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常伴有多种良恶性肿瘤。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内脏器官和视网膜多发性血管瘤,肾细胞癌(RCC)以及嗜骼细胞瘤。尸体解剖发现大约30%的受累个体有RCC。这里作者介绍一个24岁的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肾细胞癌的染色体改变。患者为女性,由于视网膜多发性血管瘤摘除一侧眼球。随即发现另一侧视网膜也有多发性血管瘤,并且伴有小脑的成血管细胞瘤、多囊胰腺和多囊肾。另外,患者的一个兄弟也出现视网膜多发性血管瘤,所以可建立家族性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一个von Hippel-Lindau病的大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一个von Hippel-Lindau(VHL)病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研究的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一个von Hippel—Lindau病大家系,制定该家系发病的树状图;抽取27位家族成员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检测;通过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获得该病的多脏器肿瘤发生情况。结果 该家族4代47人中18人患von Hippel-Lindau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5例,肾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3例,肾癌合并视网膜血管瘤3例,肾癌合并胰腺多发性囊肿1例,肾癌合并视网膜血管瘤及胰腺多发性囊肿2例,肾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及胰腺多发性囊肿1例,肾脏多发性囊肿合并胰腺多发性囊肿1例和胰腺多发性囊肿2例。本组中,肾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和胰腺多发性囊肿的发生率分别为56%、50%、28%和39%。基因检测发现VHL基因第1外显子上第446位核苷酸A→G突变,该突变导致第78位编码氨基酸由天冬酰胺转变为丝氨酸。检测的27人中,15人呈现VHL基因突变,其中9例患病者、4例致病基因携带者及2例经影象学检查外科手术证实的无症状患者。其余12人无基因突变,同时无相应临床征象。结论 该家系属于von Hippel—Lindau病I型,肾癌发生率高而视网膜血管瘤发生率低是其主要的临床特点。基因检测在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和致病基因携带者及对该病家族成员进行临床监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在遗传生殖角度阻断该疾病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诱向因子(RGNTF)单抗和与其受体特异结合的RGNTF抗独特型单抗,对经过RGNTF单抗免疫治疗前后的人成视网膜细胞瘤(Rb)裸鼠模型的RGNTF及其受体进行了免疫组化定位和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有疗效者,随Rb肿瘤恶性级别的降低,Rb肿瘤细胞RGNTF及其受体的含量均明显减少,它们由免疫治疗前的100%分别减少至32.37%和25%。各级Rb肿瘤间RGNTF及其受体的定量结果相差非常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RGNTF单抗治疗Rb肿瘤的机制可能是中和了Rb肿瘤细胞自身产生的RGNTF和抑制了RGNTF受体的表达,从而干扰了Rb肿瘤细胞自分泌RGNTF的功能,最终导致Rb肿瘤生长的抑制。这一研究为用RGNTF单抗免疫治疗人成视网膜细胞瘤提供了理论的和实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贺先  李健  马骏  孙涛 《解剖与临床》2011,16(4):349-350
Von 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早于1904年Von Hippel 及1927年Lindau对此病有相关描述.VHL患者可以并发多脏器肿瘤,以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肾、胰腺肿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较为常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癌存活儿童到达生育年龄的数量在增加,然而儿童、青少年期患癌病存活的子代除成视网膜细胞瘤以外癌症危险并不清楚。方法利用国家癌症和出生登记资料,自40年代和50年代在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及瑞典诊断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癌症存活者14652例,本文估算她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边界清楚,切面浅棕色,镜下瘤体成结节状,单核、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无异型,可见骨化生,CD68(+).结论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与其它部位软组织巨细胞瘤病理特征相同,易与富含单核、多核巨细胞的相关肿瘤混淆,CD68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7.
