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华西医院汶川地震患者医疗费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和拨付医疗费用标准及评估地震医疗救治成本一效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截至2008年7月4日医院已出院并诊断明确的地震患者,统计其总医疗费用及各分类费用,并分析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费用采用)盈SD描述,费用分类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635例出院地震患者,包括地震伤员1413例(86.04%)、灾区病人222例(13.96%)。住院地震患者人均费用为9165.05±12426.11元,费用构成主要为手术及其相关费用(包括材料费、检查费、治疗费),占71.75%,药品费仅占18.41%,床位费和其他费用不足10%。病种分类费用构成中,灾区病人高于地震伤员(Z=-4.109,P=0.000),而地震伤员分类费用显示,手术和医疗并发症、多部位损伤和地震次生灾害所致的损伤如烧伤和腐蚀伤是造成高费用的直接原因。影响住院总费用的因素包括是否手术(r=0.386)、是否住ICU(r=-0.336)和住院天数(r=0.246)。结论华西医院汶川地震住院患者以地震伤员为主,其费用构成主要为与手术相关的费用,高费用为并发症、多部位损伤和次生灾害所致损伤,住院总费用与是否手术、是否住ICU和住院天数相关,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和转归问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与病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分类标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563例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救援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病案室、急诊科、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12日8时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12日,共收治563例地震伤员,包括门诊伤员249例,住院伤员314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276例;中位年龄门诊伤员42(28,57)岁,住院伤员46(33,65)岁,住院伤员年龄明显大于门诊伤员(P=0.003)。门诊伤员集中在震后前3天(占73.50%),而住院伤员震后前3天不足50%。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彭州市;伤情分类前3位为骨科(69.3%)、神经外科(15.6%)、普外科(3.7%)。总医疗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依次为骨科、ICU和神经外科;而人均中位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分别为ICU、神经外科和肾内科。救治过程中共死亡9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住院死亡4例;含颅脑损伤8例,挤压综合征1例。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科学现场分拣与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2196例住院伤员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救援汶川地震伤员总体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突发应急预案机制,提高医疗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研究所、病案科系统收集震后至9月23日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医院总体救治情况、地震伤员基本情况及死因。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运用SPSS11.O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治地震伤员3856例,住院伤员2196例,其中住院死亡27例。地震当天入院伤员仅占住院伤员总数的8.9%,1周内为入院高峰(62.8%)。伤员来源最多为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德阳市3地;其中死亡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11例)。结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医疗救治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对危重伤员的及时救治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内救治汶川地震伤员5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救治汶川地震骨伤伤员的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汶川地震后至2008年7月12日8时本院收治的骨伤伤员的入院信息及救治效果资料,经过二次交叉核对后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我院共收治563例地震伤员,包括门诊伤员249例,住院伤员314例,其中男287例,女276例;中位年龄门诊伤员42岁(28~57岁),住院伤员46岁(33~65岁),住院伤员年龄明显大于门诊伤员(P=0.003);住院伤员中骨伤231例,占73.56%,其中男108例,女123例;门诊伤员集中在震后前3天,占73.50%,而住院伤员震后前3天不足50%,住院伤员在震后72小时达最高峰,持续至震后9、10天后明显减少,相应时段骨科医生与伤员数量比分别为(1:6.4,1:5.6,1:4.2);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彭州市;伤情分类前3位为骨科(69.3%),神经外科(15.6%),普外科(3.7%);住院骨科伤员死亡率为0,破伤风及气性坏疽发病率为0,骨筋膜室综合症3例4肢因转入我院时已发生坏死而行截肢术。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建立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科学现场分检与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政府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23日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23日,共收治2728例地震伤员,其中急诊伤员872例,住院伤员1856例。住院伤员男性974例,中位年龄43岁;女性882例,中位年龄46岁。伤员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占82.4%),震后第8天住院伤员数达峰值976例;伤员出院时间集中在震后第9-18天(占60.2%);伤员来源最多的3个地区为德阳市、阿坝州和都江堰市。入院诊断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54.84%)、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9.81%)和胸腹部伤(含脏器伤)(7.54%)。共死亡33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7例。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是今后再遭遇特大灾害时提高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速度、搜救能力,改善现场伤员分拣和外送、转运流程,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资源的重要保证。