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根据痤疮的发病机理和桉叶油及中草药的药理作用,采用天然桉叶油及中草药配制成复合配方,对痤疮病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和临床试用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天然桉叶油复合配方的体外抑菌效果显著,对痤疮的治疗和修复的总有效率为95%,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桉叶油体外抗菌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桉叶油溶液抗菌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8个/ml时,65%桉叶油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3mg/ml,桉叶油丹参溶液MIC为0.163mg/ml,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63mg/ml和0.326mg/ml。桉叶油对革兰阳性菌有抑菌作用,而桉叶油丹参复合液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桉叶油及其与丹参的复合液都具有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痤疮的发病机理和桉叶油及中草药的药理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桉叶油复合配方,经临床试用疗效观察表明,天然桉叶油复合配方对痤疮的治疗和修复的总有效率为95%,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柠檬桉树叶挥发油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致病性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受试菌,采用试管法体外测定桉叶油及其包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葡萄球菌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结果:柠檬桉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为0.0069mL/mL和0.0074mL/mL,桉叶油包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为0.380g/mL和0.423g/mL。结论:柠檬桉树叶油及其包合物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宁夏大蓟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对4种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大蓟的水、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结果:大蓟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革兰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1.0 mg/mL;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革兰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的MIC均为1.0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的MIC均为0.5 mg/mL。结论: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革兰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大蓟的水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革兰阳性菌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助溶剂作用下桉叶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一定实验参考,同时为开发利用桉叶油资源提供支撑. 方法 采用平板牛津杯法及试管法,观察桉叶油在不同助溶剂作用条件下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环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 结果 纯桉叶油(80%浓度)、桉叶油乙醇溶液(40%浓度)及桉叶油丙酮溶液(40%浓度)对痤疮丙酸杆菌能表现出完全抑菌作用, 平板上无细菌生长, 阳性对照药 (16 μg/mL 红霉素) 对痤疮丙酸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9.44 mm;助溶剂95%乙醇及丙酮对痤疮杆菌无抑菌作用;空白对照(蒸馏水)对痤疮丙酸杆菌无抑菌作用;当以丙酮为助溶剂时,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为浓度0.625%;当以95%乙醇为助溶剂时,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结论 桉叶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助溶剂95%乙醇、丙酮对痤疮丙酸杆菌无抑菌作用;助溶剂对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丙酮为助溶剂时较95%乙醇为助溶剂时最低抑菌浓度低.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六种农药对大肠杆菌等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果和敌敌畏等有机磷类农药对所试菌种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但抑菌浓度远远高于农田中实际使用浓度。试验浓度的拟菊酯类和苯-酯类农药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固氮菌则几乎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近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白喉杆菌、痤疮丙酸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是通过抑制蛋白形成中肽链的延长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迅速发挥抑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肺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急性乳腺炎、多发性疖、痈和白喉等。  相似文献   

9.
以动物源性的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受试菌,采用试管法体外测定桉叶油及其包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结果是桉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为0.69%和0.74%,桉叶油包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0.38 g/ml和0.42 g/ml。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观察解毒散结汤剂体外和体内的抑菌作用。②方法 体外抑菌试验采用试管稀释法,体内抑菌试验采用小鼠灌胃法。③结果 解毒散结汤剂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其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其可有效降低小鼠感染细菌后的病死率(P=0.006~0.018)。④结论 解毒散结汤剂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消炎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地木耳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参数及其抑菌效果。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地木耳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滤纸扩散法观察地木耳总黄酮的抑菌效果。结果:地木耳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为2.5 h,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6.84%。地木耳总黄酮对细菌抑制作用优于真菌,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优于革兰阴性菌。结论:地木耳黄酮对常见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天然抑菌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叶石仙桃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细叶石仙桃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抑菌圈的大小。结果细叶石仙桃不同极性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细叶石仙桃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和白假丝酵母菌MIC范围为80~120 mg/mL,对革兰阴性菌的MIC范围为100~160 mg/mL。正丁醇萃取部分抑菌活性最强。结论细叶石仙桃提取物在体外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哌啦西林/舒巴坦(商品名特灭)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更为显著,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抗感染的治疗。由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哌啦西彬他唑巴坦,目前尚未进入国内市场。舒巴坦和他唑巴坦都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本文运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检测哌啦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哌啦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敏感性,并且运用肉汤稀释法检测敏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旨在评价两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贯众提取液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贯众(Dryopteris crossirhizomz)不同提取液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分别用水以及3种不同pH值的70%乙醇为溶媒提取贯众干品以制备贯众提取液,利用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测定提取液对13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结果:每1ml含生药1g的贯众醇提液、水提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对普通变形杆菌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pH值的抽提溶剂对药物的有效抑菌成份的提出效果不同,抽提溶剂pH越小,有效成份的提出效果越好。结论:贯众醇提液、水提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则较弱。贯众的抗菌成份易溶于水,抽提效果随pH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对痤疮主要致病菌体外的协同抑菌作用,并寻找最佳配比。方法:测定不同比例混合的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及单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圈大小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芦荟-丹参复方凝胶抑菌效果优于单方凝胶,配比以1:2为最佳,复方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75 mg/L。结论: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两者的作用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5种生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痤疮致病菌活性进行敏感性测试。方法:采用最大浓度抑菌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其抑菌效果。结果:丁香生药挥发油对痤疮致病菌痤疮短棒菌苗(P.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S.o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厚朴、艾叶油、金银花、蒲公英等有中等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丁香酚的抑菌效果在所试药物中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三黄泻心汤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法,常规平皿法(37℃厌氧培养48 h)对痤疮的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进行培养并且观察其在不同浓度情况下三黄泻心汤的体外抑菌效果,求出三黄泻心汤水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乳糖酸红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浓度相对比.结果 三黄泻心汤在浓度为6.25 mg/mL时对痤疮丙酸杆菌完全抑制其生长.结论 三黄泻心汤对痤疮的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15种生药提取物抑制痤疮致病菌的活性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 15种生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制痤疮致病菌活性进行敏感性测试。方法 :采用最大浓度抑菌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 (MIC)比较其抑菌效果。结果 :丁香生药挥发油对痤疮致病菌痤疮短棒菌苗 (P .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 (S .epidermidis)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厚朴、艾叶油、金银花、蒲公英等有中等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 :丁香酚的抑菌效果在所试药物中最好。  相似文献   

20.
哌啦西林/舒巴坦(商品名特灭)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更为显著,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抗感染的治疗.由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哌啦西林/他唑巴坦,目前尚未进入国内市场.舒巴坦和他唑巴坦都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本文运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检测哌啦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哌啦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敏感性,并且运用肉汤稀释法检测敏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旨在评价两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