周明华  任峰 《解剖学报》1992,23(1):83-87
本实验用Phast system电泳法,从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诱向因子(retinal ganglion neuronotrophic factor,RGNTF)单克隆抗体(RGNTF-McAb)中,分离出一种免疫球蛋白lgG,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RGNTF-McAb的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用MTT微量比色法,对该独特型单克隆抗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独特型单克隆抗体G_4能特异性地和RGNTF单克隆抗体D_3结合,中和D_3对成视网膜细胞瘤(Rb)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RGNTF的生物学效应,能促进Rb细胞的生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Rb细胞、大鼠胚胎视网膜节细胞、新生大鼠的视网膜节细胞都可对G_4独特型抗体发生阳性免疫反应,阳性颗粒较粗,主要分布在Rb细胞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胞膜上,这些阳性颗粒可能是RGNTF的膜受体。所以我们认为,G_4单克隆抗体不仅是独特型抗体,而且是对位型的独特型抗体。它的产生对深入研究RGNTF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牙源性鳞状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法对1例牙源性鳞状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右下颌骨,病灶为多房囊性,表面骨质菲薄,内容物为灰白色凝胶样,骨质破坏.光镜下可见肿瘤组织由形态大小不等、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岛和纤维间质构成,具有局部浸润性.免疫组化:Ki-67和p53均阴性.结论 牙源性鳞状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形态特点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需与成釉细胞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或成釉细胞纤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人端粒酶RNA在成釉细胞瘤中的原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成釉细胞瘤 (ameloblastoma)约占牙源性肿瘤的5 9 3% [1] ,WHO把成釉细胞瘤定为良性肿瘤 ,但由于其局部呈侵袭性生长 ,易复发 ,可恶变 ,可转移 ,有学者称之为交界性肿瘤。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gtogenickeratocyst,OKC)由于其少见的生长方式和较高的复发率[1]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法对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了hTRmRNA表达的检测 ,并探讨其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标本 :取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996~ 2 0 0 1年存…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肿瘤主要包括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神经胶质瘤 ,这三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探测到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特征性改变 (缺失及增加 )对肿瘤的治疗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成神经细胞瘤是神经节瘤和神经胶质瘤发展的中间阶段 ,并且它显示出特征性基因改变 ,因此探测成神经节细胞瘤染色体的异常情况 ,对确认神经肿瘤发生的过渡阶段、治疗和愈后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 (CGH)研究成神经节细胞瘤染色体的异常。比较基因组杂交可在全部染色体或染色体亚区水平上对不同基因组间 DNA…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尽管有积极的治疗方案,死亡率高,尤其是在嗜铬细胞瘤未确诊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报告1例未确诊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患者经控制血压、血糖,抗病毒、抗感染,以及血液净化(CRRT)和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后心源性休克得以纠正,为确诊及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此治疗过程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有关。本文观察了几种肿瘤细胞上清对淋巴细胞、骨髓细胞增殖及对IL-2产生的影响。用一定稀释度人肝癌细胞SMMC-7721,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小鼠成纤维细胞瘤L929.小鼠胸腺细胞瘤EL_4等几种肿瘤细胞上清(Tumor Ce11 super-  相似文献   

13.
