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15、IL-16、IFN-γ、TGF-β的表达水平变化的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癌患者60例(HCC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ASC组)和健康对照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载量,同时检测各项生化指标。结果随着患者病情加重,细胞因子IL-15、IL-16、IFN-γ、TGF-β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肝硬化患者中达到最大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IL-16、IFN-γ、TGF-β在CHB患者外周血HBV DNA高载量组表达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5、IL-16、IFN-γ、TGF-β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且其表达水平与病毒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白细胞介素21(IL-21)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9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乙型肝炎(CHB)46例,乙肝后肝硬化(LC)41例,原发性肝癌(PHC)32例,同期选取35例肝功能检查表面抗体为阳性的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21及IFN-γ水平。结果 CHB、LC、PHC三组患者之间血清IL-21、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三组HBV感染者血清IL-21、IFN-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性组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升高趋势;阴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21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较强正相关(rs=0.641,P0.05),IFN-γ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现负性相关(rs=-0.372,P0.05)。结论IL-21、IFN-γ与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推测IL-21、IFN-γ有望成为HBV感染者免疫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临床病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60例(LC组)及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0例(HCC组)。以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IL-1β、IL-6、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 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C组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ASC组、CHB组、LC组(P0.01),ASC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LC组(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组、CHB组IL-1β、IL-6、TNF-α与HBV DNA载量、ALT、AST、TB、Alb均无相关性(P0.05)。LC组除IL-6与ALT呈负相关(r=-0.314,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HCC组除TNF-α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348,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或可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AS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64±0.17)ng/mL]比较,HBV感染者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4.18±0.48)、(4.71±0.42)、(3.62±0.31)ng/mL,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ASC组相比,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L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C组患者IL-4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1);HCC组患者IL-4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263、0.323,P0.05)。结论 IL-4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外周血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22及其效应分子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肝细胞癌(HCC)患者3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5例、同时收集体检科健康对照者(HC)26例。静脉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新鲜全血,运用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检测各组外周血Th1、Th17和Th22细胞频数所占比例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其效应分子γ-干扰素、IL-17和IL-22血浆中水平;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的相关血浆肿瘤标志物。结果 HCC组和CHB组患者Thl细胞频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HCC组Thl7细胞频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患者Thl7细胞频数也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CHB组患者Th22频数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HCC组与CHB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CHB组血浆γ-干扰素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也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HCC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组患者血浆IL-17与健康对照组和HC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CHB组血浆IL-22与健康对照和HCC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HC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与Thl7细胞频数呈正相关(r=0.639,P=0.013),而Th22细胞与Thl细胞频数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717);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22频数与IL-22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338,P=0.023),而Th22频数与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均无相关性(P0.05);HBV携带肝细胞癌患者Th22频数、血浆IL-22与HBV未携带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水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Th22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L-22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Th1、Th17等辅助性T细胞一样均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深入研究可以为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32(IL-3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水平和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空腹血清标本,其中慢性HBV携带者39例,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21例,另收集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IFN-γ、IL-32和IL-6水平、HBV DNA载量及血清肝功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外周血IFN-γ、IL-32和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病毒载量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IFN-γ、IL-32和IL-6水平均高于低病毒载量与高病毒载量携带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携带者外周血IL-32水平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32,P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细胞因子IFN-γ、IL-32和IL-6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HBV携带者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后的CHB患者HBV DNA和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IFN-γ和IL-6的水平。