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采取T4K矫治器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接收的22例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患者均拍摄X线全景影像及头颅定位侧位,矫治时,先戴T4K软质矫治器,再戴T4K硬质矫治器,矫治12个月后,进行工作模型制取。结果:矫治后,SNA、ANB、前牙覆盖、前牙覆合、U1-SN及上、下牙弓拥挤度明显小于矫治前,上、下牙弓宽度、SNB显著高于矫治前(P0.05)。结论: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采取T4K矫治器治疗,能使矢状方向不调得以改善,使牙弓宽度扩张,从而使牙列拥挤程度有效减轻,减小深覆合、深覆盖,改善牙齿咬合关系,临床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0例11—14岁恒牙早期前牙反颌伴拥挤Ⅰ°一Ⅱ°病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等方法,不拔牙矫治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牙弓弧形长度明显增长,牙弓中段增宽,拥挤消失。这类错颌病例,11~14岁正是生长快速期,在适当矫治力的刺激下,可使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加速增长,同时限制下颌骨过度发育;不仅呆以排齐牙齿,解除反咬合,而且获得更和谐的软硬组织面貌。因此,对看似拥挤严重且有前牙反咬合的早期病例不要轻易拔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和形态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相关患者54例进行拔牙矫治,并在矫治前后进行牙颌模型的测量,比较矫治前后在牙弓前、后段宽度上的差异。结果拔牙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67 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12 mm,且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面部形态更为丰满。结论安氏I类错颌畸形在拔牙矫治后能有效恢复牙弓宽度,同时面部形态也会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功能矫治器治疗三维方向错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三维方向错牙■畸形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龄11~15岁,均符合安氏Ⅱ类错牙■1分类,并伴垂直向、矢状向、横向不协调的错牙■畸形,在使用Herbst矫治器或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进行一期矫治,一期矫正治疗后进行二期的固定矫治。结果 100例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均未发生肌肉酸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等不良反应,一期矫治期间,前牙覆盖变浅,上牙弓宽度与下牙弓宽度逐渐恢复协调,后牙达到中性或偏近中关系,后牙咬■过紧得到解除。二期矫治后,前牙覆盖关系恢复正常,下颌平面无顺时针旋转,磨牙与尖牙达到中性的咬■关系,牙弓宽度正常,上下颌牙列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恢复协调。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并伴三维方向不协调的复杂错牙■畸形患者,合理使用功能矫治器可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对骨性安氏Ⅱ错畸形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只能改变牙齿及牙槽骨在骨的位置及齿槽骨的形态,骨骼的异常不能得到纠正。探讨应用颌外牵引加斜面导板矫治骨性安氏Ⅱ错畸形。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牙的埋伏阻生是临床常见的牙齿萌出异常,容易导致多种错颌畸形,对牙弓形态、咬合功能尤其是美观有较大影响.由于其阻生情况多样,牙体及牙根形态的变异,临床矫治较为复杂.正畸治疗目前是治疗埋伏牙的首选方法,我院收治的12例埋伏阻生的上颌前牙均进入牙弓并排齐,矫治结果均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动性矫治器治疗早期牙齿反的临床疗效,为矫治前牙反提供有效办法。方法对60例牙齿反患儿采用佩戴活动性矫治器的方法进行早期治疗,分别比较这60例患儿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结果,判断治疗效果。结果60例牙齿反患儿中,矫治时间为2-9个月,其中10例矫治时间2-3个月,37例矫治时间3-7个月,13例矫治时间7-9个月,平均矫治时间(5.8±2.7)个月,所有研究患儿均按照医师要求完成治疗周期;对60例患儿的SNA角、颌凸角、SNB角、ANB角、U1-SN、SN-UIN、CV值治疗前后X线测量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儿在治疗后结束后1年进行复查,发现有4例儿童复发,均与年龄偏大、存在前牙反的家族史或不良的口腔习惯未破除等原因有密切关系,复发率为6.67%。结论活动性矫治器治疗早期牙齿反具有明显的正畸效果,但同时应该注意对儿童不良习惯的纠正以保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科对磨牙呈中性关系 ,个别前牙反牙合 ;前牙轻度拥挤 ;前牙反牙合伴轻度拥挤者一直沿用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许多患儿对矫治错牙合畸形缺乏主动配合的意识 ,随意摘戴甚至损坏矫治器 ,影响了矫治器效能的发挥 ,影响疗效。笔者从 1994年始采用上、下颌局部唇弓收治了 2 1例安氏Ⅰ类轻度拥挤病例 ,观察至今临床均获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牙源性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牙弓拥挤度 <4mm ,共 2 1例 ,男 6例 ,女 15例 ,年龄 9~ 15岁 ,平均年龄 13岁。本组病例均为不拔牙矫治。1…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侧貌及正畸标准指数(PA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2月—2019年 5月于我院口腔科进行诊治的 42例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依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1例。观察组患儿Ⅰ期均采用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 6个月,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 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 6个月,2组Ⅱ期均给予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正。比较治疗前和Ⅰ期治疗后 2组患儿颏部软组织侧貌形态和 PAR指数变化。结果 治疗 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下唇基角、颊唇沟角增大,下唇凸点-H线距离缩小(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前牙排列、后牙排列、颊侧咬合、覆盖、覆 、中线以及 PAR总分等指标均明显减小(P<0.01)。结论 对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畸形患儿采用改良 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其软组织侧貌形态和 PAR指数,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1):161-163
目的研究分析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进行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结束的患者,矫治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和牙弓周长增加,差值最大为前磨牙区,其次是磨牙区,然后是尖牙区,上颌最大增加量为(4.51±1.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颌骨方面SNB、ANB及MP-SN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FH等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方面U1-SN、U1-NA、覆盖减小,L1-MP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中牙弓不匹配等不稳定状况,改善了患者的颌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11.
