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CT导航在脊柱侧凸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2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46例胸弯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中CT导航下(A组,21例)和传统C臂X线机下徒手(B组,25例)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脊柱侧凸类型、累及节段、主胸弯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B组各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73枚及308枚。采用Modi等方法,通过术中CT扫描对椎弓根螺钉位置分级,计算两组在上胸椎(T1~4)、中胸椎(T5~8)、下胸椎(T9~12)和整个胸椎(T1~12)的准确植钉率、安全植钉率和潜在危险植钉率。结果 A组整个胸椎的准确植钉率(93.4%)、安全植钉率(98.9%)均显著高于B组(83.8%、92.5%),潜在危险植钉率(1.1%)显著低于B组(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下胸椎的准确植钉率、安全植钉率和潜在危险植钉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评估结果将潜在危险植钉重新植钉或去除。术后3 d根据神经系统体检评定两组均无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与传统C臂X线机下徒手植钉技术相比,术中CT导航可提高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可在术中发现危险螺钉并及时去除或修正,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术后CT重组断面评价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4月,218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植钉组(导航组)95例和X线透视辅助植钉组(透视组)1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出血量、术中C臂X线机透视次数以及术中植钉一次性成功率;通过术后CT记录矢状面螺钉植入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椎弓根皮质与螺钉的关系以及同一椎体双侧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夹角(sagittal angle on both sides,SBA)。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504枚,其中植钉一次性成功432枚(85.7%),最终植钉成功472枚(93.7%);透视组植入螺钉656枚,其中植钉一次性成功474枚(72.3%),最终植钉成功563枚(85.8%);两组植钉一次性成功率及最终植钉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P=0.00;χ2=18.16,P=0.00)。两组平均每枚螺钉的植入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38;t=1.47,P=0.14);但导航组平均每枚螺钉植入透视次数(0.7±0.3)次显著低于透视组(1.5±1.0)次(t=—8.09,P=0.00)。导航组SSA和SBA分别为(3.7±0.9)、(1.7±0.8)°,均显著低于透视组的(6.0±1.7)、(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0;t=—22.49,P=0.00)。结论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手术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植钉相对于传统X线透视下辅助植钉,能使螺钉更好地平行于上终板且提高了植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椎弓根-横突通道植钉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4例拟行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椎弓根-横突通道植钉技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植钉技术),每组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植钉时间;术后X线片及CT检查植钉情况,计算螺钉植入可接受率及椎弓根壁穿透率。结果试验组植钉时间为(5.08±1.7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92±1.6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8,P=0.02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术后1周,试验组螺钉植入Ⅰ级54枚、Ⅱ级3枚、Ⅲ级2枚,螺钉植入可接受率为93.61%;对照组螺钉植入Ⅰ级40枚、Ⅱ级10枚、Ⅲ级8枚、Ⅳ级1枚,螺钉植入可接受率为84.75%。两组螺钉植入可接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P=0.037)。试验组椎弓根壁穿透率为8.47%(5/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20%(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P=0.021)。结论与传统植钉技术相比,胸椎术中采用椎弓根-横突通道植钉技术获得的钉道位置更理想,植钉准确性高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钉用于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RAAD)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1例RAAD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寰椎均为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板钉固定13例(椎板钉组)、椎弓根钉固定28例(椎弓根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JOA评分,影像学检查螺钉植入准确性、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物稳定性。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达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椎板钉组随访时间12~17月,平均13.8个月;椎弓根钉组12~20个月,平均14.1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0.482)。末次随访时,椎板钉组及椎弓根钉组JOA评分分别为(13.9±1.6)、(14.3±1.8)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9.033,P=0.000;t=-15.835,P=0.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0,P=0.532)。椎板钉组共植入26枚螺钉,其中25枚螺钉准确植入;椎弓根钉组共植入56枚螺钉,其中54枚螺钉准确植入;两组螺钉植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1,P=0.951)。椎板钉组均获得寰枢椎后方骨性融合;椎弓根钉组1例后方融合影像不连续,其余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1,P=0.496)。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结论枢椎椎板钉治疗RAAD安全、可靠,能维持寰枢椎初始稳定性,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椎弓根钉替代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与徒手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的64例Hangma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航组(采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n=34)和徒手组(徒手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n=30)。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颈椎CT并按照Park等提出的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在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疼痛程度,测量C2,3椎体成角和C2椎体前移距离。末次随访时应用Moon分级评估疗效。