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工作记忆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招募 2017 年 7 月至 2019 年 12 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的抑郁症患者,均采 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10~20 mg/d 治疗,随访 12 周。基线及 12 周末采用自定顺序指示任务(SOPT)和延 迟回忆任务评估工作记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 项(HAMD-17)量表评估临床症状。采用 χ2 检验、 Wilcoxon 秩和检验及 Spearman 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共招募抑郁症患者 139例,其中73例完成12周随访。基线工作记忆精度在K2负载条件下与焦虑症状具有相关性(r=-0.171, P< 0.05)。工作记忆容量与焦虑症状具有相关性(r=-0.189,P< 0.05)。12 周末 43 例(58.9%)完全缓解; 缓解组的 HAMD-17 减分值[16.00(12.00,19.00)分]与未缓解组[8.00(4.00,11.00)分]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的抑郁症状[7.00(6.00,9.00)分比 5.00(3.00,5.00)分]、焦虑症 状[4.00(3.00,6.00)分比 2.00(1.00,4.00)分]、睡眠症状[1.00(0,3.00)分比 1.00(0,2.00)分]、躯体症状[2.00 (1.00,3.00)分比 1.00(0,3.00)分]的减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 12 周后,HAMD- 17 总分及各维度变化值与工作记忆各维度变化值无相关性(P> 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 与工作记忆相关,急性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工作记忆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分析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 521 例成年早期(18~25 岁)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曾有过自杀,分为自杀组(n=140)与无自杀组(n=381),比较两组患者的 一般资料及疾病亚型。通过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危险因素。 结果 与无自杀组比较,自杀组女性[70.0%(98/140)比 47.8%(182/381)]、冲动性格者[29.3%(41/140) 比 19.2%(73/381)]、有重大精神创伤史者[14.3%(20/140)比 4.5%(17/381)]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χ2 =20.350、6.141、16.941;P< 0.05)。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75,95%CI (0.226~0.564),P< 0.001]、冲动性格[OR=0.603,95%CI(0.377~0.963),P=0.03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 [OR=0.295,95%CI(0.144~0.604),P=0.001]是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女性、性格冲动、有重大精神创伤史的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强光疗法(BLT)辅助治疗非季节性抑郁症的临床效 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33例非季节性 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BLT 组(17 例)和暗光组(16 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于清晨分别给予为期 2 周的 BLT 辅助治疗和暗光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第 2 周末两组 17 项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第 1 周末两组 16 项抑郁症 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 2 周末临床反应率,并评估治疗起效时间。 结果 BLT 组、暗光组分别有 15 例、12 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 BLT 组中度抑郁症患者 7 例,重度抑郁 症患者 8 例;暗光组中度抑郁症患者 7 例,重度抑郁症患者 5 例。治疗前 BLT 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高于 暗光组[2.00(1.67,2.00)分比 1.33(0.75,1.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7,P< 0.01)。治疗第 2 周 末,BLT 组 HAMD-17 总分、焦虑 / 躯体化因子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暗光组[(9.40±4.15)分比 (13.75±5.61)分、(0.56±0.38)分比(1.00±0.53)分、2.00(1.00,3.00)分比 3.00(3.00,4.00)分],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 0.05)。BLT 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的治疗前后变化值高于暗光组[1.31(1.00,1.34)分比 0.33(0,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0,P< 0.01)。BLT 组的临床反应率为 8/15,与暗光组的 4/1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LT 组治疗平均起效时间为 5.14 d,暗光组未发现 1 周内起 效情况。结论 BLT 辅助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非季节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并降低疾病严重 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及其他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 126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横 断面调查,根据近 6 个月内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n=76)及非自杀组(n=50)。采用一般情况调查 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 (FACES Ⅱ-CV)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家庭分型进行比较。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患者自杀行为与一般资料、PHQ-9、SIOSS、FACES Ⅱ-CV 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 模型对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杀组饮酒者占 40.8%(31/7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者占 27.6%(21/76),分别高于非自杀组的 20.0%(10/50)、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 杀组患者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及睡眠因子评分高于非自杀组[19.0(15.0,21.8)分 比 15.0(10.8,19.0)分、15.0(14.0,16.8)分比 13.0(11.0,15.0)分、12.0(10.3,12.0)分比 10.0(7.8,12.0)分、 3.0(2.0,3.0)分比 2.0(1.0,3.0)分],家庭亲密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50.5(43.3,57.0)分比 57.5(48.8, 6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杀组患者中极端型家庭占 67.1%(51/76),高于非自杀组 的 44.