结果CHB患者治疗前PBMC分泌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分泌IFN-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分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分泌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低载量组分泌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CHB患者PBMC分泌IFNγ-、IL-6水平可作为判断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效应性与调节性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平衡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74例,其中CHB患者27例,慢性HBV携带者(ASC)23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4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浆中效应性及调节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ASC组比较,CHB和LC组患者IFN-γ和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8,P=0.000;F=5.34,P=0.00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B、ASC和LC组患者IL-1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5,P=0.000);而IL-17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和HBV DNA与IFN-γ、TGF-β1、IL-10及IL-17的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ALT与TGF-β1/IL-17具有明显相关性(r=0.435,P=0.023)。结论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存在着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且与肝内炎症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Treg)与Th细胞因子IFN-γ、IL-4在子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及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40例子宫颈癌、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0例宫颈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reg及IFN-γ、IL-4的水平;统计观察Treg与IFN-γ及IL-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子宫颈癌组Treg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宫颈炎组及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宫颈炎组(P0.05)。子宫颈癌患者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宫颈炎组及CIN组(P0.05)。Treg的水平与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91,P0.05);而与IL-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83,P0.05)。结论 Treg的高水平以及Th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在子宫颈癌患者免疫耐受以及子宫颈癌前病变进展至子宫颈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reg与IFN-γ及IL-4存在相关性,Treg与Th细胞因子IFN-γ及IL-4可能共同参与了子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慢乙肝患者HBV-DNA载量、IL-10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IFN-γ、IL-10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CHB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和IFN-γ、IL-10的水平.结果 CHB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级(P<0.01),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FN-γ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γ=-0.88,P<0.001),IL-10水平与HBV-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γ=0.82,P<0.001;γ=0.76,P<0.001),31例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IFN-γ、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TH1/TH2细胞功能状态,检测CHB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IFN-γ、IL-10水平可作为判断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由此造成HBV持续性感染及肝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患者辅助性T细胞1/2(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ACHBLF中变化的意义。方法收集33例ACHBLF、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及15名健康志愿者血清,CBA检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在ACHBLF患者血清中的变化。结果 ACHBLF患者外周血循环中TNF-α、IFN-γ、IL-4及IL-6的水平较CHB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ACHBLF患者血清中IL-2及IL-10与CHB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BLF患者血清中IL-4、IL-6、TNF-α及IFN-γ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BA可同时检测各种细胞因子,适合临床应用;ACHBLF患者TNF-α、IFN-γ、IL-4和IL-6的变化可能参与ACHBLF的发生和发展,未发现上述细胞因子与反映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L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析152例CHB患者和53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 CHB患者和LC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P<0.05); HBeAg阳性的LC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ALT升高例数、AST升高例数均高于HBeAg阴性的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的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CHB患者和LC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与HBeAg变化呈正相关性(γ=0.9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宿主遗传、免疫以及病毒等因素在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形成的多因素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38例和HCC 34例,分别对其进行HLA-DR基因型、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HBV基因型及其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情况的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HCC组和LC组的HLA-DR13基因频率、血清TNF-α水平、HBV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率均高于CH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FN-γ水平和HBV基因型在CHB组、LC组和H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CC和LC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BV相关HCC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在HCC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不同疾病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和其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以进一步证实Th17细胞在CHB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93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35例)和28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纯化CD4+T细胞经功能性抗CD3、抗CD28抗体刺激后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C(RORC)mRNA表达水平,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比较和分析上述检测数据在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及与HBV 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随着疾病的加重,Th17细胞的比例也随之上升。