医林大事     
医林大事成都华通抗癌研究所所长张少南,创用中药中的内源送癌诱导剂,将癌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内源疗法。获美国匹兹堡第10届国际发明展示会“世界发明金奖”。9501269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徐和平建成体外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这对视网膜细胞瘤的治疗有指...  相似文献   

14.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纤维结缔组织把肿瘤细胞分隔成丛状或结节状.结节则由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结节外周围绕短梭形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结节则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不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表达CD68、α-ACT和溶菌酶,梭形细胞表达Vim和SMA.结论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鼠TIM2转基因H22肝癌细胞瘤苗在小鼠体内的成瘤作用 ,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构建TIM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 - TIM2,脂质体法转染H22细胞,制备得到TIM2基因修饰的H22细胞瘤苗,建立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成瘤作用.结果 成功得到TIM2基因修饰的H22 细胞瘤苗,免疫接种小鼠后,可明显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给予H22-TIM2接种的小鼠CD4亚群、CD4/CD8比值显著高于H22-EGFP 细胞接种组、荷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 TIM2基因修饰H22细胞后,可显著降低H22细胞的体内成瘤性,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同时.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探讨TIM2 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1.主题词以汉语拼音排列;2.标有“*”者为自由词 A阿霉素、46胺碘酮二244 B白细胞介素2 12,16白细胞介素4 49,120白细胞介素81白细胞介素103白细胞介素n3白细胞介素123白细胞介素133,8,49白血病90,91,189,235百日咳毒素类144胞浆表达系统,282丙型肝炎48,94Alzheimer病93Hipple一Lindau病25Huntington病235补体IQ 193补体4 241补体成分1灭活剂97 C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259,190.211,236,236重组蛋白类16重组疫苗27促红细胞生成素92RNA,催化228 D单核细胞49G蛋白144蛋白EZA*90蛋白,P16,91142,160,189,190蛋白,PZI、236蛋白,P53 106,18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ADAM)8、12和CD68在颌骨巨细胞病变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这两种巨细胞病变中的多核巨细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石蜡组织中的MIP-1α、ADAM8、ADAM12和CD68蛋白的表达.结果 MIP-1α在24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和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血管、类骨质和新骨形成区中强表达,而在多核巨细胞和圆形单核细胞中为阴性;ADAM8、ADAM12和CD68在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几乎所有多核巨细胞和部分圆形单核基质细胞均为阳性.结论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可能由CD68+的圆形单核基质细胞融合而成,这些圆形单核细胞可能是由骨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募集外周血中循环的单核细胞到病变局部分化而成的具有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性质的细胞,继而在某些融合蛋白作用下发生融合,成熟为多核破骨样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的恶性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3例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恶性巨细胞瘤中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6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复发后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7例,发病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6.7岁.6例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除可见到骨巨细胞瘤区域外,还可见到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区域,7例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其原发性肿瘤均为骨巨细胞瘤,而复发性肿瘤则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肉瘤形态.结论 诊断恶性巨细胞瘤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除外其他肉瘤如富含巨细胞的骨肉瘤、富含巨细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静  孙兴怀  汪洋 《解剖学报》2007,38(5):614-617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培养.方法 分离E14和E18 SD大鼠的视网膜前体细胞,用改进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并利用体外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视网膜前体细胞在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成球,贴壁后,细胞逐渐从细胞球向周围迁移分化.扫描电镜可见细胞球和分化细胞的形态,透射电镜可见细胞球和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悬浮培养的细胞球中大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外胚层源性干细胞标志物nestin和细胞分裂增殖标志物BrdU.贴壁后,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Thy1.1阳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E14和E18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6.91%±4.05%和4.65%±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4,P<0.001).结论 改进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可成功培养视网膜前体细胞,培养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早期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的百分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正>妊娠14天SD大鼠胚胎视网膜移植至新生第1天的大鼠中脑.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逆行追踪方法,观察手术后10天至40天的移植视网膜和正常视网膜的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出现时间、定位分布和发育规律,以及移植视网膜与宿主上丘的联系.结果表明,移植视网膜和同龄正常视网膜有着极其相似的结构和发育规律.SP-LR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在移植视网膜和正常视网膜是一致的,它们的胞体位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突起进入内网层并分布全层,有时密集成亚层,在神经纤维层内亦见SP—IR纤维.出生后第3天(即术后第13天)的视网膜出现SP—LR神经元,第11~14天达高峰,约于第20天趋于正常成年水平.在宿主上丘定位注入HRP后,移植视网膜(包括宿主视网膜)内可见HRP阳性细胞和纤维,移植视网膜的阳性细胞在生后第14天比生后第4天有明显增多,亦可见HRP—SP双标记细胞.上述结果提示,移植的视网膜不但能存活,而且保持原有的发育规律,具有正常的组织结构特征,并含有神经活性物质一P物质,实验发现,含SP神经元在生后第4天已经与上丘建立形态学上的联系,SP—IR神经元是无长突细胞,移后无长突细胞和少数节细胞.这为研究移植视网膜视觉投射及其功能,神经再生及其可塑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