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书籍里虽然没有“小儿麻痹症”的现代病名,但在我国第一部医书——内经里,关于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等的描述,已相当丰富。在“痿论”篇里,即把痿病分为多种。如“肺热……则生痿躄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内经“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萎”。在症状方面,叙述得也很相近。如:内经“阴阳别论”篇:“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甲乙经“热在五脏发痿论”:“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语,手足痿躄不能行”;“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虚则痿躄不能起;  相似文献   

2.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瘘。”本节经文中的“因于湿,首如裹”,唐·杨上善曾解释为:“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王冰亦谓:“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从二家的注释来看,显然他们都是以“因于湿首”为句的。至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始定为“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朱氏并解释说:“首为诸阳之会……浊气熏  相似文献   

3.
一、湿热阳痿,泻肝而调宗筋《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景岳全书》也云:"……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驰纵."如肝经湿热下注,宗筋驰纵,可导致阳痿,治当清泻肝经湿热.例一:廖某某,男,32岁,职工,已婚,  相似文献   

4.
<正>"四维相代"首见《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关于不同病因所致症状的一系列描述,文字并不晦涩,只是对其中"四维相代"的解释一直以来颇有纷争。  相似文献   

5.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61-863
2.4湿热观:中医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就对湿热病的发病及证候有明确的记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是把筋肉拘痿的原因归咎湿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指出了湿热是黄瘅胕肿的主要病因,其发病与时令节气有很大的关系.朱丹溪秉承了《内经》的旨意,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确是对《内经》湿热病因说的重大发展,这自然与朱氏生活于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气候温热,以致湿热病广泛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湿热为病,朱氏认为可涉及外感、内伤诸多病证,如《丹溪心法》认为痢的病因,"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吞酸的病因,指出"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对黄疸病因,尝谓:"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赤白浊的病因,认为"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还强调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其发病关乎"湿热".  相似文献   

6.
王英芳 《国医论坛》2003,18(6):40-40
针灸治疗痿证在《内经》中就有论述。晋代皇甫谧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实践 ,著《甲乙经》,对针灸治痿理论又有新的认识和发挥 ,有些认识甚至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 ,所以千百年来 ,《甲乙经》一直被视为针灸治痿的必备参考书。现将学习体会简述如下。1 痿症的病因病机皇甫谧继承了《内经》中关于痿证的成因 :“五脏因肺热叶焦 ,发为痿”,“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内经》的这些观点基本符合现代医学证实的一些病因 ,如乙脑、流脑、小儿麻痹、一些高热后遗症、格林 -巴利氏综合征、脊髓炎等。皇甫氏加…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湿热,不少医家已有精辟论述.但尚有一些问题仍有争议.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浅析,以求教于同道.含义方面何谓湿热?在不同的场合,所指不尽相同.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指病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  相似文献   

8.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又名假麻痹性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致肌肉无力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痿证”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载:“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载:“治痿独取阳明。”笔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该病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阳痿一病,《内经》称之为“阴痿”、“阴器不用”,亦谓“阳事不举”、“宗筋弛纵”。其实,古之阴痿与今之阳痿系指同一病症。《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大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1.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梁短为拘,弛长为痿。”唐代杨上善、王冰皆以“因于湿首”为句来解释,如“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至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生气通无论病因章句辨》始定为“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并解释说:“首为诸阳之会……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此说延续至今,几成定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选读》亦解释为“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好像有物蒙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  相似文献   

12.
龚采芹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786-786
阳痿一证大多缘于肾虚,究其因不外肝肾主病,常涉心脾,但临床亦见有湿热为患者。《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湿热不壤,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萎。分型证治古今均有定法,然于临证之际,病情错综,阴阳乖戾,虽有症候可依,按常法治疗,每有取效不显著者,应遵从《内经》:“阴平阳秘之旨,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姑述本人治痿五法如下。1 治阳痿不宜专事温补,主清补但求平调阴阳阳痿治疗,一般医家多从温肾壮阳论治。因专事温补效果不令人满意。盖肾为水火之脏,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所以宜水中补火或补中有清,寓清…  相似文献   

13.
"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系外感湿邪,湿酿化热,煎熬阴津,筋脉失养所致。历代医家对大筋和小筋所指部位存在疑议,亦未点明緛短及弛长的具体表现。笔者结合现代疾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治方药及其机制角度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与运动神经元病(MND)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发现"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或为MND最早的文献记载。大筋緛短系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以整个肢体为主,呈痉挛性;小筋弛长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甚或消失等,以肌群为主,呈迟缓性。"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既可共同亦可独立出现。  相似文献   

14.
小儿灰髓炎,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之一,亦称小儿麻痹症,常流行于夏秋季节.本病发病急骤,以后多见瘫痪后遗症.现将我们治疗的297例瘫痪后遗症分述于后,希同道指正.一、祖国医学文献复习小儿麻痹症,其症状与祖国医学所说的痿痹瘫痪相类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  相似文献   

15.
“痿症”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小,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痿”乃枯痿之意,临床可表现为四肢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此病多见于下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  相似文献   

16.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 5种类型。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攮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痿。”又据五脏所主 ,提出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 ,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因为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相似文献   

17.
一、文献探讨根据祖国医学文献记载,小儿麻痹与内经的“瘘症”,以及巢氏病源中的“小儿中风不遂”,颇相近似,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火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又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簿,着则生痿躄”;“心气热……虚则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能任地”;“肝气热……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又说“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虚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用发肺  相似文献   

18.
汗证、头痛、痹证均属于中医范畴,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均有记载,《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后世医家治疗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汗证、头痛、痹证临床多单独为病,三者同时发病者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勃起 ,或虽勃起但举而不坚 ,不能维持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古代又称“阴痿”、“筋痿”、“阴器不用”、“阴器不起”等。笔者在师从王久源教授侍诊期间 ,认为王师对该病的治疗颇有心得 ,现总结论述于后 ,以飨同道。1 阳痿的病因、病机 阳痿病名首见于明代《慎斋遗书》,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多 ,《内经》谓“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张 ,软短为拘 ,弛张为痿”;“经筋之病……热则筋纵不收 ,阴痿不用”。清·林佩琴又提出了“恐惧者 ,胆虚精怯…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将阳痿称为“阴痿”、“筋痿”,如《灵枢·经筋》“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明代医家张景岳一改前之称谓,开始使用“阳痿”病名^[1]。在其所著之专述内科杂病的《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中,他将阳痿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