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5,(18):2503-2505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药物热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临床药师收集的30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师处理方式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多发生在连续用药7~14 d,单位累积用量多在1.3~2.7 g/kg之间;30例患者中,73.3%在滴注期间开始发热,体温以≥38.5℃高热为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速率(ESR)轻度升高可作为药物热的判断指标,但白细胞计数降低并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停用该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后,患者体温均在24~48 h内降至正常。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与患者性别、年龄没有关联,也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单位累积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一些血液学检查指标可作为判断药物热的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准确判断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2010年我院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多发生在用药8-14d(76.9%),患者以高热为主(64.1%),定位症状少,停用药物后48h内体温降至正常,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多数不高或仅轻度升高。结论:对于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的患者,如病程中再次出现发热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判断药物热,及时停药。  相似文献   

3.
李秋霞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79-1380,1442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患者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互联网输入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热,搜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文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结果:涉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文献4篇(4例),4例患者均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期间出现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停药后体温24 h内恢复正常。结论:药物热常被原发病掩盖,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过程应及时、准确识别药物热,从而减少药物热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并诊断为药物热的24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药物热的临床特点、用药种类、药物热发生的时间和特点、伴随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用药与临床转归等内容,并提出治疗措施.结果:药物热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用药后4d,平均时间为(4.5±3.2)d;患者在下午和午间体温升高较为明显(最高温度为40.5℃C);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值轻度升高,而ALT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常.结论:临床应关注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尽早确诊药物热,从而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差异性分析哌拉西林与哌拉西林复方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近年来期刊公开报道的有关哌拉西林与哌拉西林复方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拉西林致不良反应男女比例为1∶0.95;哌拉西林复方制剂致不良反应男女比例为1∶0.69,且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哌拉西林,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别。结论:重视哌拉西林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患者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及处理方法,并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的1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的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发生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在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0 d后,给予停药处理,患者停药第2日体温正常。结论 对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及血常规变化情况,及时识别药品不良反应,给予对应处理,避免药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为该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例哌拉西林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同时在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7月报道的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原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皮试情况、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及主要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结果:我院1例患者为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预防术后感染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检索数据库共获得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28篇(涉及患者28例)。在所有的2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以50~59岁居多(6例,20.69%);3例患者有过敏史(食物、乳胶手套等),患者原发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或围术期使用该药;22例患者(75.86%)在用药前进行了皮试且结果均为阴性。27例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患者的可能致敏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剂量根据原发疾病及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14例患者(55.56%)在给药0~5 min内出现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系统性过敏反应症状,主要累及循环系统。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过敏史及皮试结果对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预示作用有限;在使用该类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准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程军  汪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3):2451-2454,2458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DRESS综合征)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库收载的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个案报道15篇,2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青少年2例。