CHB重度组Th17细胞比例、IL-17和ROR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B重度组培养液IL-17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体内增高的Th17细胞可能是造成肝脏炎症、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CHB的重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自贡地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141例经本院确诊的乙肝性相关疾病患者血清标本(HBV DNA≥103IU/mL):慢性乙肝(CHB组)50例、肝硬化(LC组)45例、肝癌(HCC组)46例,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多通道荧光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突变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和CHB组在e抗原阳性率、HBV DNA水平及HBV DNA>105IU/mL方面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在e抗原阳性率方面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乙肝患者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7.0%、57.1%(P>0.05),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1.6%、66.7%(P>0.05)。HCC组患者、LC组患者、CHB组患者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84.4%、22%,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8%、62.2%、42.0%,HCC组与CHB组、L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的HBV基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位点同时突变率为78.3%,要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方面比较,无论是基因B型还是C型的乙肝相关患者,疾病进程较重(HCC组、LC组)的受试者携带BCP区1762/1764突变型或前C区1896突变型的比例都要高于慢性乙肝患者(CHB组)。结论自贡地区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率高,无性别和基因型差异,其中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和前C区1896位点联合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IL-10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肝功能、病毒裁量及肝纤维化程度,研究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细胞因子作用,总结HBeAg阴性CHB病情特点.方法 HBeAg阴性CHB患者33例与HBeAg阳性CHB患者41例,分别检测其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G-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等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血清IL-12、IL-10及IFN-γ水平.结果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HBeAg阳性CHB患者长,(6.8±6.2)年vs(3.8±4.0)年(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和PTA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5.1±1.4)vs(6.2±1.5)(P<0.05),IL-12、IFN-γ水平高于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为(71.3±32.0)ng/L vs(57.7±23.1)ng/L、(16.1±4.8)ng/L vs(13.4±3.3)ng/L(P<0.05),两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N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123.6±61.3)μg/L vs(91.6±45.6)μg/L(P<0.05).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长,与HBeAg阳性CHB患者肝功能损害轻、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IL-12、IFN-γ对HBeAg阴性CHB患者病情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提示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在不同疾病中发生的差异及其与乙肝相关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CHB)患者38例、乙肝肝硬化(LC)患者36例、乙肝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74例,用巢式PCR扩增患者血清中HBV BCP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区变异,分析A1762T/G1764A突变与HBV复制、HBeAg表达和HBV感染不同阶段的关系,以及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48例患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总体发生率为54.7%,乙肝相关HCC组中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79.7%,而CHB、LC患者分别为31.6%、27.8%,HCC组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HB组(P0.05)和LC组(P0.05);A1762T/G1764A突变组HBV-DNA载量与非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41.4%,HBeAg阴性组为73.5%,HBeAg阴性组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P0.05);HCC患者A1762T/G1764A变异组与非变异组之间无病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联合突变与HCC发生具有显著关系,该变异与血清HBV-DNA的复制水平无关,但与血清HBeAg表达水平有关,与乙肝相关HCC预后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HBV DNA载量中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例慢性CHB患者(轻度组32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31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血清IL-32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TBIL、ALT、AST采用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V 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HC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高载量组(105拷贝数/ml)血清IL-32、TBIL、ALT、AST水平显著高于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32可能介导CHB炎症反应,参与CHB病情的发生及进展,血清IL-32及肝功能指标可作为CHB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IFN-γ、sIL-2R及IL-6对肺结核所致肝损伤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FN-γ、sIL-2R及IL-6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病灶范围5~6肺野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3~4肺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肺野组与5~6肺野组sIL-2R水平明显高于1~2肺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洞组与无空洞组患者血清IFN-γ、sIL-2R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菌阳性组IFN-γ、sIL-2R水平明显高于痰菌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IFN-γ、sIL-2R及IL-6水平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肺结核患者血清中IFN-γ、sIL-2R及IL-6水平明显升高导致肝损伤,且与患者体内ALT水平升高相关,在结核病病情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鼻腔结构异常与老年鼻窦炎患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5、IL-17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鼻窦炎患者48例为鼻窦炎组,鼻腔结构异常患者48例为结构异常组,同期在院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检测三组鼻腔分泌物IL-5、IFN-γ、IL-17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构异常组、鼻窦炎组IL-5、IFN-γ、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结构异常组比较,鼻窦炎组IL-5、IFN-γ、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比较,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IL-5、IFN-γ、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轻度鼻窦炎患者比较,中、重度鼻窦炎患者IL-5、IFN-γ、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中度鼻窦炎患者比较,重度鼻窦炎患者IL-5、IFN-γ、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结构异常组比较,鼻窦炎组鼻涕、鼻塞、鼻痒、喷嚏症状评分显著升高(P0.05);鼻腔结构异常、鼻窦炎发病与IFN-γ、IL-5、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5、IFN-γ、IL-17在鼻窦炎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鼻腔结构异常、鼻窦炎发病与IFN-γ、IL-5、IL-17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