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胃肠道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患者免疫和营养状态及术后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术后感染率.方法 选取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86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补液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和营养状态及术后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0d前白蛋白为(285.2±17.1)mg/L,白蛋白为(36.7±1.3)g/L,体重为(59.7±5.4)kg; IgG、IgM和IgA分别为(14.47±1.92) g/L、(1.47±0.15) g/L和(2.62±0.14) g/L;CD3+、CD4+和CD4+/CD8+比值分别为(54.06±5.31)%、(43.29±3.06)%和(2.49±0.47),均明显高于术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08%,低于对照组的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和免疫状况,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检测30例HBV携带者(HBV携带者组)及2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的T细胞亚群、TNF-α、IL-6、IL-8含量,并与2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及HBV携带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显著下降(0.5900±0.0305、0.6500±0.0502比0.7000±0.0554,P< 0.01);CD4+显著下降(0.2900±0.0283、0.3800±0.0306比0.4400±0.0411,P< 0.01);CD8+显著升高(0.2900±0.0152、0.2700±0.0238比0.2500±0.0459,P< 0.01或<0.05);CD4+/CD8+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3±0.10比1.73±0.16,P< 0.01),但HBV携带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0.18比1.73±0.16,P>0.0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K(CD16+ CD56)显著下降(0.1300±0.0541比0.1900±0.0742,P<0.01),但HBV携带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600±0.0539比0.1900±0.0742,P> 0.0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与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和HBV携带者组TNF-α显著升高[(307.00±38.28)、(113.00±18.61)μg/L比(101.00±13.90) μg/L,P< 0.01];IL-6显著升高[(184.60±18.86)、(68.10±7.58) μg/L比(63.40±7.04)μg/L,P<0.01或<0.05];IL-8显著升高[(1710.00±158.05)、(926.00±61.82) μg/L比(814.00±45.91)μg/L,P<0.01].结论 T细胞亚群、TNF-α、IL-6和IL-8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乙型肝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作为特殊营养底物的肠内营养支持对结核患者免疫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湖南省胸科医院2019年1—12月在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下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抗结核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结果 共有83例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CD4+%、CD8+%、CD4+/CD8+)以及DAO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CD4+%、CD8+%、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后外周血DA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应用谷氨酰胺作为特殊营养底物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肺结核患者肠屏障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儿童的免疫功能状态,探讨其在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以呼吸道感染为病因的慢性咳嗽患儿4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散色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IgG、IgA和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和CD4+/CD8+.结果 病例组IgG、IgA和CD8+水平分别为(5.87±1.09)g/L、(0.87±0.42)g/L、0.2307±0.0238,低于对照组的(8.34±1.59)g/L、(1.62±0.86) g/L、0.2910±0.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IgM水平为(1.44±0.18)g/L,与对照组的(1.54±0.22)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D3+、CD4+、CD4+/CD8+水平分别为0.7208±0.0494、0.4609±0.0383、1.95±0.32,高于对照组的0.6423±0.0618、0.4036±0.0474、1.4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儿童的体液免疫功能较健康儿童低下且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在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浓度臭氧暴露对支气哮喘大鼠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臭氧暴露组、哮喘组和臭氧暴露哮喘组,每组15只.哮喘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并吸入激发制备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雾化生理盐水,臭氧暴露组予吸入低浓度臭氧,臭氧暴露哮喘组于每日雾化激发OVA前给予低浓度臭氧吸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和肺组织γ-干扰素(γ-INF)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组织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大鼠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6.12%±1.03%,臭氧暴露组为5.87%±1.2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85%±1.34%);臭氧暴露哮喘组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3.31%±0.85%),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IL-4含量[血浆:(21.83±5.12) ng/L,肺组织:(0.89±0.13) ng/L]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10.58±2.73) ng/L),肺组织:(0.32±0.1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暴露哮喘组血浆和肺组织中IL-4含量[血浆:(35.47±7.24) ng/L,肺组织:(1.58±0.43) ng/L]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血浆和肺组织中γ-INF含量[血浆:(61.78±23.45) ng/L,肺组织:(0.69±0.21) ng/L]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158.89±60.23) ng/L,肺组织:(1.86±0.2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暴露哮喘组γ-INF含量[血浆:(10.28±2.63) ng/L,肺组织:(0.46±0.12) ng/L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暴露哮喘组和哮喘组Foxp3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臭氧暴露可能通过下调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并抑制Foxp3mRNA表达,加重哮喘大鼠体内Th1/Th2比例失衡,提示臭氧暴露可能是诱发哮喘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52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D3+ CD4+ (409.6±167.2)细胞/μl及CD3+ CD8+ (323.3±146.5)细胞/μl,对照组分别为(659.6±198.4)细胞/μl及(413.3±175.5)细胞/μ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小板计数(172.6±2.2)×109/L、白细胞计数(4.3±0.5)×109/L,对照组分别为(213.7±2.4)×109/L、(5.5±0.7)×l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嗜中性粒细胞(56.6±9.2)%、补体C3(1.1±0.2) g/L、C4(0.3±0.1)g/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7±7.4)%、(0.9±0.3)g/L、(0.2±0.1)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常有多种免疫学指标的改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严密观察该类指标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空肠造口与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78例,在征求患者意见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肠造口组和鼻空肠营养管组,每组39例,分别予经空肠造口和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2周,对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状况、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空肠造口组肠内营养成功率100.0%( 39/39),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4±8.3)h,并发症发生率7.7%(3/39),鼻空肠营养管组分别为92.3%(36/39)、(45.3±10.7)h、30.6%( 1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造口组与鼻空肠营养管组肠内营养后14d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较肠内营养前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空肠造口组:(47.3 ±8.7) kg比(58.5±9.8) kg、(58.6±4.9)g/L比(67.5±12.8)g/L、(33.6±4.4) g/L比(41.5±6.3) g/L;鼻空肠营养管组:(48.1±9.2) kg比(57.6±10.7) kg、(57.8±5.3)g/L 比(68.3±11.9) g/L、(32.8±4.9) g/L比(40.4±7.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后14d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空肠造口组与鼻空肠营养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在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的同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后均给予常规静脉滴注营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疗程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8天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及体重)、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的比例和IFN-γ/ IL-4)、抗氧化功能(T-SOD、MDA、GSH-Px).结果 术前1天,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指标及抗氧化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CD8+T细胞降低,CD4+/CD8+、NK细胞和GSH-Px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第8天体重、CD3+、CD4+、CD4+/CD8+、IFN-γ/ IL-4降低,MDA水平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氧化系统的平衡,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肺部感染临床预防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每组各2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和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排气时间、体重下降等.结果 肠外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2.0%0,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分别为(35.5±6.1) g/L、(90.2±10.4) g/L、(63.7±8.8) U/L、(73.3±13.7)U/L,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39.7±7.5) g/L、(99.6±13.8) g/L、(37.1±6.2) U/L、(36.4±7.4)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体重下降指标分别为(67.2±5.0)h、(1.9±0.5) kg,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90.8±7.5)h、(2.6±1.0) 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