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鞠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鞠丸是朱震亨《丹溪心法》为治疗“六郁”之名方。六郁乃气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血郁也。郁者,结聚而不能发越,升降失常,气机不通,传化阻滞。朱震亨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沸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笔者将本方加味应用于临床,常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l 慢性胃炎 患者王某,女,44岁。3年前因工作而致心情抑郁,而渐觉胃脘疼痛,于我院做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后每于情志不舒而发作,证见胸膈痞闷,胃脘胀痛连肋,暖气,泛酸、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分析其病因为气郁不舒,升降失职,运化失常,…  相似文献   

2.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3.
越鞠丸为元代医家朱丹溪创立的名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组成,主治气、血、火、痰、湿、食六郁。《丹溪心法·六郁》中谓:“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故拟越鞠丸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气畅则诸郁自解。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马云枝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善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因郁而致失眠、头痛、眩晕、梅核气等内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方见丹溪心法。由苍术、香附、川芎、六曲、栀子所组成。原书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立此方以“总解诸郁”,即气、湿、痰、热、血、食六种郁症的总称。王节斋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血、气、痰三者。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陈。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  相似文献   

5.
越鞠丸源自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具有行气解郁、疏肝理脾之功。因女子发病多与郁相关,故其多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产后抑郁症、月经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盆腔炎、乳腺增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郁为特点的疾病,常以越鞠丸加减治疗并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越鞠丸(朱震亨《丹溪心法》)为治疗“六郁”之名方。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呢?笔者学习文献,始解这一疑团。考该方中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窮,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朱震亨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朱震亨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相似文献   

7.
分析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及成为后世治疗郁病良方的越鞠丸,对郁病的分类、认识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玉兰 《中医杂志》1996,37(8):457-459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先贤今哲对其辨治皆有精辟论述及宝贵经验。笔者尝试运用朱震亨六郁学说及朱氏疏解六郁的思路与方法,治疗胃脘痛,每获佳效。兹不揣浅陋,就正于同道。1 朱氏六郁说与解郁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合称六郁,对六郁的病机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有独到见解,对诸郁的治法也很  相似文献   

9.
石庆虹 《四川中医》2001,19(2):77-77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为解气、血、痰、湿、火、食六郁的基本方.总之凡六郁之病皆可用之.本文报道以越鞠丸新用,因气郁血瘀所致的腰痛、喘证取得满意疗效.古方新用,得古人之意而不拘泥古人之方,扩大了越鞠丸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该篇首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以“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接着缘引戴元礼所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他说:“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篇〖入方〗中载方两首:一日六郁汤,其实为分别主治气,湿、  相似文献   

11.
郭锦晨  段雷  戴瑶瑶 《河南中医》2014,(6):1184-1185
越鞠丸行气解郁,主治诸郁,现代越鞠丸不仅广泛应用于因郁所致内科疾病中,而且还能治疗因郁而成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黑变病、斑秃等皮肤科病症。  相似文献   

12.
<正>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1],明代医家王绍隆称其“治郁之圣药也”。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创此方。全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药组成,主治“六郁”之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方中香附为君,朱丹溪谓“香附子,凡血气药必用之”,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醋炙可增强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3.
栗锦迁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生主要与个人的体质因素、情志因素有关,外加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体气机郁滞,而生郁证。栗师强调对于郁证应当中医辨证为主,再辅助结合西医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郁证的中医证治,有独道的见解,主张根据病情分清郁证气血痰火食湿郁何郁为主,多用越鞠丸加减,对郁证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六郁,属于广义郁证的范畴。是气郁、湿郁、痰郁、食郁、热郁、血郁的统称。其形成主要由于机体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失其常度,郁滞于脏腑、经络、肌腠、关节,致使其功能失调而发病。正如:《丹溪心法》所云:“气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笔者认为,在对内伤病的辨证施治中,如能抓住一个“郁”字,辨而明之,常可执简驭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丹溪心法》虽制越鞠丸,统治“六郁”。但因药单剂微,往往难收十全之效。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运行、津液的敷布排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气郁在诸郁中占主导地位,故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朱丹溪越鞠丸及后世对其组方和应用发挥进行整理。探讨六郁形成的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根据郁证侧重不同调整组方,使方证相符,以越鞠丸组方治疗六郁引起的不同疾病进行阐述,并提出应重视本方在现代养身保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慢性单纯性苔癣患者或先有血郁、或先有痰郁、或先有湿郁、或先有火郁、或先有食郁等,继而引起其他郁滞,诸郁互为因果,循环而生,而不独一脏一腑。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气、火、痰、血、湿、食之郁均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环相扣,在风邪的感召之下,协同作病。故徐老师认为,气、火、痰、血、湿、食郁于体内是慢性单纯性苔癣发病的基础,风邪介入是其发病条件。在治疗过程中,当同解气、火、痰、血、湿、食之郁,疏外风、熄内风,以除风解郁之法治疗。徐老师认为,解郁之方虽多,但均不如越鞠丸诸法兼备,临证多用越鞠丸辨证加减治疗,加用其他治风药物,以增强治风之力。同时注重寻找、去除诱发及加重因素,加强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目前高发的精神类疾病,其部分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针对郁证"六郁"所设的越鞠丸,对抑郁症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故对近年来关于越鞠丸抗抑郁的理论探索及主要针对的临床抑郁症类型进行综述,并结合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越鞠丸抗抑郁研究对临床用药剂型和治疗范围的启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越鞠丸抗抑郁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中医药抗抑郁新药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丹溪心法》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或"芎附丸",原方由炒苍术、醋炒香附、川芎、炒神曲、黑山栀5味药组成,为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之专方,重点在行气解郁,配伍活血、燥湿、清热、消食之品,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郁一并消除。正如《类证治裁》云:"丹溪之越鞠丸以治六郁,开调气机为主,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气郁,相因为病。"笔者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临床以证为轴心,有斯证用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