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额颞叶痴呆早期的首发症状以人格改变(75%)、精神行为症状(12.5%)、语言障碍(25%)或(伴)记忆力下降(50%)等为主.伴随认知功能的逐步下降,患者会逐渐出现各种非特异的症状表现如淡漠、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异常或刻板行为、易激惹、口欲亢进、脱抑制及收藏癖.额颞叶痴呆的首次诊断符合率总体在50%左右. 结论:额颞叶痴呆患者症状丰富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特别要警惕痴呆患者的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AD源性认知障碍患者44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346例,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检测痴呆严重程度后分为4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痴呆组、中度痴呆组、重度痴呆组),进行神经精神量表(NPI)测试,结果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Va D组相对比,AD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总体症状发生率(66. 9%)高于Va D(58.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D组妄想(15. 2%)和异常运动发生率(13. 9%)均高于Va D组(9. 5%、7. 8%),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发病率比较中,中度和重度痴呆组AD的BPSD总体发生率(88. 0%,91. 2%)高于Va D(64. 3%,7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下,AD和Va D的BPSD总体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中度痴呆组AD组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严重程度重于Va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PSD组中有饮酒史者(32. 8%)多于非BPSD组(24. 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D和Va D的BPSD发生率均高,但AD组高于Va D组。其中妄想、异常运动行为更易发生在AD患者组。中重度痴呆的AD患者BPSD发生率均高于Va D患者。中度痴呆时,AD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重于Va D。饮酒史是B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特征、基础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传统观念中 ,痴呆的标志就是认知功能的全面减退 ,包括记忆和执行功能的逐步丧失 ,伴随以进行性加重的失语、失用。随着对痴呆研究的逐步深入 ,其非认知功能症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非认知症状包括抑郁、精神病性症状、行为紊乱、昼夜节律紊乱等 ,国际老年精神病协会称之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behavioraland 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BPSD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 ,是造成痴呆患者住院、照料者痛苦的主要原因。Schnaider等[1] 对 71例社区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 ,每年用于处理BPSD的间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式照护干预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改变痴呆患者的照护模式,从而提高痴呆患者智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建立痴呆患者的健康档案。50例患者接受定期随访,接受安全行为、生理、心理、常识的宣教及康复等方面的照护干预。结果干预后,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活力(vitality,VT)等5个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知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多模式照护干预对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不明显,但有助于改善痴呆患者的照顾行为,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对社会及家庭的负担,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认知障碍人群精神和行为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questionnaire,NPI-Q)量表对作者医院住院和记忆门诊收治的80岁以上有记忆力障碍主诉的高龄老年人群进行调查,比较认知功能正常者和痴呆患者间精神和行为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535例病例,其中认知功能正常组159例,痴呆组376例。NPI-Q检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个月内高达86.7%的痴呆患者出现过至少一种精神和行为症状,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72.3%,显著低于痴呆组(P0.01)。在痴呆组,情感淡漠/漠不关心(59.8%)、夜间行为与睡眠障碍(47.3%)和易激惹/情绪不稳(46.8%)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3种表现,其中情感淡漠/漠不关心和易激惹/情绪不稳症状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1)。痴呆患者组NPI-Q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高龄老年痴呆人群中精神和行为异常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正确认识和治疗这些症状有利于提高高龄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主要在老年期发生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衰退、性格和行为改变等.  相似文献   

7.
正痴呆是一种老年期常见的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可表现为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等功能受损,严重者可伴精神行为异常的且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病因,约占60%~7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为痴呆第二大病因,占15%~20%,是由各种脑血管因素所致认知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特性。方法以非认知功能障碍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进行19通道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按键的正误,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反应时间(F=54.18,P<0.001)和按键正确率(F=40.23,P<0.001)较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绩效反应时间[(325.16±69.39)ms]、正确率[(97.5±1.6)%]优于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384.58±76.25)ms,(88.2±8.9)%]和血管性痴呆组[(472.65±89.30)ms,(57.8±7.8)%],后2组行为绩效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ERP提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P300、N4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3组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N400成分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早期识别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痴呆类型。一项全球痴呆流行病学分析~([1])预测,至2050年全球痴呆人口将达1.154亿人口,且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人群痴呆风险比起普通人群增加50%~150%。AD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逐渐减退、判断力、定向力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  相似文献   

