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通过增强抗原递呈细胞活力,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Th1/Th2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抗增殖和抗肿瘤能力,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资料提示咪喹莫特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有应用前景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2.
咪喹莫特——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通过增强抗原递呈细胞活力,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Thl/Th2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抗增殖和抗肿瘤能力,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资料提示咪喹莫特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有应用前景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干预RORγt~+Th17细胞治疗MRL/lpr狼疮小鼠的免疫机理。方法将16周Balb/c正常小鼠和16周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0.05 mg/kg咪喹莫特组、1 mg/kg地塞米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Th17(CD4~+IL-17A~+)细胞的比例和转录因子RORγt(RORγt~+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IL-17A(CD4~+IL-17A~+)和转录因子RORγt的相关性。结果 Balb/c正常小鼠中,咪喹莫特能降低脾脏中Th17细胞的比例(P0.05),对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616);MRL/lpr狼疮小鼠中,咪喹莫特能明显下调小鼠脾脏中Th17细胞的比例(P0.01)和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P0.01);细胞因子IL-17A和转录因子RORγt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11,P0.000 1)。结论 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下调MRL/lpr狼疮小鼠脾脏中Th17细胞与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降低IL-17的分泌,减缓SLE的发生,为咪喹莫特有望成为治疗SLE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树舌多糖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抑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舌多糖在体外可协同ConA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诱导Th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活IL-2、γ-IFN),可直接刺激小鼠腹腔Mφ分泌IL-1样活性物质;在体内树舌多糖亦增强Con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γ-IFN的产生。此外尚观察到:树舌多糖可使小鼠带瘤率降低及瘤重减轻,并部分拮抗由于接种肿瘤引起的小鼠体内NKC活性和脾细胞产生IL-2、γ-IFN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L-23/IL-17炎症轴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变化规律。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咪喹莫特组,采用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对比检测两组小鼠血清及皮损组织中细胞因子谱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对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细胞因子含量、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及脾细胞成分。结果:咪喹莫特诱导小鼠产生红斑、鳞屑、增厚等典型的银屑病样皮损,并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呈现一个抛物线型的动态变化;经咪喹莫特外用刺激后,小鼠皮肤及血清中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Th1、Th2和Treg类细胞因子含量及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IL-23/IL-17轴细胞因子表达也呈现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过程。咪喹莫特组小鼠外周血及脾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升高,约为正常对照组的3~4倍,Treg细胞比例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倍。结论:咪喹莫特诱导小鼠产生的皮损症状、病理学特征及细胞因子改变都与银屑病相似,是进行银屑病研究可行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制备后第1~8天可模拟疾病的发展阶段。Th17细胞活化及IL-23/IL-17轴参与了该模型皮损的形成,并呈现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过程。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也参与了该模型皮损的形成,并且伴随Treg 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反馈性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胰岛共移植时,探讨MSCs如何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骨髓MSCs,与C57LB/6小鼠脾脏分离的T淋巴细胞和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监测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影响。与C57LB/6小鼠来源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用Balb/c小鼠的骨髓MSCs和胰岛联合移植到C57BL/6糖尿病模型鼠,流式细胞术分析受体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MSCs可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使T细胞滞留在G0/G1期。使Th1/Th2和Tc1/Tc2比值向Th2和Tc2倾斜,对初始和记忆T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SCs联合胰岛移植可使免疫排斥反应减轻。结论 MSCs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Th1/Th2和Tc1/Tc2比值向Th2和Tc2倾斜,下调初始和记忆T细胞,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融合蛋白胞质转导肽(CTP)-HBcAg18-27-Tapasin诱导C57BL/6小鼠T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及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表达.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CTP-HBcAg18-27-Tapasin、对照组CTPHBcAg18-27、HBcAg18-27-Tapasin及空白组(生理盐水).