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症。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5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经过一年以上的随访,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只要选择好手术适应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早期下地,并发症少等特点。结论:选择合理的适应症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粉碎骨折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晓帆  刘润  曾日祥 《吉林医学》2012,33(17):3702-370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8~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赵军  张自林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98-1198
目的 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加长柄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6-36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法,优良率达82.61%.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卧床时间短,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陈超  赵敏  吕仁发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8):1001-1003
目的: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临床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利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对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平均通过10个月的随访,进行6~24个月的随访比较,比较标准为受伤前的关节功能,有21例恢复到手术前功能水平,通过透视显示假体位置和好,没有下沉和松动现象发生。结论: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安全、效果不错、创伤不大、对于粗隆间股骨的恢复具有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合并偏瘫患者的可行性。方法严格选择适应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病人术后1周可扶拐下地行走,4周后完全负重,随访关节活动范围可达80~110度。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选择好适应症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对比研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我院在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一共收治了7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52例),在对照组中:对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并采用DHS内固定治疗;在治疗组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恢复的时间快,出现的并发症少。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了加长骨水泥柱的方法,加强了股骨柄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为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老年患者中,男性14,女11例,年龄:70~88岁,平均83.2岁。骨折按Evan分类:12例Ⅲa型,10例Ⅲb型,3例Ⅳ型,结果12~24个月后的随访,平均手术时间80分钟(60~125),术中出血350毫升(250~700),术后Harris评分[1],18例优,4例良,3例可,优良率88%。25例术后无髋关节疼痛、骨折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以减少骨折的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建军  余金胜  杜贵忠 《吉林医学》2014,(24):5347-5348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DHS内固定)和观察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46例老年转子间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部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对粗隆间骨折大小转子功能复位行钢丝固定;手术的关键是维持准确的头颈长度、前倾角度.术后3 d开始下床活动.结果 术后3个月手术疗效评价35例疗效优,8例良,3例可,优良率为93.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 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及髋臼磨损.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18例。结果手术时间50~75min,围手术期失血200—350mL。术后16例平均随访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假体无松动下沉,基本恢复到术前髋关节功能状态。结论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9例,给予参考组患者PFN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1年后的Harris评分。结果: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明显少于观察组组(P〈0.05),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人工股骨头置换,PFN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然而早期功能康复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一定的差距,两种手术方式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采用胸骨钢丝捆绑和钢板固定大转子方式的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2例高龄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依据大转子处骨折粉碎程度分为胸骨钢丝捆绑组(采用胸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n=28)和钢板固定组(采用钢板固定大转子,n=24)。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初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结果:胸骨钢丝捆绑组患者手术时间少于钢板固定组(P<0.05);出血量少于钢板固定组(P<0.05);术后引流量,患者初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固定大转子比较,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采用胸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势,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陈世友  张超  何宝丰  张达辉 《西部医学》2012,24(10):1907-1908,191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35例老年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病人,骨折类型按AO分型,A2型25例,A3型10例。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相关内科协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标准人工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手术并发症死亡.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6例,良14例,优良率85.6%。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地行走、关节功能恢复快、近期效果满意,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2例,1例行LISS钢板固定,1例行围关节钢板固定。术中股骨干骨折3例中,2例行捆绑带及钢丝固定,1例行钢板及捆绑带固定。其余11例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按Vancouver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标准,2例(A型)1例采用牵引行保守治疗,1例行大转子骨折切复张力带固定治疗,5例(B型)应用加长柄全髋关节翻修术及钢缆捆扎治疗,4例(C型)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22月(6个月至4年),1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发生。关节置换组患者无假体松动、下沉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能生活能自理,效果满意。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应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骨质质量及身体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减少骨折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及措施进行归纳分析,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结果68例病人有2例出现肺部感染,3例术后出现低血钾。没有高血压危象、脑血管意外及严重心律失常、切口感染、血栓形成及脂肪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操作得当及术后有效功能锻炼与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曲: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加锁髓内针和普通髓内针固定时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情况。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处鼠50只,体重(250+20)g,根据股骨骨折固定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锁髓内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髓内针组)。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股骨,行开放性截骨制作横行骨折,并行内固定术。术后即刻、2,4周对全部大鼠进行X—ray检查,第4周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取术侧股骨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BMD和生物力学检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同期对照组的纤维性骨痂小,骨性骨痂大,骨性愈合时间提前;实验组骨折局部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侧股骨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锁髓内针较普通髓内针能提供抗旋转稳定性,增加骨量,促进骨性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折愈合后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粗隆支持钢板(TSP)治疗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整理从1 998年1月至2 0 0 4年6月应用DHS、DCS、TSP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89例,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65岁。结果:89例患者术后有1例手术失败(螺钉断裂) ,3例内固定失败,1例术后伤口感染,其他84例疗效理想,功能恢复满意。DHS对A3型粗隆周围骨折内固定不可靠,1例内固定失败;按黄公怡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84例,尚可4例,差1例。结论:对A1、A2 .1、A2 .2型骨折用DHS内固定是非常有效的,对A2 .3型用DHS加TSP内固定较为满意,对A3型用DCS内固定疗效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27例老年性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老年人的全身情况和骨折的类型,分别选择手术方式是:粗隆间骨折固定用多根螺纹钉19例、加压滑动鹅头钉13例、Camma钉4例。股骨颈骨折用螺旋钉35例,多根螺纹钉20例,加压滑动鹅颈钉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结果 经过平均23个月的随访,优良率:粗隆间骨折63.3%;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组53.9%,假体置换组85.7%。结论 对老年性髋部骨折,采取积极和谨慎的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能使病人尽早离床活动,恢复功能和自理能力,减少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闫丹舟  张鹏贵 《河北医学》2016,(12):1964-1966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视为对照组,其余50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随访期间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患肢功能的Harris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疗效肯定,并发症较少,骨折固定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