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志勇 《养生月刊》2009,30(12):1136-1138
在中华智慧宝典<论语>里,孔子有15次引用或论及<诗经>.这不仅是他对<诗经>地位、作用及其学习态度、方法的理性阐发,也是他主张以诗养生的生动记载. 首先,孔子提出"仁者寿"(<论语·雍也>)重要养生理念.仁,是孔子对人生价值取向精炼而深刻的概括.<论语>说"仁"有109处.  相似文献   

2.
分析"七损八益"的养生理论,比较了<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文章之养生思想,揭示了<内经>养生学理论的道家养生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3.
《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年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老年化的社会.如何"养生"以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内经>养生学专篇.该篇主要阐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养先天真气以益寿延年.其具体做法则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篇亦提出养生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由于人体衰老的原因在于"肾气衰",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保养肾精.  相似文献   

4.
胡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1086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长寿,<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福"的第一福,把"凶短折(寿命不长)"作为"六极"的第一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话养生,留下了宝贵的养生学资料.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学养生思想和认识,阐述了丰富的养生观,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情志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针刺养生、药物养生和房事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罗燕  訾勇 《国医论坛》2006,21(2):11-12
纵观古今,健康长寿一直是世人所追求、所向往的最朴实、最美好的人生目标,人们固然不能摆脱生、长、壮、老、已的事物发展规律,但要追求享尽天年,度百岁乃去则未尝不可.有关养生的方法、原则、意义,在<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篇中有着较集中的论述,在这些精辟的论述中,贯穿了<周易>、道家、儒家的思想.此就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观及针灸治疗观浅析如次.  相似文献   

6.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用以指导顺应四时气机变动而采取不同保健方法的养生原则.历代医家对其曾有不同的理解与阐述,但基本上均支持春夏季养生应护持人体阳气、秋冬季养生宜培补人体阴分的观点.先师廖厚泽所授丹医学派的相关经验,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了理论辨析,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夏季以凉茶、凉药"清凉解暑"、冬季以牛羊肉、参芪虫草"冬令进补"的"养生方法"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医适时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总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认为篇中的天人相应观、阴阳平衡观、重视阳气观、阴阳气位观、形神合一观、正气为本观、动静协调观、固护脾胃观不仅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黄帝内经》谈中医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都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建立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养生就是治未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于睿  成泽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1878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13.
北宋大文豪苏轼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养生论>、<问养生>等.他认为养生有三戒: 一戒急躁.急躁是修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相似文献   

14.
姚洁琼  贺娟 《环球中医药》2012,5(7):528-530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中医学全方位囊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体系之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养生,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七法的内涵.本文通过介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七种养生方法,探究<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相信这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 会为中医养生观的探讨打开新的思路,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它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首先分析"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含义,然后对其养生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6.
王春华 《气功》2009,(5):402-404
《论语》是古代孔子和其弟子们的伟大著作,历来被世人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又是一本养生保健的百科全书。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养生理论的核心是“中庸”:孔子养生理论的特色是“身心并修”;孔子养生理论的精髓是“仁者寿”。  相似文献   

17.
指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之"时"为"识"之假借,与"知"同义,意为知道、懂得,属于古文"耦语中异字同义例"用法;"逆于生乐"之意当为违背养生的快乐.参考部分古籍与辞书,对部分注家的注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晋朝嵇康所著<养生论>向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医养生学的名篇,前人常诵习之,以为养生之本,今人亦多奉为经典,各种不同版本的<医古文>教材均将其纳入其中.惜其文字艰深,晦涩难懂,阅读多有歧义.兹不揣愚陋,于教材中的某些注释提出个人管见,试作解析,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9.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说三".其一是孔子的"三戒"论.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是说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为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意.养生以健康长寿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