黎敏  王永  徐卫华  贾莹  张忠平 《贵州医药》2012,36(7):609-610
在安氏Ⅱ类错(牙合)中,很常见的(一组错(牙合)表现)症状组合是这样的;磨牙呈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伴深覆(牙合),上下牙弓不同程度表现拥挤.安氏Ⅱ类错(牙合)由于下颌后缩,下牙弓后置,前牙由于失去接触(抑止)而过长,这是深覆(牙合)易于形成的原因,所以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深覆(牙合)比例较高[1].深覆(牙合)是安氏Ⅱ类错(牙合)中很常见的伴随症状、也是其重要的矫治目标之一.随着矫治经验的积累会发现咬合的打开不仅仅是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的从属目标,而是已经上升到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例替牙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前牙反合患者。使用磁力矫治器进行矫治,并作头影测量分析及面型分析。结果经治患者面型改善,前牙反合解除,磨牙Ⅰ类关系,效果满意。结论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合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患者易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万茜  李群  唐镇 《江西医药》2021,56(10):1752-1754
目的 观察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颌骨及牙齿相关指标、牙周炎症及咀嚼功能变化;记录并对比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颌平面角(OP-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中切牙切缘至上槽牙座点连线垂直距离(U1-NA)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且观察组OP-SN、U1-NA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液中IL(白细胞介素)-6及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牙颌颅面结构,增强患者的咀嚼功能,且对牙周的炎症损伤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谢观娣  何琳霞  李思思 《江西医药》2021,56(2):192-193,199
目的 探讨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患者修复前正畸治疗的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患者临床治疗,根据其修复前有无正畸治疗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行单一修复治疗,观察组修复前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牙齿情况及美观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优良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齿咬合良好率、牙齿排列整齐率、前牙覆合覆盖良好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患者修复前行正畸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牙齿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方法及矫治前后的牙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通过对35例患者头颅X线侧位片及记存模型,对软组织面型特征及硬组织指标进行分析,探讨错牙合产生机制,并进行矫治方案制定,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使用方丝弓矫治器对牙齿进行矫治。结果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发生变化,前突上牙内收,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软组织凸面型改善。结论上颌牙齿前突减数矫治,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使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形态结构一致,尤其是对上牙弓突度的改善比较显著及持续的。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前方牵引是治疗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手段,主要用于上颌发育不足引起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的患者,可以使上颌骨发生较大量的前移。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前牙反牙合的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昕  刘浩 《安徽医药》2021,25(5):947-950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2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合肥市口腔医院安氏Ⅱ2错畸形病人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交角(SN-MP)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垂直距离(U1-NA)、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垂直距离(L1-NB)、上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U1-NA交角、L1-NB交角、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和下中切牙牙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矫治后较矫治前均增加(P<0.05),上中切牙长轴和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矫治后较矫治前减少(P<0.05).矫治后观察组较对照组U1-L1交角增加[(125.60±2.41)°比(116.08±8.62)°,P<0.05],U1-SN交角[(100.96±4.57)°比(104.66±6.36)°]、U1-NA交角[(16.04±2.91)°比(20.59±4.19)°]、上唇凸点至E线距离(UL-EP)[(-0.01±0.67)mm比(2.03±0.84)mm]、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LL-EP)[(1.20±0.42)mm比(2.85±0.46)mm]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2错在前牙倾斜度、突距控制和面型的维持方面较传统固定矫治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临床上对处于发育期的前牙覆盖大于10mm的安氏II1错牙合儿童 ,矫治通常需要分2期进行[1],第1期采用功能矫形治疗 ,纠正颌骨关系的异常 ,减少牙牙合面不调程度 ,第2期则利用固定矫治器做牙的移动控制和精细调整 ,从而达到改善面形、矫正深覆盖建立正常I类咬牙合关系的目的。本研究对以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为表现的安氏II1儿童患者早期进行Twin -block功能1期矫治 ,使患者牙、颌、面形态关系得到较好的改善。并对矫治前后的X线片测量项目进行比较 ,初步探讨1期矫治对牙、颌、面形态作用的机制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20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口面肌功能治疗在安氏Ⅱ~1类错早期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安氏Ⅱ1类错早期矫治的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功能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口面肌功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盖、覆颌、上牙弓宽度、下牙弓宽度,蝶鞍中心、鼻根点与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NA),蝶鞍中心、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SN连线的夹角(UI-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L1-MP),上下中切牙角(U1-L1)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前牙覆盖(2.12±0.96)mm、覆颌(2.01±0.86)mm均小于对照组的(7.43±1.18)、(4.21±1.0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牙弓宽度、下牙弓宽度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NB(4.01±1.01)°小于对照组的(5.78±1.06)°, L1-MP(26.75±1.21)°及U1-L1(24.65±1.30)°均大于对照组的(25.81±1.32)°、(22.12±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NA、UI-SN及SN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面肌功能治疗操作简便,是治疗安氏Ⅱ1类错的有效方法 ,且与患者配合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F托槽矫治器应用于拔牙病例的优缺点。方法选自30名正畸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11~20岁,平均15.2岁。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1例,安氏Ⅱ类错[牙合]9例,均减数4个牙进行矫治。结果矫治时间为18~23个月,平均19.5个月。矫治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达I类关系,面部侧貌协调。结论LF托槽矫治器应用于拔牙病例,通过托槽的不同结扎方式,牙齿移动效率增高,且对牙齿更加精确的三维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