%。结论:老年患者应用地高辛或氨茶碱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临床疗效及时调整剂量,真正做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余佳  路晓钦  刘利 《中国药业》2007,16(17):58-59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荧光免疫偏振法监测112例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结果、患者年龄、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对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结论常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很有必要,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给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药学服务,促进地高辛的合理应用。方法:结合临床药师的工作实践,总结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药学监护及服务内容和方法。结果:临床药师应该重点关注特殊人群患者、合并用药、采血方式、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不达标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注意对医护和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论:临床药师根据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有利于促进地高辛的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6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8年至2003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PIA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3 884例患者的6 57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 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5~2.0μg.L-1内的共4 676例次,占71.1%;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5μg.L-1)的共1 106例次,占16.8%;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0μg.L-1)的共792例次,占12.1%。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15.
地高辛中毒的血药浓度分析及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功能不全药.由于其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临床使用常易中毒.我院自1996年底开始监测地高辛血浓共256例次,其中血浓>2.4ng/ml的有34例次.1 材料与方法l.1 研究对象 我院自1996年底以来共测地高辛血浓256例次;其中地高辛血浓>2.4ng/ml的有34例次.在34例次>2.4ng/ml的患者中,男7例,女27例;年龄35~87y.平均年龄68.4y.患者均采用维持量给药法.1.2 监测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使用美国雅培公司TDx血药浓度监测仪及其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测定前对TDx仪进行相关检查,并作标准曲线及质量控制,合格后取病人血清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地高辛对老年心衰患者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群  蔡明虹 《药学进展》1996,20(4):227-229
对18例老年心衰病人地高辛高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老年心衰病人应尽可能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制定给药方案,并应少量,多次,等间隔地给药,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减少,增加地高辛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高辛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应用地高辛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146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测定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结果:心力衰竭缓解患者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为(1.64±0.87)ng/ml,心力衰竭未缓解患者为(0.82±0.4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高辛血药浓度越高,中毒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给药剂量、联合用药等均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存在影响。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血药浓度监测对减少地高辛中毒和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5,(11):1499-1501
目的:为临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我院2013年监测的436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5.36%;65岁以上患者占84.17%;血药浓度在0.5~2.0 ng/ml范围的有281例,占64.45%;血药浓度>2.0或<0.5 ng/ml的分别占22.25%和13.30%;女性平均血药浓度高于男性,其中血药浓度>2.0 ng/ml的女性患者占30.46%,亦高于男性患者(17.89%)。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受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应与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临床表现结合,以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院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监测的结果,分析影响SDC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SDC,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66例次SDC监测患者的结果中,SDC<0.8 ng.mL-1的共90例,占33.83%。SDC在0.8~2.0 ng.mL-1的共133例,占50%。SDC>2.0 ng.mL-1的共43例,占16.17%。疗效明显的患者共监测180例次,占总例次的67.67%,疗效欠佳的患者共监测51例次,占19.17%,发生地高辛中毒的患者共监测35例次,占13.16%。结论:地高辛用药应结合血清浓度监测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案,药师对监测结果应及时分析,并协助临床医师调整给药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0.
24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24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44例次地高辛质量浓度测定值在0.8~2.0μg&#183;L^-1共156例次,占63.94%,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8μg&#183;L^-1)的50例次,占20.49%,高于治疗浓度范围上限(〉2.0μg&#183;L^-1)38例次,占15.57%。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给药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