经肌肉免疫小鼠,ELISA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实验组能有效刺激小鼠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FCM检测实验组融合蛋白诱导的CT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且实验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 CTP-HBcAg18-27-Tapasin融合蛋白免疫C57BL/6小鼠后,能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及增加CTLs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RV)对妊娠期Th1/Th2类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对所有可疑狂犬病毒暴露者进行RV的全程接种,在接种RV的第0、14、45天时采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RV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抗狂犬病病毒抗体,体外培养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CB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的水平。结果 17例暴露者于RV全程注射后17d(第45天)抗体检测阳性;RV刺激后,暴露者第45天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第0天(P〈0.05);当RV刺激后,暴露组第14天、第45天产生IL-2、IL-4、IL-5的含量显著高于未刺激组及暴露组第0天水平(P〈0.05)。结论妊娠期注射RV在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诱导Th1/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Th1/Th2比率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63例子痫前期患者(轻度35例,重度28例)和45例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中Th1、Th2、Th1/Th2比率,同时检测其hs-CRP水平。结果 1子痫前期组Th1、Th1/Th2比率、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其中重度组Th1、Th1/Th2比率、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2Th1/Th2比率与hs-CRP呈正相关(r=0.72,P=0.025),且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结论子痫前期患者体内Th1/Th2比率处于失衡状态,联合检测Th1/Th2比率与hs-CRP水平,可用于评价子痫前期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于2001年被发现,由共同淋巴样祖细胞发育而来,广泛分布在血液、肠道、气管、肺脏、脾脏、肝脏、动物脂肪和皮肤等部位,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5或IL-33刺激后可产生IL-5和IL-13等2型辅助性T(type 2 helper T,Th2)细胞因子,在Th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non-surgical hypoparathyroidism,ns-HP)患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甲炎)患者、健康对照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辅助性T淋巴细胞1型(Th1)及Th17亚群的分布。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随诊的ns-HP和慢甲炎患者各20例,及对照20名,3组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和年龄匹配。用流式细胞仪测量Tregs、Th1和Th17细胞百分比。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影响淋巴细胞亚群的因素。结果 ns-HP组和慢甲炎组患者血液Tregs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P0.05和P0.01)。在ns-HP组患者中,未发现Tregs和Th17细胞比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s-HP发病可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过表达白细胞介素17受体样分子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IL-17RLM-hUCMSCs)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炎症性肠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优化的种子细胞。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利用慢病毒载体向干细胞内转入IL-17RLM基因,构建IL-17RLM-hUCMSCs。采用TNB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无菌取炎症小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在刀豆蛋白A(Con A)刺激下将淋巴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IL-17RLM-hUCMSCs及hUCMSCs共培养,72 h后以淋巴细胞+Con A为阳性对照,CCK8法及CFSE标记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及Treg)比例的改变。结果:hUCMSCs及IL-17RLM-hUCMSCs均对ConA刺激下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当MSCs/淋巴细胞为1∶1~1∶10时,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在有效浓度范围内,IL-17RLM-hUCMSCs较h UCMSCs抑制作用更强(P0.05)。hUCMSCs及IL-17RLM-h UCMSCs均能够下调结肠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Th1和Th17细胞亚群比例,上调Treg细胞亚群比例,但IL-17RLM-h UCMSCs对Th17细胞亚群的抑制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IL-17RLM-hUCMSCs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且该作用优于h UCMSCs。同时,IL-17RLM-hUCMSCs可调节T细胞亚群的免疫平衡,且抑制Th17细胞亚群作用强于hUCMS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HMGB1是否参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方法:系列浓度HMGB1单独或与ConA联合刺激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表面CD3、CD8及细胞内IL-4、IFN-γ表达.结果:(1)HMGB1时间-剂量依赖性调节淋巴细胞增殖,而不影响其凋亡.(2)不同HMGB1浓度和刺激时间不影响淋巴细胞Th1、Th2及Th1/Th2变化,但10 μg/L和100 μg/L HMGB1刺激12~24 h,Th1亚群占优势;培养12~24 h,淋巴细胞Tc1亚群明显减少,Tc2无变化.Tc1/Tc2变化显示,1 μg/L和10 μg/L HMGB1刺激,Tc1亚群占优势.(3)培养12~24 h,上清中IL-2增加,sIL-2R减少,IL-2/sIL-2R比例升高20~50倍,尤以10 μg/L HMGB1刺激明显.结论:低剂量HMGB1可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1和亚群2(TH1/Th2)的变化及意义。方法:64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36例)、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1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和23例对照(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ACS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SA组、OMI组、CPS组和C组,OMI组、SA组、CPS组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IL-4水平无显著性差异。ACS患者培养液上清中IFN-γ水平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AMI患者IFN-γ高表达持续时间更长。结论:ACS患者存在Th1/Th2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ACS的发病机制之一;AMI患者Th1/Th2功能失衡可能参与了AMI后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心肌损伤和心室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5.