用药至发生DRESS综合征的平均时间为3周。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累及多器官损伤,最常见受累的器官为肝脏(16例,72.7%)。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RESS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热诊治的药学实践模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 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致药物热诊治的药学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介绍药物热的排除性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临床药师根据药物热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后,建议临床停用相关药物,药物热消失。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热的诊治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徐宁  胡毅坚  黄小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83-2084
目的探讨常见抗生素药物致热的临床特征,为药物热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抗生素药物致热的89例患者资料,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抗生素致药物热中以β-内酰胺类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多种伴随症状,也可以单纯以发热为表现,发生药物热时间为用药后7~13d最常见(占75.5%),热型以弛张热较多见(40.0%),体温均在停药后72h内下降。75例血嗜酸粒细胞升高19例占25%,35例患者做血总IgE测定,阳性8例占23,两者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X2=0.0019,P〈0.01)。结论抗生素所致药物热临床常见,尤其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总IgE升高或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对于诊断抗生素相关药物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56例中重度癌痛的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初治患者最初剂量中度疼痛从25μg.h^-1开始使用,重度疼痛可从25μg.h^-1开始,随着患者的反应逐步提高剂量。曾用过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剂量转换[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μg.h-1,q72.h^-1)=口服吗啡的剂量(mg.d^-1)×1/2]。用药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剂量调整,按照25μg.h^-1剂量增加,直至疼痛缓解。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药物剂量的调整、疗效、耐受性、药物依赖性、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43例(76.8%)、部分缓解9例(16.1%),总缓解率92.9%(52/56)。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率很低。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可作为口服强阿片类药物外的替代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能口服止痛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辛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细辛挥发油提取物组、超临界提取物组、水提取物组,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细辛不同组分小鼠急性毒性比较研究.结果 小鼠的主要急性毒性症状:抽搐、精神不振、呼吸急促等,死亡多集中在用药后12h之内;用药后24h未死亡小鼠的精神、食欲都逐渐恢复,继续观察14d个别小鼠死亡.细辛挥发油提取物、超临界提取物LD50以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86.9g·kg-1·d-1(62.2 ~120.8g·kg-1·d-1)、7.4g·kg-1·d-1(6.3~8.7g·kg-1·d-1);细辛水提取物未测出LD50,其最大灌胃量(MLD)为30g·kg-1·d-1,相当于临床70kg的成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76.92倍.结论 细辛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细辛超临界组>细辛挥发油组>细辛水提取物组,细辛水提取物给予较大剂量,仍没有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今后临床上煎剂中使用大剂量的细辛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麻醉镇静的适合剂量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48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24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1.5%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10 min缓慢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 μg. kg-1,并以起始剂量0.2 μg.kg-1.h-1泵注维持,泵注速度每次增减0.1 μg.kg-1.h-1以维持跳动 镇静(RASS)评分为-2分. 对照组患者不给予静脉镇静用药. 观察并记录镇静评分、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22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都能达到良好的镇静状态;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后,各观察时间点心率明显降低(P<0.05);同时有更好的舒适度评价和低术后寒战发生率. 推荐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麻醉镇静的维持剂量为0.2~0.3 μg.kg-1.h-1. 结论 静脉泵注0.5 μg.kg-1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后,继以0.2~0.3 μg.kg-1.h-1维持,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麻醉的镇静.  相似文献   

14.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505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静芬  方海琳 《安徽医药》2010,14(4):478-480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505例使用地高辛的病例中,血药浓度〈0.5μg·L^-1的有91例(18.0%),有1例(1.1%)出现中毒症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0.5~2.0μg·L^-1的有338例(66.9%),出现中毒症状有5例(1.5%);血药浓度〉2.0μg·L^-1的患者有51例(10.1%),出现中毒症状有29例(56.9%)。在〉60岁的年龄组中,随患者年龄增大,血药浓度〈0.5μg·L^-1和大于2.0μg·L^-1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反应(74.3%)和心律失常(31.4%)为主,中毒原因有合并用药、不同疾病等。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积护胃颗粒对无水乙醇诱导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参积护胃颗粒治疗胃溃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只SD大鼠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康灵胶囊组,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2.61、5.22、10.44 g·kg^-1灌胃,胃康灵胶囊组按0.5 g·kg^-1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各组灌胃7 d。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致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比较各组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胃康灵胶囊组及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溃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从胃黏膜形态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胃康灵胶囊组及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黏膜各层破坏显著减轻。结论参积护胃颗粒对无水乙醇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左西孟旦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飞  刘仁光  姜凤伟 《中国药房》2011,(30):2856-2858
