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制备载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万古霉素(VAN)的多层海藻酸钠(SA)-壳聚糖(CS)微球,并讨论其体外抗感染能力和稳定性。方法:采用滴注法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多层载药微球;纸片法实验检测微球体外抗感染能力;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VEGF和VAN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微球经过不同条件处理后,通过SEM观察微球表面和截面形态,并分别测定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内VEGF和VAN的有效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肉眼观制备出的微球呈类球形;VEGF和VAN的载药量分别为6.63×10-5%和1.39%,包封率分别为72.1%和3.37%;微球溶解后,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2.61±1.01) mm;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直径约为900~1100 μm,表面完整,存在少许褶皱,截面呈致密网状结构;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内VEGF和VAN的有效释放量均有一定下降。结论:本实验制备的载VEGF/VAN多层微球粒径均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抑菌效果,需低温(-80 ℃)且避光储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壳聚糖纳米球,测定纳米球粒径、zeta电位、形态、体外降解和体外释放性能,探讨负载BMP-2的壳聚糖纳米球作为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壳聚糖(chitosan)和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 )为原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球。应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及zeta电位测定仪检测微球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透视电镜下测定其表面形态。Elisa法测定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放率。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离子交联法制备的BMP-2壳聚糖纳米球成球形好,球形较规则,分散较均匀,无团聚,表面较光滑;平均粒径为150.85 nm,分散指数PI=0.37,Zeta电位为+35.42 mV,包封率为(68.24±3.83)%,载药率为(56.83±2.26)%。体外释药试验显示,BMP-2可从壳聚糖纳米微球中缓慢释放,释放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释放过程可达30 d。结论以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为原料,可成功制备具有良好缓释能力的BMP-2纳米球,为组织工程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P物质-PLGA纳米缓释微粒的制备及其性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P物质(Substance P,SP)PLGA(poly lactide-co-glycolide)纳米缓释微粒,考察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应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P物质缓释纳米粒,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载药率、包封率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P物质缓释纳米微粒球体均匀度好,平均粒径22.32±5.41 nm,载药纳米球的载药率(0.66±0.036)%;包封率为(66.28±3.56)%。纳米粒体外释药突释期累积释放率为28.65%,12 d后释放率为77.46%。结论:建立了较好的P物质PLGA纳米缓释微粒粉制备工艺,载药纳米微粒体外具有明显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 /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在乳化过程中将 rhBMP-2和 SDF-1依次加入纳米微球中,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袋扩散法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结果:制备的双层纳米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42.33±14.38)nm,微球之间无粘连。rhBMP-2包封率为(82.41±1.05)%,载药量为(24.67±0.43)ng/mg;SDF-1包封率为(75.58±0.84)%,载药量为(22.63±0.41)ng/mg。药物释放持续至少30 d,呈“双相释放”。第30天时累计释放的 rhBMP-2和 SDF-1分别为72.85%和91.01%。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裹 SDF-1和 rhBMP-2的双层载药微球,形态良好,包封率较高,体外缓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4,(1):35-38
目的制备一种改性后的rhBMP-2聚乳酸缓释纳米微球(rhBMP-2-mPEG-PLA-Ns),并研究其理化性能和体外释放研究,以用于将来的骨创伤修复。方法运用复乳法制备mPEG-PLA缓释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测试纳米微球粒径。采用ELISA法测定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并选择动态透析释药法测定其体外释放率。结果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纳米球体粒径均匀。纳米微球的粒径在4550 nm,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8.2±1.81)%和((2.24±0.24)×10-5)%,体外释放试验中,没有发现突释现象,24 h释放率为23.47%,微球在21 d后释放度达78.56%。结论 rhBMP-2-mPEG-PLA缓释纳米微球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缓释效果,为后续药物在口腔方面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干燥方法对壳聚糖微球支架物理性能和载药性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用凝集沉淀法制备湿润的壳聚糖微球,然后选用自然干燥法、慢速冻干法、快速冻干法进行干燥,检测微球的物理性能。