结果导航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导航组置钉准确率(98.2%,54/55)显著优于徒手组(85.2%,4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总费用均高于徒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组中3例患者发生椎动脉损伤。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和断棒。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JOA评分、C2,3成角、C2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导航组Moon分级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徒手置钉技术,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辅助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能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2月起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凸外科手术,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椎弓根螺钉植入及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术后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判断两组内固定术的植钉准确性。[结果]10例脊柱侧凸病例共植入椎弓根螺钉114枚。其中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61枚,其中优56枚(91.8%),良5枚(8.2%),无差的螺钉;另5例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53枚,其中优30枚(56.6%),良12枚(22.6%),差11枚(20.8%)。[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性明显优于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法,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显著提高脊柱侧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矫正效果,对脊柱侧凸手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轻中度腰椎滑脱症中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的56例轻中度(Meyerding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利用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安放机器人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A组);余28例在透视辅助下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滑脱类型、Meyerding分度及手术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通过CT测量椎弓根螺钉外展角,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采用Babu等的方法评判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植入112枚螺钉,A、B组分别有5枚(4.5%)和26枚(23.2%)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P=0.002);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A组0度107枚、1度3枚、2度2枚,B组0度86枚、1度16枚、2度6枚、3度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5,P=0.031)。B组有20枚(17.9%)螺钉穿过上关节突;A组由于减压侧部分截取关节突关节,共计80枚螺钉关节突关节完好,仅有3枚(3.8%)螺钉穿过上关节突。根据Babu等的方法评估螺钉侵入上关节突关节的程度,A组0级77枚、1级2枚、2级1枚,B组0级92枚、1级13枚、2级4枚、3级3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14,P=0.029)。A、B组螺钉外展角分别为(23.5±6.6)°和(18.1±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03)。结论与传统透视经皮植钉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经皮植钉精确度高,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及侵入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更低,并具有更大的螺钉外展角,与MIS-TLIF术式相结合,可用于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臂机透视与三维平板透视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将206例接受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C臂机透视,95例)和观察组(三维平板透视,111例)。术后行X线和CT复查,并按Richter标准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在位情况。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16枚,观察组492枚,对照组424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位置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例失访,19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末次随访,104例患者取出内固定物,其余89例患者尚未取出内固定物。对照组有2例螺钉位置差的患者出现典型神经根刺激症状(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不佳。两组均无钉、棒断裂及脱落现象。结论三维平板透视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置钉准确率高于C臂机透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半椎体切除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2013年4月,对18例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进行脊柱矫形手术。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7.6±2.9岁。术中在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经后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切除半椎体后进行矫形。术后通过CT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及半椎体切除情况,术前、术后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16±55min,术中出血量732±378ml。1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4~12枚/例)。术后CT证实124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置钉准确率97.6%;1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2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1例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出现血气胸,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病例,无螺钉误置而引起的并发症。术后CT证实18例患者半椎体均完整切除。18例中有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8.0个月。16例术前测量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44.5°±11.4°,术后为9.3°±4.7°,末次随访时为9.7°±5.0°,矫正率为(78.2±7.8)%。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测量为32.2°±7.3°,术后为7.2°±3.5°,末次随访节时为7.7°±3.9°,矫正率为(76±9.4)%。侧凸及后凸矫正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经后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半椎体切除完整,置入椎弓根螺钉准确率高,安全性高,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