全面总结华西医院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指挥和救治经验,可为国家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线三甲医院汶川地震7天内2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3例汶川地震腹部损伤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腹部损伤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1周内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结果我院共收治住院腹部伤员23例,占总住院伤员的1.9%;绝大部分伤员来自绵竹市,在12h内入院并得到救治。本组伤情严重、病情复杂;死亡5例,病死率21.74%;脾脏损伤采取脾切除术;切口感染2例,与围手术期未使用抗生素有关。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腹部脏器损伤的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对保证救援人员配置和伤员分检、最优化手术安排、减少地震腹部伤病死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国家级医院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党政领导准确定位医院作用,迅速确定医院地震医疗救援的“三中心”战略定位:即复杂危重伤员救治中心,灾区医院支援中心和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强调集中指挥、授权管理和多部门协同合作。医院管理模式迅速从常态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科学合理配置和调动资源,满足随时变化的伤员抢救需求。根据地震伤员来院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期重点处置。依靠多学科合作,集结国内国际专家,加强了危重伤抢救力度,提高了救治水平。截至止6月2日,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618例,住院1751例,其中危重伤员1135例,ICU收治127例,手术1239台,血液透析77例,住院死亡率低于0.7%。其间医院的常规医疗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立即启动双轨制应急救治模式,及时有效救治在院危重病人和保障手术病人的医疗安全;启动重大灾害应急预案,安全疏散在院轻症病人,防止摔伤等意外发生;提高识别伤员或病人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开错刀、发错药、输错液;细化转出工作,安全转运伤员到省外、市内医院,防止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处、病案室、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所有收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2008年5月22~26日,我院共收治91例汶川地震转运伤员,除1例来自成都,其余90例均来自绵阳(北川46.67%)。其中男44例,中位年龄38(27,53)岁;女47例,中位年龄51(33,62)岁,女性伤员年龄明显大于男性伤员(P〈0.01)。伤员集中在震后第10~11天转运到我院,其中震后第10天占86.8%,震后第11天占22.0%;震后第34天为出院高峰,占总出院人数的37.1%(33例)。伤情分类以骨外伤为主,按受伤部位分,占前3位的是下肢骨折(34.81%)、椎体骨折(19.26%)和骨盆骨折(12.59%)。救治过程中共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全身大面积石灰烧伤(60%),1例死于严重多发伤。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状态下对人员及物质的合理调配,及对地震伤员及时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48h内收治的33例汶川地震腹部损伤住院伤员伤情,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腹部损伤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48h内收治腹部损伤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采用EXCEL表格录入。结果我院48h内共收治住院腹部伤伤员33例,占住院伤员总数的3.1%,伤员伤情重、病情复杂。最终成功救治32例,死亡1例,病死率3%。结论作为二线三甲医院,在震后48h内对腹部损伤伤员的救治中,快速二次分检起积极作用,合理的损伤控制手术及术后多学科合作处理是有效降低伤员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5.12"汶川地震中地震伤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急诊科对突发灾难作出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治685例地震伤员病历.将685例地震伤员中分为四组.(1)挤压综合症n=21;(2)骨折伤员n=503;(3)主要生命器官损伤伤员(包括脑、主要内脏器官)n=134;(4)非地震伤员但与地震有关的疾病发作的患者n=27.根据年龄、性别、诊断、预后、是否有复合伤等危险因素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找出伤员发病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医疗救治特点及决策.结果:在685例地震伤员中,其中挤压综合症的死亡率为0%;骨折伤员,内脏损伤员及非地震伤员但与地震有关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0%;0.145%;0.58%.急诊科总死亡率0.72%,有490例患者与强震后72小时入院.结论:在强震后24~72 h内大量的地震伤员拥入医院急诊科,恰当分诊和迅速抢救受伤严重的伤员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这次汶川地震的回顾性分析能够对急诊科医生及医院急诊科管理者对应将来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予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应急条件下地震伤员手术物质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战时、灾害及各种应急情况下,充分、及时的医疗物质供应是保证手术抢救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手术室在时间紧、任务重、余震不断的情况下,由科室统一指挥,启动紧急应急预案,确保了地震伤员手术紧急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宵手术共紧急救治伤员44例,47台次,户外清创30余例.现将应急条件下手术物质准备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汶川地震伤员的院间分流情况,为未来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伤员分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汶川地震后两周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及其去向,分析转出原因及实施方法。结果震后第1~14天,医院可提供给地震伤员的床位数平均为124张/天,而在此期间共收治地震伤员2227人,其中住院1181人,占同期收治地震伤员的53.03%。面对巨大的病床需求,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医院及时、合理地对伤员进行院问分流,使伤员每日在院人数相对稳定,分流及在院伤员均得到及时治疗。