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单纯的右室梗塞甚为少见,显著的右室梗塞经常伴有左室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按照现行的诊断标准,在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病人中右心室梗塞的发病率高于40%。引起右室梗塞的冠状动脉主要有左前降支或其多个或单个右室分支,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圆锥体或右冠状动脉多个右室分支。  相似文献   

2.
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二维超声心动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右心室梗塞(RVI)的二维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10例于发病第一周或第二周的急性右室梗塞患者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例右室下后壁节段异常;4例右室游离壁无运动;3例室间隔运动异常,其中1例矛盾运动,2例运动增强,4例右室扩大,4例右房扩大;同时伴有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结论:右室梗塞多与左室梗塞并存,在右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存在的同时,并有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3.
孟昭润  吕彦德 《临床荟萃》1997,12(19):888-889
临床上,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梗塞后1~2周,24小时内最为多见,约占患者中的75~95%,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塞部位有一定关系,前壁心肌梗塞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最为多见,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塞如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呈成对地出现或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落于前一个心搏的易损期(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胎儿心肌纵向应变与应变率在评估胎儿心脏功能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Syngo US Workplace VVI工作站处理标准胎儿四腔心动态图(145例),分别获得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的纵向应变、应变率、收缩期和舒张期速度测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1)左室心肌速度大小由室壁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递减,应变-时间、应变率-时间曲线随节段的变化而保持稳定;(2)左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之间的应变、应变率、收缩期和舒张期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左心室、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速度与孕周均呈正相关(P<0.05);(4)左心室、室间隔、右心室的心肌应变率和胎心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应用VVI检测应变和应变率可用于分析胎儿局部纵向心室壁运动,以及评估胎儿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正常成年人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正常人心室壁机械运动同步性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技术,观察31例正常成年人左右心室与室间隔之间及其内部速度、加速度及达峰时间同步性。结果①在收缩期左心室与室间隔的速度峰值相近,而右心室的收缩速度高于左心室及室间隔,在舒张晚期室间隔与右心室的速度相近,但高于左心室;②左心室和室间隔在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的加速度峰值相近,大于右心室,右心室和室间隔的加速度峰值在舒张晚期相近,高于左心室;③心室壁和室间隔内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④收缩达峰时间和快速充盈达峰时间左心室和室间隔一致,右心室延迟;⑤基底部和中部在收缩期和舒张期速度达峰时间差小于20ms。结论心室壁的运动是同步的,但左右心室壁及心室内各个部位的运动不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6.
右心室梗塞     
近年来对于右心室梗塞(RVMI)进行了大量病理解剖、临床及心电图研究,逐步作到生前确诊。此不仅对判定心肌梗塞范围大小,而且对了解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给以恰当治疗有密切关系。今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对RVMI作简要复习供参考。 1 RVMI的发生解剖基础 RVMI的发生有三方面解剖学基础:(1)右心室供血为右冠状动脉,RVMI的发生约80~90%为右冠脉(尤其右冠脉根部)闭塞,(2)约10~15%为左冠脉回旋支的右心室分支(供血右心室)闭塞,只有左冠脉回旋支闭塞方能引起RVMI,(3)少数RVMI为左室前壁AMI的延伸,累及室间隔前部及右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61例患者,应用超声探测室壁运动,以探讨室壁运动异常(RWM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心绞痛组:25例左室壁总节段数为225个,220个节段运动正常,5个节段运动减弱,分别发生在3个病例,他们临床上无MI证据。可见,单纯心绞痛较少见到RWMA。MI组11例AMI中10例发现梗塞区运动异常,检出率91%,25例OMI发现23例梗塞区RWMA,检出率92%,其中2例并发室壁瘤,RWMA部位与心电图梗塞定位完全一致,符合率达100%。本组左室前壁、下壁、前间壁、梗塞室壁  相似文献   

8.
崔炜  都本洁 《临床荟萃》1991,6(5):193-194
急性心肌梗塞特别是急性Q波心肌梗塞常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据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可达48~100%.然而关于其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却争论颇多.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一、急性心肌梗塞时远隔导联ST段压低对预后的影响急性心肌梗塞远隔部位ST段压低时,急性下壁梗塞的发生率高于急性前壁梗塞的发生率.故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研究报告较多.Goldberg等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V_1-V_4ST段压低者,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ST段压低者.Salcedo等报告,下壁梗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规律。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7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检出并发心律失常者47例,占受检人数的66.2%。其中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9例次,占心律失常例数的61.7%,房性心律失常9例次,占心律失常例数的19.1%,其它心律失常共9例,占心律失常例数的19.1%。结论陈旧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高。  相似文献   

