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娟  倪秀琴  魏仲南  陈美华 《光明中医》2011,26(12):2468-2470
目的观察滋肾平肝、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予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以滋肾平肝、活血化痰通络。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水平(P〈0.01),且治疗组降低收缩压水平更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降压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P〈0.01),且治疗组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尿β2-微球蛋白(P〈0.05);对照组未能显著降低尿β2-微球蛋白(P〉0.05)。结论滋肾平肝、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马友盟  吴山 《新中医》2006,38(9):73-74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活血通络中药治疗,对照组45例以扶他林片、许可保片口服治疗,2组同时配合按摩、牵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为35.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腰腿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功营  李小兵 《新中医》2006,38(8):72-73
目的:观察自拟祛风通络活血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应用祛风通络活血汤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西比灵、谷维素、维生素B.治疗。结果:近期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8%,对照组为6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6月~2年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30.8%,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祛风通络活血汤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西比灵,并具有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1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补阳还伍汤加味,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两组总疗效的变化。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与西药对照组74.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服用中药自拟祛风活血通络方,对照组29例口服西比灵胶囊及谷维素片,2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58.6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治疗组),并以静脉点滴生脉饮注射液治疗40例作比较(对照组),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2组间在心绞痛,心电图(ST-T和T波改变)有效率和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辨证运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药治疗,疗效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正天丸治疗,均治疗28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和7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积分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组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结论: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法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60例。益气通络组应用益气通络法,口服活血通络丸治疗;活血化瘀组治以活血化瘀法,口服桃红四物汤;健脾益气组治以健脾益气法,口服四君子汤。3组均应用生肌玉红膏换药。治疗2周后,观察肉芽长出、肉芽与皮面齐平的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益气通络组loo%,活血化瘀组75.00%,健脾益气组78.33%。益气通络组总有效率与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肉芽长出、肉芽与皮面齐平时间益气通络组与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血化瘀组与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法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能使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迅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陈光 《新中医》2008,40(10)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以西医常规治疗,并予血栓通粉针静脉滴注;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合剂治疗。结果:总有效治疗组为92.3%,对照组为78.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4%,对照组为72.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神经功能损伤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8%,对照组为78.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法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育阴潜阳、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与机制。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5例,愈显率为68.5%,总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35例,愈显率为45.71%,总有效率为74.2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育阴潜阳、活血通络法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法还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该法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脑缺血、保护脑神经细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