目的:评价对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注射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40例,常规药物治疗+米力农注射液),米力农注射液初始负荷量为25μg·kg-1,注射时间10min,随即以0.25μg·kg-1·min-1静脉滴注,1h后增加到0.5μg·kg-1·min-1并持续23h,上述治疗共2次(48h);试验组(40例,常规药物治疗+左西孟旦注射液),左西孟旦注射液初始负荷量为12μg·kg-1,注射时间10min,随即以0.1μg·kg-1·min-1静脉滴注,1h后增加到0.2μg·kg-1·min-1并持续23h,上述治疗共2次(48h)。治疗48h后比较2组的临床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心输出量(SV),综合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48h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32.5%(13/4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17.5%(7/40)(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升均值分别为6.4%、4.5%(P>0.05),每搏心输出量(SV)上升均值分别为11.1、2.8mL(P<0.05);试验组患者呼吸困难和全身临床状况显著改善。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22.5%)(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压以及室性早搏。结论:与米力农比较,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发生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其药物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诊疗经过、药物热发热特点、致热药物等,将感染性发热与药物热比较,总结药物热临床特征。结果:(1)共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37例,其入院时均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9.2±0.87)℃,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感染性发热病程(17.72±12.98)d。(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异烟肼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均可导致药物热,以β-内酰胺类最常见(51%),其次是利福霉素类(30%)。(3)与感染性发热比较,药物热高热者更多(70.3%),以弛张热、稽留热为主,而感染性发热高热者43.2%,以不规则热更常见(均P<0.05);药物热时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感染性发热,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感染性发热患者(均P<0.05)。结论:药物热是艾滋病患者发热原因中并不少见的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发热的热型、热度、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药物热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结缔组织病继发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 secondary to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ITP)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性,获得环孢素A在该人群治疗的有效浓度下限,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间应用环孢素A治疗的CTD-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Css分布与给药剂量、实验室检查结果、基础疾病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环孢素A有效浓度下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79例,收集187例次Css监测数据(9~261.5 μg·L-1)。环孢素A 给药剂量与Css存在相关性;随着Css的升高,补体C3和尿素水平呈上升趋势;Css和日剂量分别在不同基础疾病组间存在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在组间显现差异(P<0.05)。对68例患者的110例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浓度分析,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ss和日给药剂量对疗效有显著性影响(P<0.01)。Css对于疗效的预判准确性优于给药剂量,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 vs. 0.738。此时对应的截点为51.95 μg·L-1,提示当Css大于51.95 μg·L-1时,临床治疗有效的概率较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环孢素A稳态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初步确定了CTD-ITP患者CsA治疗有效浓度下限为51.95 μg·L-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艾叶发挥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有效剂量范围、时间范围及产生伴随毒副作用的剂量和时间点,锁定毒性靶器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考察艾叶挥发油、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在1、3、7天的镇痛作用.通过一般症状观察、肝/体比值、肾/体比值分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检测来考察其伴随的毒副作用.结果 艾叶挥发油、水提组分不同剂量组在给药后1、3、7天,均可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延长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镇痛效果呈现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且水提组分镇痛效果优于挥发油.血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各剂量组对小鼠血ALT、AST、Cr、BUN水平和肝体比值、肾体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作用,其升高程度呈现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且挥发油毒副作用强于水提组分.结论 艾叶挥发油、水提组分在给药1、3、7天中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有效剂量范围分别为(34.5 g·kg-1~138 g·kg-1)、(1.17 g·kg-1~4.68 g·kg-1),且呈现一定的依赖剂量和时间的量效和时效变化,按折合生药量计算,镇痛作用强度上水提组分强于挥发油;其伴随毒副作用表现主要为肝功、肾功和脏体比值,其中以肝脏的毒副作用为甚,挥发油、水提组分产生肝脏毒副作用的剂量范围分别为(34.5 g·kg-1~138 g ·kg-1)、(2.34 g·kg-1~4.68g·kg-1),且呈现一定的依赖剂量和时间的量毒和时毒变化;肾脏毒副作用的剂量范围分别为(69.0 g·kg-1~138g·kg-1)、(2.34 g·kg-1~4.68g·kg-1)且呈现一定的依赖剂量和时间的量毒和时毒变化;目前药典推荐人日用量3~9g,按相当于人日用量9g时的动物折算剂量在给药7天就出现了肝脏、肾脏毒副作用,更应引起临床应用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每组40例,术毕20 min时两组均给予芬太尼1μg·kg-1术后试验组给予丙帕他莫2 mg+芬太尼8μg· kg-1+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对照组给予芬太尼16 μg· kg-1+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两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