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自杀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224,P< 0.05),与 PHQ-9 评分、SIOSS 总分、绝望因子评分、睡眠因子评分、饮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呈正相关 (r=0.346、0.373、0.361、0.324、0.206、0.217、0.186;P< 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066, 95%CI=1.184~7.941)、家 庭 适 应 性 高(OR=1.126,95%CI=1.034~1.227)、PHQ-9 评 分 高(OR=1.197, 95%CI=1.087~1.317)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亲密度高是自杀行为的 保护因素(OR=0.878,95%CI=0.813~0.948)。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分型 更多见于“僵硬 - 松散”的极端型家庭,有饮酒行为、严重抑郁、家庭关系不良者更容易自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 / 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睡眠结构的改变和短期预后情况。 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 10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将患者分为非 OSAHS 组(n=52)、轻度 OSAHS 组(n=24)及中重度 OSAHS 组(n=30)。比较 3 组患者血液中 NLR、PLR 水平及睡 眠结构的改变,并于出院 3 个月随访时采用 Barthel 指数和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 3 组患者神经功能的差 异。结果 3 组患者血清 NLR、PLR 水平比较[1.90(1.60,2.71)比 2.30(1.70,4.12)比 2.35(1.67,6.40)、 (161.00±74.10)比(207.10±90.10)比(214.30±9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重度 OSAHS 组 患者 NLR、PLR水平高于非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REM期比例、NREM 1期比 例、NREM 3期比例、觉醒次数比较[(17.78±6.13)%比(15.21±5.29)%比(13.97±5.03)%、(15.01±8.62)%比 (19.26±10.93)%比(20.39±9.14)%、(15.58±9.55)%比(11.43±5.49)%比(9.81±5.86)%、4.00(3.00,6.00)次比 5.00(4.00,6.00)次比6.00(5.00,8.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HS组患者NREM 1期比 例高于非OSAHS组,NREM 3期比例、REM期比例低于非OSAHS组,觉醒次数多于非OSAHS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3 组患者出院 3 个月时的 Barthel 指数和改良 Rankin 评分比较[(87.40±9.20)分比 (83.54±9.61)分比(82.67±6.07)分、1.00(0,2.00)分比 2.00(0.25,3.00)分比 2.00(1.00,3.00)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重度OSAHS组患者Barthel指数低于非OSAHS组,改良Rankin评分高于非 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 OSAHS 升高了患者的 NLR 及 PLR 水平,增加了 睡眠觉醒次数,低氧促进的炎性反应及睡眠结构紊乱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长共情能力、心理弹性的关系以及心智化水平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 2020 年 6 月采用共情能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反思功能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的 600 名家 长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 588 份,采用 SPSS 20.0 Process V3.4 插件中的模型 4 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家长的共情总分[男(91.04±10.58)分比女(94.53±9.95)分]、心理弹性总分 [男(91.61±15.43)分比女(87.87±13.45)分]和过度心智化[男 1.00(0.33,1.67)分比女 0.67(0.33,1.33) 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2,P< 0.01;t=2.523,P< 0.05;Z=1.962,P=0.05);城镇和农村居住 的家长在心智化缺陷[城镇 0.33(0,0.50)分比农村 0.33(0.17,0.67)分]和过度心智化[城镇 0.83(0.33, 1.50)分比农村 0.67(0.17,1.17)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5,P< 0.05;Z=3.156,P< 0.05)。教 育水平越高,心理弹性总分[高中及以下(83.58±14.99)分比专 / 本科(88.99±14.23)分比硕士及以上 (92.34±10.84)分]、过度心智化[高中及以下 0.50(0.08,1.25)分比专 / 本科 0.67(0.08±1.20)分比硕士及 以上 1.00(0.50,1.67)分]得分越高,心智化缺陷[高中及以下 0.18(0.17,0.83)分比专 / 本科 0.33(0.17, 0.83)分比硕士及以上 0.17(0,0.50)分]得分越低(F=11.592,P< 0.01;Z=21.355,P< 0.01;Z=7.645, P< 0.05)。在心理弹性方面,力量性、乐观性与换位思考存在正相关(β=0.30,P<0.01;β=0.16,P<0.05), 个人痛苦与力量性存在负相关(β=-0.24,P<0.01)。在心智化方面,心智化缺陷与共情总分存在正相关 (β=-0.28,P<0.01)。过度心智化与换位思考、共情关怀存在正相关(β=0.25,P<0.01;β=0.15,P<0.01)。 心理弹性总分与心智化缺陷存在负相关(β=-0.14,P=0.001),与过度心智化存在正相关(β=0.32,P< 0.001)。 此外,心理弹性总分与换位思考、共情关怀存在正相关(β=0.37,P< 0.001;β=0.14,P=0.001),与个人痛 苦存在负相关(β=-0.41,P< 0.001)。心智化水平在青少年家长心理弹性与共情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 用。结论 青少年家长的心智化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在调节心理弹性与共情能力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因性非痫性发作(PNES)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人格特质。