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日久则耗伤人体阴精,"久病必穷肾",且肾又是精气之居所,肾精虚损,"肾藏精"功能失常,无以主津液代谢产生肢体水肿、舌苔厚腻等湿浊内滞之象,无以固摄精微产生蛋白尿、夜尿频多等精不敛固之象,无以化阳助气产生气短乏力、畏寒等阳虚之象,无以充润阴液产生口干、目涩等阴虚之象,故肾不藏精是DKD的核心病机之一。在"肾藏精"理论指导下,补益肾精法为DKD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填补肾精是补益肾精之基石,补气生精是在填补肾精基础上的补充治法,固涩敛精是益精治法之藩篱,通补肾精是益精治法之御守,调摄养精则是益精治法之土壤。补益肾精法环环相扣,内恤外护共达填精、生精、固精、养精之功,肾精之耗损方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中药防治顺铂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顺铂(DDP)所致肾损害属"药毒"、"肾虚"范畴.中医认为顺铂之毒壅积于肾,留聚膀胱,治不及时或治未得法,则必耗伤肾气,"精气夺则虚",肾气不固,肾精失藏,开合失司,乃至阴精外泄,浊邪内聚.顺铂肾损害的本质是肾的精气不足,肾气不固.在纳经》:"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下,《难经》明确提出:"损其肾者,益其精".  相似文献   

4.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从机体自稳调节机制探讨"肾藏精"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肾藏精"认识的不同观点 "肾藏精"一词出于<灵枢*本神>,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见解.①<内经>论精,有广狭两义,而肾所藏之精,则包括先、后天之精[1].②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而没有广义、狭义之分[2~4].③<内经>中精、精气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不同概念[5].  相似文献   

6.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考其源流,概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本神>亦云"肾藏精";同时于<内经>一书中又有"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以及"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等记载,致使后人将人体先天之精的寄存之处定位于肾而有"肾为先天之本"之称.  相似文献   

7.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名医喻嘉言的学术成就和个人体会,即:(一)创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以及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同时发病三大例。(二)创立“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的温疫防治法。(三)创立《秋燥论》,以补《内经》的缺陷,而决千古之大疑。喻氏所创立的上述三说,不仅弥补了《内经》和《伤寒论》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贡献颇大,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0.
免疫学是六十年代以来进展较快的一门科学。追朔到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已察觉机体具有天然的防病、抗病能力。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11.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某些病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或复发的病,此种病人多为阳虚体质,即正气不足,易被邪侵,当时不能发作,致邪气深伏体内,移时而发,犹如内盗,藏于人体某一处,冬季寒风肆虐,肌表被束,阳气入内,邪出无望.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相似文献   

12.
从肝肾论治不射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射精,是指在性交过程中不能排出精液的一种病症,轻者可有少量精液排出,重者则全无。临床实践证实,不射精的发病机理与肝肾的生理功能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肾虚精气不足为发病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液,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肾中所藏之精还包括男女交合之精,即精液。精液是衡量男性生殖能力的重要物质,所以肾为生殖发育之源,并有男子以肾为本之说。《内径》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说明男子肾气盛,精足气充,就能泄精发挥其生殖功能。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13.
"肾主水"最先被提及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为"肾主水",本文通过《黄帝内经》"肾主水"相关内容,结合后世医家的阐述,解释"肾主水"即肾五行象水,藏精和主水液代谢,肾主水的作用机制,实则为肾主气化和肾司开合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16.
论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是由于冬不藏精,伏寒、暑热、暑湿、痰瘀等伏邪自体内外发所致。"冬不藏精"与冬令应寒反温、衣着过厚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伏邪温病之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本文除列举了常见症状外,还报道了临床少见的"体虚温邪内伏,上热下冷"验案。用伏邪温病理论可以探讨带状疱疹、乙肝等病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目前老年人的三大病死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的基本致病根源均是气虚,病邪的核心为血瘀,故气虚血瘀成为最基本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肾的生理病理研究,对“肾”实质的认识日趋深入,对肾病的诊治水平也日渐提高.现结合临床谈谈我们对肾系病证治疗的点滴体会.1 肾系病症的特点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液.肾所藏之精气一为“先天之精”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一为“后天之精”源于水谷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为水谷之宅,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肾病常影响肾的藏精功能.表现为肾精之虚,或肾气不固,或肾之阴阳失调.肾精之虚则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性的发育成熟及性机能减退,而见发育迟缓,智力减退、滑泄阳萎、不孕不育.肾气不足则肾失封藏,若精关不固,则遗精滑泄,若二便失于固摄则尿浊、尿多、或遗尿,尿有余沥,二  相似文献   

19.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属于常气,禀“肃降收敛”特性,秋天为其所主。燥气起于秋,燥气有余或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霿(天色昏暗)清瞑”。肾气通于冬天,又在时刻维持着全身的活动。当冬天收敛过度,肾气就会内敛内郁,达到极点就会出现病理表现使人难以忍受。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化成肾中阳气阴津升腾滋润于上下内外。一旦燥邪侵袭于肾,或肺气肃降收敛太过,导致肾中阳气和津液内收而郁滞不能正常宣发,造成内蓄于水外现皮肤皴揭之燥象。治疗方法要运用辛以宣通气机,透达三焦腠理。  相似文献   

20.
周学海是我国清代名医学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许多创见,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诸如将气血精神概括为三气、四精、五神,论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血精神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更举天地之气、人身之气、脉象、病机、治疗,一一条析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周学海主张颇具特色之处有气血虚实补泻之要、病久血络之中必有瘀滞必疏其络、补泻大旨总视胃气之盛衰有无、凡服补益必先攘避其邪、富病气血郁滞当攻散而贫病气血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