10.
痴呆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痴呆病人攻击行为与抑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78例住院痴呆病人进行资料分析,评价工具主要采用Cornell痴呆抑郁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EHAVE-AD)、Cohen-Mansfieid激越问卷(CMA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体退化量表(GDS).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攻击行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抑郁与攻击行为相关(P<0.01).结论攻击行为与抑郁症状、病程长、文化程度高、丧偶、日常生活能力差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6例住院痴呆患者,其中AD42例,MID34例,平均年龄(75.89±8.04)岁,平均病程(4.94±3.15)年,平均住院时间(2.27±2.06)年,评定工具为MMSE、ADL、ADSS、SBS和PANSS.结果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的中晚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无显著差异,AD和MID之间各量表分也元差异(P>0.05),痴呆程度较重的患者异常行为和锥体外系征发生率及程度均较高(P>0.05).结论AD和MID至后期痴呆时已无临床差异,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对中晚期痴呆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大.但男性、文化程度低、PANSS、RSESE分高的患者痴呆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额颞叶痴呆(FTD)亦被称为额颞叶退行性变(FTLD),是一组以行为和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分类,额颞叶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的第3种痴呆类型.发病年龄为45~70岁,绝大部分患者在65岁之前发病;病程2~20年,平均约8年[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在无痴呆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LOTCA对60例无痴呆型PD患者和50例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并对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MMSE评分时,仅2例(3.3%)无痴呆型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采用LOTCA评分时,23例(38.3%)无痴呆型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累及视运动组织功能和思维运作能力.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起病年龄、抑郁症、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及类型与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姿势不稳.步态异常(PICD)型运动障碍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LOTCA量表适合无痴呆型PD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定;老龄、抑郁状态及PIGD型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是影响无痴呆型P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额颞叶退行性变(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FTLD)是一组以行为和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包括3种临床综合征:行为变异额颞叶型痴呆(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bvFTD)即狭义的额颞叶痴呆或额颞叶痴呆额叶型、语义性痴呆(semantic dementia,SD)和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rogressive non-fluent aphasia,PNFA).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分类,FTL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引起年轻发病的痴呆类型[1,2].FTD在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多样性,同时,FTD还可合并运动神经元病(MND)或帕金森综合征,使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5.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Binswanger病(BD)及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LA C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单纯LA组27例,BD组33例,LA CI组31例,对照组30例,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记忆量表测验(CMS)、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认知评定并对比分析.结果单纯LA组、BD组、LA CI组MMSE及CMS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单纯LA组MMSE及CMS成绩明显高于BD组、LA CI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单纯LA组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77.8%),无1例痴呆;BD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占24.2%,痴呆占75.8%;LA CI组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19.4%)和痴呆(77.4%)为主.结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诊断单纯LA的临床参考指标.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是诊断BD和LA CI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越来越成为全球健康卫生的负担,阿尔茨海默病(AD)是重中之重。AD主要临床表现为逐渐出现并加重的记忆障碍,并有语言、视空间、理解、判断、推理、计算和执行等多种功能减退,除了认知功能受损之外大部分患者伴有各种各样痴呆相关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和人格改变,严重影响社交功能与生活质量。睡眠障碍属于BPSD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中成药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 将60例VD患者采用天智颗粒治疗,对照组VD患者50例服用都可喜,疗程为60d.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Blessed行为量表(BBS)对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进行评估,并在治疗前后观察2组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中成药天智颗粒和都可喜均可以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各项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积分(P<0.05).对痴呆的总体疗效,两药物效果相近(P>0.05).两药对记忆认知和行为能力的改善方面的作用也近似(P>0.05).天智颗粒对血液流变学改善优于都可喜.结论 中药天智颗粒对轻中度痴呆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是除阿尔茨海默病外引起痴呆的第二位神经变性疾病,以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症、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紊乱及视幻觉等为核心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期、痴呆前期和痴呆期.DLB痴呆前期是指在达到痴呆诊断标准前出现的DLB相关临床表现,常见轻度认知障碍 D...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全面性大脑功能衰退,包括记忆、计算、理解判断、常识等高级认知功能。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是痴呆患者出现的知觉、思维内容、心境或行为的紊乱。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photography,PET)应用于老年期疾呆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不少报道,在国内仅处于起步阶段[1,2],对BPSD的研究目前以临床特点为主,影像学的研究报道不多。笔者拟用PET探讨有BPSD和无BPSD的AD患者之间局部脑葡萄代谢率(regional cerebral me…  相似文献   

20.
老年期痴呆精神病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期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往往存在严重影响,80%以上的家庭把痴呆患者的过激行为、暴力、妄想等精神、行为症状做为其困扰家庭的首要问题.与患者记忆、自理能力、语言功能的减退相比,直接照料者往往更注意到其精神、行为的改变[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