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长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见轻度肾功能障碍即肾小球滤过率 <60ml/min和 /或蛋白尿 >3 0mg/d。本文研究未治疗高血压组肾功能与左心室肥大 (LVH)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 14 0 /90mmHg( 1mmHg =0 .13 3 3kPa) ] 3 5 8例 ,其中肾功能正常 2 89例 ,轻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方法资料源于门诊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符合颈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年龄33-76岁,男32例,女36例,平均年龄50.2岁,其中12例随访观察5-6年,发作时血压140-180/115-90 mm Hg(1 mm Hg=0.133kPa)。结果 (1)以外科为首诊的患者容易先确定颈椎病,后发现高血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短,平均为3.6 d,以内科为首诊的则反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长,平均为6.2 d,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外科或理疗科积极治疗颈椎病是治疗颈性高血压基础,降压药物治疗钙拮抗剂组降压疗效优于ACEI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随访的12例中有4例5年后成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长期降压治疗。结论对以头痛、头昏、眩晕、颈项不适等为首发症状起病的患者,要同时注意颈椎病和高血压的检查,尽早发现颈性高血压,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方法资料源于门诊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符合颈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年龄33-76岁,男32例,女36例,平均年龄50.2岁,其中12例随访观察5-6年,发作时血压140-180/115-90 mm Hg(1 mm Hg=0.133kPa)。结果 (1)以外科为首诊的患者容易先确定颈椎病,后发现高血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短,平均为3.6 d,以内科为首诊的则反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长,平均为6.2 d,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外科或理疗科积极治疗颈椎病是治疗颈性高血压基础,降压药物治疗钙拮抗剂组降压疗效优于ACEI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随访的12例中有4例5年后成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长期降压治疗。结论对以头痛、头昏、眩晕、颈项不适等为首发症状起病的患者,要同时注意颈椎病和高血压的检查,尽早发现颈性高血压,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60例正常人血浆心钠素(ANT)及Zn、Cu、Fe、K、Na、Ca、Mg浓度。结果发现,EH患者血浆ANF、Cu、Fe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Zn、Na显著降低(P<0.05,P<0.01)。ANF与微量元素Zn、宏量元素Na呈明显负相关(P<0.05)。EH患者Cu、Zn比值升高可能对血浆ANF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循环动力学(CVA)的影响.方法分别对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为期24个月的治疗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脑循环动力学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24个月后颈动脉IMT基本保持稳定,IMT/内径(D)比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脑循环动力学 (CVA)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2 0 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为期 2 4个月的治疗和对照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脑循环动力学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 2 4个月后颈动脉IMT基本保持稳定 ,IMT/内径 (D)比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10mg/d;对照组38例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20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人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 mg/d+卡托普利25 mg两次/d)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比索洛尔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验开始前曾服用过左旋氨氯地平2.5mg/d。治疗前其坐位血压稳定并且满足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的要求。每日口服2.5mg~10mg比索洛尔片剂,均为一次给药,同时建议所有患者降低食盐摄入量至5g/d~7g/d。所有患者均根据心率、血压情况先给予比索洛尔片剂初始剂量2.5mg,每两周剂量增加2.5mg,直至10mg/d。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坐位血压、空腹血糖水平和血红蛋白(HbA1c)水平,75g葡萄糖负荷前及负荷后30min、60min、120min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血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比索洛尔联合用药前后血压有明显下降,用药后患者血脂、血糖、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比索洛尔联合用药降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年龄≥8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其中血压控制组35例(血压<140/90mmHg),血压未控制组30例(血压≥140/90mmHg),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IMT,观察两组患者IMT情况。结果血压未控制组IMT(1.0±0.4)mm,较血压控制组(0.8±0.2)mm明显增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降压治疗可延缓或逆转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30日至2019年4月30日收治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外周血中AngⅡ、ET-1水平。根据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45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65例)、颈动脉斑块组(40例)。分析观察组各亚组AngⅡ、ET-1水平,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AngⅡ、ET-1水平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ngⅡ、ET-1水平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吸烟比例、高血脂比例、入院收缩压、胆固醇、AngⅡ、ET-1、高血压病程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t/χ2=5.322、8.495、4.812、5.127、20.585、13.495、4.671,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病程、AngⅡ、ET-1是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95%CI)=1.536(1.045~3.125)、1.362(1.123~4.562)、1.856(1.223~5.721)、1.236(1.167~5.369),P 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ET-1和AngⅡ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关,ET-1和AngⅡ水平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达标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共入选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清洗1~2周后,给予初始剂量依伦平1片/d 治疗,治疗2周末,如未达标(目标血压:舒张压<85 mmHg)则增加厄贝沙坦150 mg 继续服用2周;在第4周末仍未达标则再增加氢氯噻嗪12.5 mg(即依伦平2片/d),治疗8周试验结束。