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1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9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29例病人均能耐受治疗,其中22例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改善(P〈0.01),血小板(PLT)无明显变化(P〉0.05),3例病情恶化,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显著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同时血浆灌流对血小板影响极少,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共进行了147例次,对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CRE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ALB、PTA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上升,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62例患者经过住院1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80例肝衰竭患者共207例次,选择单纯血浆置换治疗77例患者共200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两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显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疗效及并发症与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相当,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郑群  曾文斌 《西部医学》2014,45(1):34-35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前后指标的差异及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疗效差异。方法469例肝衰竭患者,共889例次人工肝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后,ALT、AST、TBIL、GGT、BUN、Cr、K+、WBC、Hb、PLT、PT、INR均下降;ALB、Na+、PTA、中性粒细胞率均上升。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相比,治疗前后血AST、ALB、GGT、TBIL、PTA、Na+、K+、WBC、Hb水平的改变程度有差异。结论人工肝治疗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血钠上升、血钾下降、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率显著上升。单用血浆置换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疗效优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联用与单用相比,更不容易造成血钠上升和血钾、血红蛋白的下降。血浆置换联用血浆灌流在较少的血浆消耗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覃琼芬  吴登强 《吉林医学》2013,(26):5483-5484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灌流吸附(PP)联合低置换量(10002000 ml)血浆置换(PE)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对75例次治疗前后肝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和肝性脑病程度进行比较,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结果:治疗后肝性脑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钠显著升高、血氨和总胆红素显著下降,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4例好转,6例死亡。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密切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基础,可使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10例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通过膜式血浆分离器进行滤过分离,将分离出来的血浆全部清除,并以同等量的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进行置换。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疗效。结果:8例患者血清TBIL、DBIL、ALT显著下降,ALB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无效死亡。结论:早期、必要时重复应用血浆置换可减少各种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是快捷、有效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梁娟英  钟莉 《海南医学》2010,21(5):66-67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方法4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TBIL、DBIL、ALT、AST、ALP降低,ALB、CHOL增加。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可缓解病情,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5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化、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TBIL、DBIL、ALT、ALP、AST降低,ALB、CHOL增加.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对缓解病情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清除血清中胆红素及致病物质的效果。研究该疗法对危重症临床症状改善及预后的变化。方法:用无主机血浆置换法,进行一级膜式分离,治疗前,后分别用终点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TBIL、DBIL、IBIL、ALT、AST。结果。1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共进行35次血浆置换,溶质下降率分别为TBIL36.57%、DBIL40.93%、IBIL43.63%、ALT40.71%,AST42.01%,重型炎治愈率达66.67%,。结论:血浆置换能快速降低高浓度胆红素,迅速清除致病物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是重型肝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危重时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对各项肝功能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情况。结果: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的患者,ALT、AST、TBIL、ALB和血氨指标均较内科综合治疗组有更好改善(P<0.05)。治疗后患者的乏力、恶心、黄疸、腹水等临床症状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毕小云  杨春  张睿 《重庆医学》2008,37(6):630-63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电解质(K 、Na 、Cl-)、血常规(RBC、WBC、PLT),比较肝衰竭经PE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TBIL、DBIL、AS、AL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和血常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好转15例,死亡5例。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肝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 15例患者行45例次的血浆吸附,分析1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NH3的变化;凝血指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血浆吸附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经45例次血浆吸附治疗后,存活7例(占46.67%),死亡6例(占40.00%),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所检测的血清学指标TBIL、DBIL、ALT、AST、NH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凝血指标PT、APPT、TT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FIB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观察:轻度并发症占38.10%,中度并发症占61.90%,轻度并发症血浆吸附后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中度并发症以低血压及插管处渗血为主,但处理后均能恢复。结论血浆吸附操作方便、治疗安全有效而且特异性强,在血制品比较匮乏的今天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是一种可行的、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对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院感染科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包括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组(A组,N=74)和血浆置换组(B组,N=71),观察随访30天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ALT、TBIL和INR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组30天生存率86.5%,B组30天生存率80.3%,P0.05)。结论: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疗对于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且可以明显减少血浆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氨(NH3)、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凝血功能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变化的价值。方法:测定4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GGT、NH3、TBiL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TA),与治疗后测定值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肝硬化患者ALT、AST、GGT、NH3、TBiL血清含量明显下降,PTA明显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ALT、AST、GGT、NH3、TBiL、PTA值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及预后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325±124) vs (510±110)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6±12) vs (38±11) s,P<0.05],但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不显著[(852±221) vs (795±195) U/L].血浆置换组存活率(7/11)高于对照组(3/9,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27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4组:常规内科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浆置换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分析4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等变化情况及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提高,HBV-DNA阴转率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促进HBV-DNA阴转,提高临床有效率,防止因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肝衰竭进一步加重,获得最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高原地区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