10.
姜自忠  咸丽 《临床荟萃》1996,11(19):886-888
本文就近几年来我院收治心肌梗塞患者63例,其中心律失常56例,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年龄:50岁以下4例,51~60岁18例,61~70岁24例,71岁以上10例。性别:男46例,女10例。职业:干部或工人16例。农民40例。 梗塞部位 广泛前壁及前间壁31例,下壁20例,后壁5例,侧壁6例。 住院天数最长75天,最短1天,平均23.6天。56例患者,治愈21例,治愈率为37.5%。好转29例占51.8%。死亡6例,死亡率10.7% 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肌梗塞后发生室性早搏40例占71.4%,窦性心动过缓17例占30.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占8.9%。结性早搏4例占7.1%。房性早搏3例占5.3%。房室传导阻滞3例占5.3%。心房纤颤3例占5.3%。短阵性室速4例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2例超声心动图诊断王雪①刘薇展英华吴世慧例1男,55岁,患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天,出现心前区4/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左室轻度扩大,前间隔中间段、心尖段及左室前壁、前侧壁各节段室壁均变薄,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非机械缺损性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京东  张文田 《临床荟萃》1992,7(11):488-490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机械缺损并发症有急性左室室壁瘤,心室游离壁和假性动脉瘤破裂,乳头肌断裂或功能不良及急性室间隔缺损。非机械缺损性并发症包括:梗塞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本文就非机械缺损性并发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产后新生儿右心室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73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新生儿为糖尿病组,71例正常胎儿及新生儿为对照组,按照孕周分为孕24~28周组、孕32~36周组及新生儿组。定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s)、舒张期最大应变率(SR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糖尿病孕32~36周组及新生儿组室间隔、左心室侧壁、右心室游离壁舒张期厚度、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妊娠期糖尿病孕24~28周组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SRd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孕32~36周组及新生儿组左、右心室心肌各节段斑点追踪参数SRs及SRd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应变率SRd可成为早期评价糖尿病心肌局部舒张功能改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56例左室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LVMI)患者的右室舒张末期(RVDV)容积和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SV)。左室心梗后,RVDV、RVSV都扩大,但其程度和发生时间有明显不同。无论左室前壁还是下壁梗塞,双室都发生重构,但右室重构的程度较左室轻微,而且其于下壁梗塞时又比前壁梗塞时更轻且仅出现在早期。  相似文献   

15.
无Q波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世鹏  程刚 《临床荟萃》1991,6(3):99-102
自从1944年心电图胸前导联应用以来,临床医生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TMI)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Nontransmuralmyocardial infarction,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体表心电图(ECG)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为两者的区别标志:梗塞伴有病理性Q波出现为TMI,而仅特征性地表现为ST段和T波改变,无病理性Q波形成者为NTMI.病理上:TMI是指从内膜到外膜整个心壁的心肌发生坏死,NTMI指心肌坏死不累及整个心壁或仅局限在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范围在室壁2/3以内.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心电变化及病理、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塞后急性左室重构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心肌梗塞后急性左室重构组36例和非重构组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凡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表现为急性坏死型,或无梗塞前心绞痛,心电图呈光滑的QS波,无梗塞内阻滞的多提示多透壁性梗塞,此为急性左室重构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急性左室重构的决定因素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高血压的程度及(或)前负荷增加的程度,而与既往高血压病史及梗塞面积小大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心节段性室壁的收缩特征及时序。方法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确定右心室心尖起搏电极顶端在右心室心尖部的准确空间附着位点。运用应变显像技术,测定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应力的达峰时间,即自心电图Q波起点至收缩期峰值应变时限(interval between Q wave of surface ECG and peak strain,QPSI),反映左心室各室壁的收缩时序;并计算QPSI的离散度,即最大QPSI减去最小QPSI的时限差,代表左心室内收缩延迟时间。观察正常对照组、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组左心室壁的节段性运动,评价各组左心室壁的收缩(或应变)时序及收缩协调性。结果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右心室心尖侧壁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间隔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不同,左室间隔心尖段、后壁基底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尖起搏时左室壁整体的收缩发生延迟,并且右心室心尖侧壁起搏组左室壁的收缩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右心室心尖间隔起搏组(P〈0.05)。结论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可以导致左心室不同的收缩模式改变,提示右心室心尖不同部位起搏所引起的电激动顺序及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42年Dressler首先报告一例心肌梗塞(以下简称MI)病人,梗塞图形被束支传导阻滞所掩盖,由于出现偶发性呈QR型室性期前综合波(以下简称VPC)而得到确诊。Bisteni等指出右侧心前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为室间隔中1/3区MI的证据,而室间隔下1/3区MI在呈正常室内传导时不易诊断,因向后指向的梗塞向量,可被左室游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识别。方法:连续观察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1248例,男性861例,女性387例,年龄57±28岁。其中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74±7岁。广泛前壁梗塞6例,下壁、右室梗塞1例。梗塞至室间隔穿孔时间平均为1天。保守治疗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和支架植入1例。7例病人全部死亡。穿孔至死亡时间平均为1.5天。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室壁瘤形成(平均占左室面积43.4%),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平均27%)。穿孔均在室壁运动减低与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该处室壁扩张指数平均为1.39,室壁变薄率平均为50%。后室间隔中下部6例,前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向右分流束宽平均8.8±2.4mm(6-13mm)。分流速度平均为294±55cm/s(204-365cm/s),跨隔压差平均为35.6±14.0mmHg(16.6-53.3mmHg)。结论:室间隔穿孔多发生于高龄、女性、室壁瘤形成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的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室壁明显扩张、室壁厚度明显变薄,穿孔多位于后室间隔中下部室壁运动减低和室壁瘤形成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20.
AMI并发消化道大出血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遇到20例AMI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本文就其原因及防治作一简要讨论。 1 临床资料 20例AMI根据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确诊,男12例,女8例,年龄51~77岁,10例有高血压病史。分别于发病4小时至2天入院,表现为心前区痛20例,呼吸困难10例,心律失常12例,左心功能不全8例,右心功能不全3例,心源性休克2例,室间隔穿孔1例,顽固性呃逆2例,梗塞部位广泛前壁8例,下壁4例,下壁并右心室梗塞3例,前间壁4例,下后壁1例。入院时血色素、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正常,无消化、血液系统的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