结论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医院及时多次评估医院现有医疗资源,充分估计伤员流量,在不同时间段采取有效措施,对伤员实施院际间合理分流,以使医疗资源利用最优化,伤员处置最恰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住院期间康复医疗策略对伤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7例汶川地震伤员参照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内容包括多学科协作、早期功能训练、辅助器具使用、心理治疗以及康复宣教等。结果:治疗2个月后,47例伤员康复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指数整体评分较康复前明显提高(36.9±8.9与23.8±13.4,P〈0.01),入院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康复效果评定总有效率达97.9%。结论:在地震伤员救治中,尽早规范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提高伤员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总结汶川特大地震骨伤患者院内救治护理紧急预案的设立和实施,并为探索类似灾害紧急预案和决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收集从地震发生后至2008年7月11日收治的227例灾区骨科患者情况.制订并肩动骨科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地实施应急管理;加强病房护理危机管理;启动预防传染性疾病预案,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避免和控制交叉感染,防止流行性传染病暴发;积极实施心理干预.结果 地震骨伤伤员转归显示,痊愈出院32例,治愈率为14.10%,好转出院44例,好转率为19.40%,转往他省治疗134例,占54.90%,在院继续治疗17例,仍住院率为7.5%,抢救成功率为100.00070,患者满意率98.50%,院内感染率0.结论 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突出的应急能力是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减少残死率,实现快速、高效救治伤员的前提.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应早期认识早期投入,加强对以骨科为主的人员配置、病房设备和经费支持.护理上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同时,加快制定地震创伤救治指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绿色通道在救治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该模式对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5年间采用绿色通道救治批量交通伤员526例与未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的高速公路交通伤196例从急救站点、出诊方法、转送方式、出诊时间、现场急救时间、急诊检诊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检查等待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平均办理住院时间、平均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急诊绿色通道在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中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大大缩短了出诊和救治时间,减少了检查和住院等待时间及住院天数,降低了死亡率、伤残率和住院总费用,缓解了伤员的经济负担,化解了伤员与肇事司机、保险公司及医院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结论:采用绿色通道组救治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突发事件,地震是突然发生的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为了应对地震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院于2005年制定出一套实用的地震灾害的护理应急预案,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我院作为“首批反应者”,迅速启动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开展院内自救、院外救援和应对批量伤员的救治护理,将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医疗救援应急指挥纪实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5·12汶川8级地震,造成绵阳极重灾区87.7%的卫生系统受损,共伤亡31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1.24亿元。灾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医疗卫生救治指挥部,震后4小时内派出5支医疗队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现场医疗队首次分检后送伤员22947名,经三级转运到绵阳本地医院。截至6月30日,绵阳医疗机构累计接诊伤病员37.96万人次,收治住院伤病员21628人,其中危重伤员2772人,含截肢伤员146人,住院伤病员死亡846人。从5月17日起,绵阳向全国14省市医院转运伤员3381人。6月19日,绵阳市伤员康复中心成立,累计接收住院康复病人156人,治愈32人,并与援绵心理干预医疗队一起,对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等进行7万余人次的心理危机干预。绵阳卫生防疫机构震后2小时内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和完善震后防病技术方案,迅速派出防疫应急队伍,完成尸体处理、水质和疫情监测、环境废墟消毒、安置点防疫、提前防范次生灾害,开展大规模健康教育等工作。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医疗卫生救治和卫生防疫应急指挥体系整合资源、统筹指挥、应对及时,极大地保障了相关政府、非政府部门及援绵各机构能在统一、有前瞻胜地指挥调度下协同工作,创造了地区性特大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和疾病防控的“绵阳模式”,取得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阶段性胜利,所积累的宝贵一手资料和经验,将成为灾后重建和区域性国家级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伤员接诊处置与转出管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作为四川省重症伤员集中收治医院,立即从常态转到双轨应急状态,充分调度人力、物力,扩大骨科床位至680张;按伤员伤情进程分期重点处理、优化地震伤员接诊处置流程,保证有效救治;建立地震伤员转出通道。截至2008年6月2日,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618例,向就近基层医院转诊经治疗病情稳定的轻症伤员648例。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突发事件,地震是突然发生的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为了应对地震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院于2005年制定出一套实用的地震灾害的护理应急预案,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我院作为"首批反应者",迅速启动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开展院内自救、院外救援和应对批量伤员的救治护理,将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