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3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 22 例 PNES 患者(PNES 组)及 40 例 癫痫患者(癫痫组)的一般人口学及相关临床资料,使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 焦虑量表(HAMA)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及人格特质。比较两组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抑郁、焦虑状态及人格特质的差异。结果 PNES 组本次发作有诱发 因素者占比、发作频率高于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AMA 总分[11.80(7.00,15.50)分比 8.50(5.00,14.00)分]、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5.30(2.00,9.50)分比 3.10(1.00,4.75)分]、HAMD-24 总分 [10.60(5.50,14.50)分比7.30(5.00,8.50)分]、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评分[4.00(2.50,5.00)分比2.80(2.00, 4.00)分]、睡眠障碍因子评分[1.80(0,3.00)分比 1.00(0,2.00)分]、绝望感因子评分[1.10(0,2.00)分 比 0.40(0,1.50)分]高于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1.98、1.97、2.64、2.15、2.76;P< 0.05); PNES 组 MMPI 中的疑病[(67.36±2.02)分比(56.79±1.21)分]、抑郁[(64.09±2.10)分比(52.07±1.97)分]、 癔病[(67.00±1.79)分比(54.62±1.17)分]、精神衰弱的标准分[(65.55±2.15)分比(58.40±1.82)分]高 于癫痫组,神经质[(71.32±2.05)分比(56.88±1.12)分]和掩饰性因子评分[(45.09±2.38)分比(38.57± 0.98)分]高于癫痫组(t=4.77、4.15、6.00、2.41、6.74、2.53;P< 0.05),非社会性因子评分低于癫痫组 [(44.91±2.03)分比(53.2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 0.01)。结论 PNES 相对癫痫患 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明显,具有神经质、掩饰性的人格特质,而癫痫患者的非社会化倾向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联合抗精神病药物(ATP)治疗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用药特点进行 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 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ATP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病历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联合ATP的患者比例为56.3%(266/472),其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占99.2%(264/266), 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与未联合ATP组相比,联合ATP组患者年龄较轻(43岁比 50岁;Z=-2.908,P< 0.01),起病年龄较早[(38.9±13.4)岁比(35.4±13.0)岁;t=-2.822,P< 0.01],更多无 配偶(15.0%比26.7%;χ2=9.290,P< 0.01),更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3.9%比29.7%;χ2=51.461,P< 0.01), 更多使用心境稳定剂(4.4%比11.3%;χ2=7.311,P < 0.01),更多使用SSRI类药物(55.8%比68.8%; χ2=8.393,P< 0.01),以及住院时间更长(26 d比28 d;Z=-3.635,P<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 病性症状(OR=10.682,95%CI=4.948~23.064,P< 0.01),使用心境稳定剂(OR=3.054,95%CI=1.356~6.881, P < 0.01),无配偶(OR=0.545,95%CI=0.305~0.972,P < 0.05)等因素是联合ATP治疗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结论 伴精神病性症状、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无配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需要联合ATP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疾病负担更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维度慢性应激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 纳入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8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就诊的 101 例抑郁症患者,完成生活事 件量表(LES)和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根据 LES 得分分为慢性应激组(n=70)和非慢性应激组(n=31), 再将慢性应激组根据应激的事件数量、性质、强度分为高总应激组和低总应激组、高正性应激组和低正 性应激组、高负性应激组和低负性应激组,每组 35 例,比较各组间 PSG 结果的差异。结果 慢性应激组 和非慢性应激组患者的微觉醒次数[74.0(46.3,112.3)次比 58.0(28.0,92.0)次]、微觉醒指数[11.7(7.3, 16.4)次 /h 比 9.2(4.6,12.8)次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3、-2.113;P< 0.05)。高总应激组和 低总应激组的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 3 期比例比较[0(0,3.75)% 比 13.5(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Z=-3.100, P< 0.01);高正性应激组和低正性应激组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0.1(0,0.9)次 /h 比 0.8 (0.1,9.9)次 /h]、低通气次数[1.0(0,4.0)次比 5.0(0,50.5)次]、呼吸暂停 + 低通气次数[1.0(0,6.5)次比 5.0(0, 67.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1、-2.631、-2.227;P< 0.05)。高负性应激组和低负性应激 组的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例[13.4(7.3,17.9)% 比 8.2(2.9,15.3)%]、NREM 3 期比例[0(0,5.5)% 比 6.5(0,34.8)%]、低通气次数[1.0(0,4.5)次比 6.0(0.5,43.0)次]、呼吸暂停 + 低通气次数[1.0(0,5.0)次比 7.0(0.5,47.0)次]、AHI[0.1(0,0.8)次 /h 比 1.6(0.1,9.9)次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8、-2.428、 -2.498、-2.161、-2.088;P<0.05)。结论 慢性应激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睡眠微觉醒次数增加,NREM 3期 比例减少;高强度负性应激更易导致 REM 期比例增加,NREM 3 期比例减少;高应激强度可能降低抑郁 症患者的 AH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