最后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检测药物在壳聚糖微球中的包封率和释放曲线。结果 与冻干微球比较,自然干燥微球的直径小,孔隙率低,溶胀小,降解慢。冻干温度也能够对支架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与慢速冻干微球比较,快速冻干微球的直径更大,孔隙率更高,比表面积更大。载药实验表明自然干燥微球的包封率最低,释放速度最慢;快速冻干微球的包封率较高,释放速度最快,但存在最明显的突释效应;慢速冻干微球包封率与快速冻干微球类似,释放速度居中。结论 干燥方法会影响支架的物理性能,进一步影响BSA的装载和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载葡萄糖酸氯己定壳聚糖纳米球(CSn-CG)3D打印多孔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PLA/nHA)支架的理化性能、细胞相容性及抗菌活性.方法:借助离子交联法,完成CSn(空白壳聚糖纳米球)与CSn-CG的制备,借助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球形态进行观察.利用数字化设计3D打印技术,以PLA和nHA为原料,制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25羟基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VD3)-聚乳酸微球,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增殖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牙槽骨缺损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以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5VD3-聚乳酸微球,检测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载药率、包封率及降解特性;与BMSC体外共培养,检测细胞形态、相对增殖率,以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5VD3-聚乳酸微球呈球形,粒径主要为35 ~ 55 μm,载药率为(3.4±0.3)%,包封率为(71.5±2.8)%,降解6周pH值降低了(0.24 ±0.02)、累积释放量为(82.2±5.3)%;1.5×10-3 g/L微球培养基中BMSC相对增殖率最高,为(113.8±2.1)%.结论 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25VD3-聚乳酸微球粒径均一、包封率较高、缓释效能良好,可有效促进BMSC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胶原(Co)复合,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充分发挥每种材料的优点,使之成为组织工程学中一种新型替代骨组织的生物活性材料和支架材料。方法:将nHA和胶原复合并将其制备成nHA/Co复合膜后加入PRP制备成PRP/nHA/Co复合材料。实验动物制备大小为5mm×5mm的牙周缺损,右侧为实验组,在相应牙位置入PRP/nHA/Co复合膜材料;左侧对照组不放置任何材料。术后第4、8周行64排CT片和组织病理检查,观察成骨效果。结果:动物生存状态良好,牙龈附着愈合良好。CT观察实验组出现新生牙槽骨,骨嵴基本恢复到原来高度;对照组牙槽嵴高度未见增加。HE染色观察对照组缺损处周围见大量炎性细胞,纤维组织增生,无软骨形成并有大量上皮长入;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的牙槽骨。结论:PRP/nHA/Co复合生物膜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学中一种新型替代骨组织的生物活性材料和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AMS),用于治疗动静脉血管畸形。方法 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在 140℃制备出PYM-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超声测定强度,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模拟累积释放度。把制备好的PYM-AMS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并通过放置于冰箱(3~5℃)、室温(15~25℃)和37℃,RH75%条件下放置3月,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PYM-AMS平均粒径为139·422μm,56~251μm的微球约占总数的80%,载药率为26·47%,包封率为84·3%;5 h内药物快速释放,之后进入缓慢过程,24 h累积释放率为88·65%,t50为1·5 h;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性质稳定,经5号、6号药典筛筛分后,可获得125~180μm的微球。结论 制备的PYM-AMS载药量高,具有缓释效果,能够达到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京尼平和不同丝素蛋白( silk fibroin, SF)与壳聚糖( chitosan, CS)比例制备的SF-CS复合微球包载和缓释牛血清白蛋白( bull serum albumin,BSA)的效能. 方法 无机乳化交联法制备SF-CS微球,取其中SF:CS=1:1比例的微球包载BSA,并与单纯的CS微球进行对比,考察微球的包载效能和缓释效能. 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球直径,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对微球表征进行分析,BCA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载药率和累积缓释率. 结果 以m(CS):m(SF)为1:0. 5和京尼平0. 1 g或0. 5 g、m(CS):m(SF)为1:1和京尼平0. 05 g或1 g、m(CS):m(SF)为1:2和京尼平0. 5 g,制备的微球形态较为规则、圆滑,粒径分布在70~150μm. 以m(CS):m(SF)为1:1和京尼平0. 05 g,按投药量10 mg、20 mg或50 mg的BSA制备微球,包封率分别为(50. 16 ± 4. 32)%、(56. 58 ± 3. 58)%和(42. 19 ± 7. 47)%,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证明SF和CS发生交联, BSA、CS和SF间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投药量10 mg、20 mg和50 mg组微球缓释结果显示,第1 天分别爆释总量的(30. 79 ± 3. 43)%、(34. 41 ± 4. 46)%和(41. 75 ± 0. 96)%,21 d累积释放(75. 20 ± 2. 52)%、(79. 16 ± 4. 31)%和(89. 04 ± 4. 