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1)依伦平治疗1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分别降低14.2/9.0 mmHg(P<0.01);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27.9/15.8 mmHg(P<0.01)。2)在治疗的8周中服用依伦平1片/d 为84例(70.0%);服用依伦平1片+厄贝沙坦150 mg/d 为28例(23.3%);依伦平2片/d为8例(6.7%)。3)4例(3.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国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的相关性。方法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自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9例,所有入选受试者均进行7d家庭血压自测,计算后6d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及平均心率;采用冷加压试验以刺激全身交感神经兴奋,并将冷加压试验阳性作为阳性组116例,冷加压试验阴性作为阴性组143例。结果阳性组早间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早-晚收缩压差、早-晚舒张压差、最高-最低收缩压差、最高-最低舒张压差,平均心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晚间收缩压、晚间舒张压低于阴性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即刻及60s收缩压变化幅度始终是影响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早-晚收缩压差、早-晚舒张压差、最高-最低收缩压差及最高-最低舒张压差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反应相关,冷加压试验反应越强,血压变异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HP1组(血压140~159/90~99 mmHg)、HP2组(血压160~179/100~109 mmHg)和HP3组(血压≥180/110 mmHg),每组20例,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测量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各壁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 对照组和HP1组内Vs各壁间(除前壁与外侧壁、内侧壁与后壁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壁、外侧壁Vs 高于内侧壁、后壁;HP2组和HP3组Vs各壁间无显著性差异.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间Vs HP3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阳性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疑似VVS患者40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因晕厥或头晕、黑矇等症状就诊的临床无器质性疾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HUTT,包括基础倾斜试验(BTTT)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TTT),记录HUTT阳性率,在HUTT前后检测血浆肾上腺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UT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47.5%vs 54.0%,P=0.540),但高血压组BTT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0%vs 10.0%,P=0.016);NTTT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vs 44.0%,P=0.043);HUTT阳性患者中,高血压组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2组试验后较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4,P=0.000),对照组试验后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P=0.006)。结论部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的晕厥症状是由VVS所致,血浆肾上腺素在VVS发生过程中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达标率.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共入选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清洗1~2周后,给予初始剂量依伦平1片/d治疗,治疗2周末,如未达标(目标血压:舒张压<85 mmHg)则增加厄贝沙坦150 mg继续服用2周;在第4周末仍未达标则再增加氢氯噻嗪12.5 mg(即依伦平2片/d),治疗8周试验结束.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1)依伦平治疗1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分别降低14.2/9.O mmHg(P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的老年病人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一组81例口服立普妥20 mg/d,治疗二组82例口服立普妥30 mg/d,疗程6个月。将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组内比较,TC、LDL-C、HDL-C、TG及lM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二组优于治疗一组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受损及肌酸激酶异常,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立普妥20mg/d或30 mg/d对老年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病人的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选择立普妥20 mg/d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压降脂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入选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16例,给予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 mg/d)作为基础治疗,2 w后随机分为联合组、降压组及降脂组,每组72例。分别给予坎地沙坦(8 mg/d)和(或)瑞舒伐他汀(10 mg/d)降压、降脂治疗12个月。测量血压、血生化、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三组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下降幅度较降压组、降脂组显著(P<0.05)。结论降压联合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弹性,强于单一的降压或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90例,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立普妥治疗,其中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小剂量(20mg/d)立普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30mg/d)立普妥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DL-C、LDL-C、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30mg/d)立普妥以及小剂量(20mg/d)立普妥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改善效果,但改善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斑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