薄盖灵芝对小鼠体内、外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薄盖灵芝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产生白细胞介素2具有明显的抑制或增强作用。体内试验给小鼠腹腔注射薄盖灵芝,能抑制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和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胸腺系数。  相似文献   

16.
绿素酊对小鼠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绿素酊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MTT还原法检测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 ,绿素酊对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能显著增强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绿素酊能增强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及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7.
病原体感染或抗原刺激可诱导树突状细胞 (DC)分化为DC1和DC2并迁移进入淋巴组织 ,在淋巴组织中 ,DC1和DC2通过抗原特异性信号 (递呈抗原 )、协同刺激信号 (诱导Th充分活化 )和分化或极化信号 (主要是IL 12 ,也包括DC的表面分子 )分别诱导Th分化为Th1和Th2 ,各种抗原相关的、感染组织相关的和免疫相关的因素通过调节IL 12的分泌水平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 ,或调节Th对DC的敏感性而调控Th的分化。这些相互作用使机体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免疫应答方式清除相应的抗原。本文介绍了DC诱导Th分化机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系统感染白色念珠菌的Balb/c小鼠免疫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lb/c小鼠系统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方法 MTT法检测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ELISA法测定血清IL-18 、IFN-γ和IL-4水平;RBC-C3bRR法观察红细胞的黏附功能;真菌培养计算左肾白色念珠菌数.结果 高低剂量组感染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呈上升趋势,至感染后第 7天达正常水平;IL-18水平均从感染第1天骤降后,至感染后第7天达正常水平;而IFN-γ始终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免疫功能低下组;IL-4于感染1 d后降低,至第7天后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对RBC-C3bRR有刺激增强作用 .高低剂量组的白色念珠菌的廓清能力随时间延长均增强.结论 Balb/c 小鼠高低剂量感染白色念珠菌时,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有一定的刺激增强作用;感染早期多以Th1 型细胞应答为主,后期Th1/Th2型细胞因子均升高,示体液免疫也参与了机体抗白色念珠菌感染.Blab/c小鼠低剂量感染白色念珠菌对RBC-C3bRR有刺激增强作用.Blab/c小鼠高低剂量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其廓清能力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RV)对人体抗原特异性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暴露者进行RV的全程接种,在开始接种RV的第0天、14天、45天时分别采血并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RV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体,体外培养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MTT法),流式微球分析技术(CB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的水平.结果 暴露组全程注射RV后,19例于第45天、1例于第60天检测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体阳性,阳性率100%.RV刺激后,暴露组第14天、第45天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高,第45天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第0天(P<0.05);当RV刺激后,暴露组第14天、第45天产生IFN-γ、IL-2、IL-4、IL-5的含量高于未刺激组及暴露组第0天水平(P<0.05);TNF、IL-10的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在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同时,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Th1的免疫应答尤为显著,提示细胞免疫在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辅助性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类型决定机体抗白色念珠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当Th1细胞激活 ,机体对白色念珠菌有抵抗力 ,而当Th2细胞激活 ,机体对白色念珠菌易感。IFN γ、IL 2、IL 12等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 ;而IL 4、IL 10等细胞因子则相反。体液免疫中的一些抗白色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对机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