68)%,以同样方法制备的BSA投入量为10 mg纯CS微球,第1天爆释总量的(39. 53 ± 1. 76)%,21 d爆释(83. 57 ± 2. 33)%. 结论 SF-CS复合微球比单纯的CS微球有更佳的缓释效能,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12.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ano hydroxyapatite-chitosan,nHA/CS)复合材料,观察其对成纤维细胞粘附行为的影响.方法:将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充分混合于2%壳聚糖乙酸溶液中,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并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检测.将NIH3T3细胞分别接种于复合材料和致密羟基磷灰石(dense hydroxyapatite,HA)表面,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粘附数量,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粘附形态.结果:XRD分析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HA和nHA的晶体结构符合标准羟基磷灰石的空间6方晶体结构.TEM分析结果显示nHA/CS材料中羟基磷灰石为纳米级粉体.接种5、7、9 d后nHA/CS材料表面的细胞粘附数量高于H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扫描电镜下,细胞以多个突起粘附于复合材料表面,并具有良好的伸展状态.结论:与HA相比,nHA/CS材料更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粘附,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载人富血小板血浆(hPRP)生长因子壳聚糖微球,观察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选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利用微球吸附hPRP生长因子;以微球对hPRP中主要生长因子TGF-β1的吸附率作为评价指标,优化微球制备配方,并观察优化配方微球体外缓释TGF-β1效果;以hPRP中PDGF-AB为对象考察优化配方微球对其吸附率、载生长因子率,验证微球吸附效果。结果:当壳聚糖溶液浓度为2.5mg/ml、10mg/ml多聚磷酸钠溶液滴加量为2.5ml时可获得优化的壳聚糖微球制备配方。优化配方微球对hPRP中主要生长因子TGF-β1、PDGF-AB吸附率分别为78.02%、58.28%,载生长因子率分别为3.70ng/mg、1.31ng/mg;载hPRP生长因子的微球体外21天缓释TGF-β1累计35.80ng,占吸附总量的85.52%。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可初步实现吸附hPRP复合生长因子,并初步达到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缓释纳米微球(nanospheres,NPs)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材料,评价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溶剂法和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载BMP-2的壳聚糖纳米微球,检测其形貌、粒径及成分,BMP-2蛋白包封率及体外缓释情况。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BMP-2纳米微球的PCL复合支架材料,检测其形貌、亲水性能及BMP-2蛋白的缓释情况。进行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检测材料促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相关基因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出结构稳定的纳米微球结构,微球载药率高并可实现BMP-2的持续释放。PCL/BNPs支架材料组有着良好的亲水性能并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在支架上铺展良好,黏附数量增加。ALP和相关成骨基因COL1、OPN和RUNX2均表达增高,钙结节大小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BMP-2缓释纳米微球的聚己内酯复合纤维支架材料可为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生物玻璃/纳米羟基磷灰石(nHA/BG)涂层与Bio-Oss骨粉在种植体骨缺损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6只Beagle犬,拔除两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预备种植窝,同时颊侧制造裂隙状骨缺损(2.25 mm×3 mm×4 mm)。按照分组植入种植体和骨粉,A组为nHA/BG+Bio-Oss,B组为nHA/BG+血凝块愈合,C组为微米级HA+Bio-Oss。术后2周、处死前2周和3 d分别进行四环素、钙黄绿素和茜素红荧光标记。术后8周和16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骨-种植体结合率(BIC)在8周时分别为30%、18%、21%,16周时分别为61%、53%、46%;缺损区新骨面积(RA)在8周时分别为(2.1±0.6)mm3、(1.4±1.0)mm3、(0.6±0.1)mm3,16周时分别为(4.2±0.7)mm3、(2.2±1.2)mm3、(1.2±0.6)mm3。各组8周与16周的BIC和RA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8周时,A、C 2组的BIC和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6周时,A、B 2组的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种植体周围2.25 mm骨缺损区,nHA/BG涂层能促进种植体-Bio-Oss替代骨-骨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以羧甲基壳聚糖复合生长因子(rhBMP-2)缓释微球制备牙周组织再生引导膜。方法:将载有生长因子的钙藻酸盐微球与主体羟基磷灰石(CCS/nHA)羧甲基壳聚糖混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具有"串珠"丝状结构的复合纤维膜,并观察微球及纤维膜的体外释药过程。结果:电纺技术制备出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缓释微球的纤维膜。体外释药在50hr时纤维膜释放速率78%,较微球的释放速率96%缓慢,之后各自接近平缓释放。结论:用静电纺丝技术平台制备缓释再生引导膜是可行的,这一技术为牙周组织再生术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的研究空间,其生物学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