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手术脉络膜上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前近期有眼部手术史 ;老年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出血性疾病 ;术前未控制眼压者。结论 眼压突然降低可能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8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庆雄 《广西医学》2010,32(8):968-969
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共6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眼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4共44眼(73.3%),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微创、损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陈潞  江毅 《海南医学》2011,22(6):86-87
目的探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28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等变化。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所提高,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前(18.1±3.34)mmHg(1 mmHg=0.133kPa),术后(14.8±1.71)mmHg,房角加宽,前房深度增加[术前(2.16±0.241)mm,术后(3.05±0.177)mm]。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作为因晶体因素导致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改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35例(37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此改良三联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平均眼压为(13.82±6.03)mmHg(1mmHg=0.133kPa),两者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和前房出血。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改良三联术具有安全有效、组织损伤轻、眼压控制好、视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经济、有效、实用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5.
余海江 《四川医学》2010,31(12):1802-1803
目的对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进行临床研究,并评估此术式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运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30例(30只眼)。手术成功的判定标准: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mmHg(1mmHg≈0.133kPa)之间,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34.3±13.7)个月。术后平均眼压(18.2±6.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58.4±23.8)mmHg明显降低(P〈0.0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术后2周内完全消退;10例(33.3%)浅前房;7例(23.3%)低眼压;5例(16.7%)脉络膜脱离;1例(3.3%)眼球萎缩。部分患眼(66.7%)术后2d前房出血吸收。手术成功率1、2、3年分别为86.7%、73.3%、63.3%。结论长期随访观察及临床研究显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赵文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1,(6):83-83,85
目的观察、总结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9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23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87.0%患者视力恢复至0.5以上。术前23例患者平均散光度(1.12±0.87)D,术后6个月散光度测定为(1.14±0.90)D。治疗前后比较,散光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23例患者眼压平均为(24.6±4.7)mmHg,术后6个月眼压测定结果为(14.4±4.0)mmHg,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1)。23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小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好,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眼压显著下降,并发症少,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持续高眼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别对高眼压组23例(2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对照组26例(2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后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两组术前眼压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8kPa以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比术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术中前房出血、虹膜脱出、术后角膜水肿、前房出血、前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高眼压组比对照组出现机会增加,但两组均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出现并发症的机会较眼压控制后手术稍多,但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眼压时,本手术仍是安全和有效的,不仅可缩短病程和减少视力损失,而且还能取得与正常眼压下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同样的疗效,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和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我科高眼压下急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中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3.82±6.50) mmHg,术后1 d平均眼压(20.12±10.09) mm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14.21±5.39) mmHg,15眼眼压≤21 mmHg,2眼联合1~2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 mm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15眼视力较术前提高。全部病例术后未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压控制后角膜水肿均获得改善。术中3眼晶体不全脱位,2眼晶体后囊破裂,1眼局限性脉络膜出血。结论对于药物治疗眼压不能控制、病情逐渐加重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术后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陈冲迭  陈君毅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17-617,619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在透明质酸钠辅助下的Ahmed青光眼阀引流物的植入,观察术中及术后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并发症及眼压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眼(13.3%)术中有少许前房出血,术后无浅前房、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眼压均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结论透明质酸钠应用于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眼轴、屈光状态、眼压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手术对眼球生理机能的影响及IOL-MASTER测量人工晶体屈光度长期稳定性。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7眼),对白内障术前测量眼球眼轴、角膜曲率、眼压,术后8~14个月复测结果并比较,屈光数值与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比较。结果:白内障术后眼轴缩短,术后眼压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验光球镜度数与术前IOL-Master计算后预留度数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降低了房水流出阻力,眼压下降,可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或临床前期且伴有白内障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降低眼压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眼轴缩短,所以在采用IOL-Master仪的测量结果时,为达到最佳术后预期,应在检测预期度数上适当增加度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不同术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治疗并比较其疗效。方法:68例(7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以双盲法随机分为A组34例(35眼)和B组34例(36眼),A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采用青白联合手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和视力,并注意随访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和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97.14%,B组有效率97.2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dit z=4.264,P=0.089);术后两组患者眼压、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好转(P〈0.05),且A组眼压(15.74±6.85)mm Hg明显高于B组(12.65±4.7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0.29±0.18)D明显低于B组(0.71±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并发症5眼(14.28%),B组出现并发症6眼(16.6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91)。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选择联合手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保证手术疗效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情况,随访时间1-2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2.01±0.61)kPa(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2.497±0.141)mm(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房型Ahmed房水引流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4例(24只眼)NVG患者施行Ahmed房水引流阀植入术并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以随访结束时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无严重并发症为手术成功标准,降眼压药物控制下眼压〈21 mm Hg为条件成功标准。随访13~26个月,平均(18.05±3.81)个月。结果:24例NVG患者中,1例合并细菌性角膜溃疡穿孔予取出引流盘,1例出现顽固性浅前房并角膜失代偿,7例需降眼压药物治疗,15例获得成功。Ahmed房水引流阀植入NVG成功率为66.67%,条件成功率为83.33%。术前平均眼压(40.24±13.80)mm Hg,随访结束时平均眼压(15.14±8.56)mm Hg,较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视力维持术前水平10例(41.67%),视力提高14例(58.33%)。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暂时性前房出血6例(25.00%)、浅前房10例(41.67%)、结膜瓣松脱4例(16.67%),经治疗后均好转;远期并发症有并发性白内障1例(4.17%)、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4.17%)。结论: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为治疗NVG的有效手段,能显著降低眼压,且远期疗效肯定,挽救患者残余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斌  吕颂谊  洪朝阳  瞿佳 《浙江医学》2011,33(9):1289-1291,1295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四联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上方3.5mm常规巩膜切口对56例(68眼)白内障合并房角关闭患者行四联手术,并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眼压、滤过泡、房角、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各时点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个月时形成Ⅰ、Ⅱ型滤过泡59眼(86.76%),Ⅲ、Ⅳ型滤过泡9眼(13.24%).术后房角粘连明显改善(P<0.05),≤90°者46眼(67.6%).术后12、24个月患者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45眼(66.2%)及52眼(76.5%),均显著优于术前(P<0.01).结论 四联手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有效、便捷、可重复和安全的联合手术,不仅能提高患者视力而且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延长滤过泡功能,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王刚  杨璐舟 《海南医学》2014,(5):670-672
目的前瞻性评估高龄老年人白内障手术和眼内晶体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2例(122只眼)85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的113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其余9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进行人工晶体植入。于术后第1天、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评估患者术后的视敏度和眼内压。结果100(82.0%)只眼术后最好矫正视力显著改善;20(16.4%)只眼维持原有水平;2(1.6%)只眼因老年性黄斑退化症下降。术后3个月,23(18.9%)只眼的最好矫正视力在0.8以上;28(22.3%)只眼为0.5~0.7间;33(27.1%)只眼为0.2-0.4。白内障术后可显著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内压。结论老年不是自内障手术的禁忌证。在患者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晶体植入对85岁以上老年人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0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28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压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方法,且术后炎症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2眼,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中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眼压稳定,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术后1d、1周、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具有显著的降压和增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海梅 《河北医学》2011,17(4):441-44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7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3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36例39眼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分析48例(4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5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摘除组),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后一月平均眼压(12.75±4.05 mmHg)较术前(32.70±5.55 mmHg)明显下降,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9,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房角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一样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