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温病的病因学说是关系到温病病原学防治和这一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有必要予以深究。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例如六气过则为灾、伤于寒邪、伏阳致温、感受非时之气、戾气致病、温毒邪侵、外感六淫等等,尤以后者影响较大,通常用作审证求因和审因论治,如属风热致病治以疏风泄热;暑热致病治以清暑泄热;湿热致病治以化湿泄热;燥热致病治以润燥泄热等。但须看到,温病六淫病因说尚有其现实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六淫致病的概念比较笼统和六淫病因说对温病病因学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众说周知,寒邪不能直接作为温病的致病因素,六淫中的“火”邪,实际上是指感受外邪后的病理变化,即所谓的“五气皆从火化。”正如何秀山所说:“四时之序,春为风,夏为暑,长夏为湿,秋为燥,  相似文献   

2.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曲建中  周益新 《光明中医》2008,23(12):1881-1884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啡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最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最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温病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分析戴春福,翁晓红福建中医学院(350003)吴又可比较明确系统地阐述了杂气病因说在中医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至今,杂气病因说地位远不如“六淫”病因说,使杂气病因说几乎停滞于吴氏阶段。引起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现...  相似文献   

5.
温病医家吴有性著《温疫论》首次提出杂气病因论,突破了中医六淫病因范畴。杂气既可外来,亦可内生,是包括传染病在内的诸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外来的杂气与现代病因学中的外源性致病因素相对应,内生的杂气则与内源性致病因素对应,体现了现代微生物病原学思想萌芽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六淫作为中医病因,萌芽于《左传》“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至《内经》则成为初具规模的三因之一。对于六淫的属性,《内经》肯定寒为阴,暑火为阳,而对风、湿、燥则说法不一,致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由于病因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在追溯《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沿着《内经》所固有的阴阳学说的思路,对风、湿、燥的属性作一分析,以期提高病因学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任何疾病,明确病因都是首要环节,温病自不例外。中医学自《内经》始,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呈,见解各异,引发激烈的学术争鸣。从《内经》、《难经》时代开始,两汉、晋唐、金元直至明清的各医术典籍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使得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医温病病因学呈现出以“伏气说”、“伤寒说(寒邪说)”、“六淫说”、“疠气说”为主的不同认识。除此之外,还有“毒”、“瘴”、“疰”等致病因素的论述。综合来看,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方法概括起来有“审证求因”、“天人相应”、“特殊邪气”3个方面。1以“审证…  相似文献   

8.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9.
戾气学说是吴有性在治疗温疫病的长期临床观察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病原观点。他所著的《温疫论》突破了明代以前“六淫(六气)致病”和“非对之气致病”的病因旧论。在前人对温疫病具有传  相似文献   

10.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11.
论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虽然深刻地揭示了戾气致病的总的规律和特点,区分了戾气致病与六淫致病的不同特点,对临床上全面认识疫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其完全割裂了戾气与六淫的联系,使之无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内的药性、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贯通,难以融入中医理论体系.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内经>的疫病理论,结合历代医家治疫实践,分析了吴又可的戾气学说的利弊,提出了六淫为六气之太过,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以期使戾气学说融入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吴有性的“杂气学说”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姑苏(今江苏县)人,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临床医学家。著有《温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疫的病因不同于六淫是由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的戾气,由口鼻侵入人体所致。并对瘟疫的传染途径、治疗等方面有新的见解。《温疫论》中列举有姓名的医案不到十个,然全书夹叙夹议,以概括性的临床资料和体验为基础,阐述了论治温疫的各种观点。其中,杂气学说,更是对临床感性认识潜心探讨升华而成的理性认识。1杂气致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及传播途径吴氏通过临床观察到,疫病具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戾气学说"本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六淫邪气为致疫之由,虽未出《内经》之藩篱,但未免偏颇。而自清代医家吴有性创立了瘟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诸多学者和医家皆认为"戾气学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内经》,是一种全新创造性的病源学说。诚如医家能伏案细研《瘟疫论》一书,即便以一己之见,亦能明了吴氏乃依据《内经》的理论,才有此振聋发聩之声。对中医病因学中的"戾气学说"溯本求源,以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病因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出内、外两个方面。外感急性热病——温病,其致病的外在因素是“温病毒邪”,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现就此分述如下:(一)外因温病外因——温病毒邪,是从“六淫”到“杂气”的认识发展而来的。下面从三个部分加以论述。1.六淫说外感病发生的外因,《素问·刺法篇》虽有“毒气”为“五疫”发生的原因之说,但在明以前,一般是以“天地之气,内淫而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主。即指“六气”的偏盛、偏衰化为淫邪,入侵人体而发病的意思。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在人体就有一种特殊感觉,由此而出现不同证候——疾病发生后的症状、体征,古人把这种因素称之为“六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阴阳应象大论篇》也说:“天有四  相似文献   

15.
温邪与“毒”致病学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有分别从温邪和毒邪立说。但温、毒两邪有何联系?有何区别?长期以来论述者甚少。现今,不少医家已开始从本质上对温病病因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初步阐述了温邪与毒的关系,论证了温病毒邪致病学说的正确性,从而充实、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临床研究与应用温邪与毒邪致病的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多以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等。但因温邪与毒邪之不同,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证侯上各自固有的特性。一、致病机理的研究温邪与毒邪作为病因,现代医学所说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包括在…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求因。故中医的病因常是结合人体病理反应的综合名称 ,与证很难划分 ,临床上常按“治证即是治因”来行事。中医病因学说有关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此。1 六淫的英译 六淫是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外感病之致病因素。六气指  相似文献   

17.
吴又可是中医西医一致葆扬之人,原因是他所提倡之”疬气说“在病因学上有其创见。然若就其对病因的探索而言,吴氏更有理由得到西医的葆扬,因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六淫说,天才的推测另有某些不同于六淫的致病物质,从宏观层次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微生物致病的特点。早于西医发现致病微生物数百年,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其间经历了伏气发病,新感发病,新感引出伏邪、戾气为病等不同阶段。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始汇伏气、新感、戾气诸说于一起,且提出了气候、环境对发病的影响,以及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其贡献正如吴鞠通在自序中所  相似文献   

19.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20.
《温疫论》由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所撰,书中理论开温病学之先河,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该书首次提出“戾气致病”温疫病原学的新观点,认识到戾气具有传染性,是温疫感染流行的主要病因,并提出温疫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以及辨证论治,本书是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热病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