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动静脉内瘘术状况划分为成功组62例和失功组2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早期失功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分型、血磷水平、血小板水平、早期转诊、低血压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女性、高龄、肥胖、血磷水平、血小板水平、低血压、未早期转诊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的危险因素,易加速内瘘失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以危险因素为导向,总结其发生原因,从根本上加以防护。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动静脉内瘘是否失功分为通畅组67例和失功组1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流量、原发病、压迫时间、低血压、感染、甘油三酯、血磷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流量<200 ml/min、糖尿病肾病、压迫时间≥30 min、低血压、感染、甘油三酯>1.71 mmol/L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避免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动静脉内瘘是否失功将其分为通畅组92例和失功组28例,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血栓形成、血流量、内瘘狭窄、原发病、压迫时间、低血压、内瘘血肿及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 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是HD患者AVF失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影响内瘘失功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 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避免AVF失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20年7月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134例尿毒症患者,查阅病历资料,收集相关信息,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因素.结果 134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有114例内瘘成熟,20例内瘘未成熟,未成熟率为1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1~12月我院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比例、患者舒适度、知识了解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例数低,患者舒适度较好,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高,并对我院护理工作满意,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原因较多,护士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使动静脉内瘘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自体动静脉内瘘(AV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足够的AV内瘘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的根本保证[1].在临床,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非血栓性内瘘狭窄是引发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患者在未达到足够的血流量情况下进行血液透析,待出现内瘘失功时才开始进行干预,严重影响了透析质量.2012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透析中心对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血流量(Qa)及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狭窄[3],并对其中内瘘早期狭窄的透析患者38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扶他林)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 AVF)的危险因素,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搜集建库至2019年2月关于MHD患者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累计28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AVF失功的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或MD值(95%CI,P)分别为:年龄4.39(1.43~7.34,P=0.004)、合并糖尿病2.53(1.89~3.39, P0.001)、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2.26(1.69~3.04,P0.001)、发生低血压2.90(1.17~7.16,0.020)、C反应蛋白15.75(14.51~16.99,P0.001)、血磷0.27(0.22~0.32,P0.001)、甲状旁腺激素93.95(92.21~95.68,P0.001)、血红蛋白-2.5(-3.70~-1.31,P0.001)、白细胞1(0.08~1.93, P=0.030)、血小板23.55(1.10~45.99,P=0.040)。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低血压的发生、C反应蛋白、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白细胞、血小板水平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其保护因素,应针对血液透析人群中存在的AVF失功的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klotho G-395A基因多态性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5年01月~2018年0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手术的维持性透析患者198例,采用一代测序法检测Klotho G-395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klotho蛋白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水平,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及临床生化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AVF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结果 198例患者随访2年,失访5例,死亡3例,AVF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8.9%、77.8%。根据A等位基因将患者分为A等位基因携带者(GA+AA)型和非携带者GG型,(GA+AA)型内瘘通畅率低于GG型(χ~2=9.062,P=0.00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基因型、置管史和FGF23是AVF远期通畅的影响因素(HR值分别为2.664,2.299,1.002;95%CI分别为1.594~4.452,1.048~5.045,1.000~1.003;P值分别为0.001,0.038,0.009)。结论 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可能与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为其发生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过程常出现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建立自体动静脉瘘(AVF)后开始透析1年,研究终点为AVF初次失功,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失功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过程中13例患者出现AVF初次失功。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糖尿病病史、透析血流量、自我护理能力是AVF失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透析血流量、糖尿病病史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是影响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MHD通路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首次动静脉造瘘的患者176例,每半年测定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以及血浆纤维蛋白质(Fib)和血红蛋白(Hb)等项目1次。对其中122例最终因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失功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与动静脉内瘘寿命之间COX回归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与原发病为糖尿病、ALB、CRP、Fib存在回归关系。结论糖尿病、CRP、Fib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LB是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生原因,归纳了防止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护理措施,指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可能会忽视的环节,以期为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护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怡文 《当代护士》2022,(3):142-145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维护表在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100例首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行设计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我院5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动静脉内瘘失功将其分为正常组(31例)和失功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尿毒症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展开探讨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均达到100.00%。50例研究对象中有19例出现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为38.00%。以动静脉内瘘是否出现失功作为因变量,以年龄、疾病原因、透析时间、合并症、穿刺方法、日常功能锻炼、血小板和血磷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疾病原因、透析时间、合并症、穿刺方法、日常功能锻炼、血小板和血磷水平均为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成尿毒症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疾病原因、透析时间、合并症、穿刺方法、日常功能锻炼、血小板和血磷水平,因此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防护措施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长期静脉置管、临时静脉置管、直接动静脉穿刺5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以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42.86%),临时静脉置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19.77%),自体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其他4种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重要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9例,应用超声检测内瘘是否存在并发症(狭窄和血栓),记录临床及生化检查数据,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结局指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超声显示72(80.9%)例内瘘结构正常,17(19.1%)例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性别(t=9.108,P=0.003)、甲状旁腺素(t=-2.456,P=0.016)、白蛋白(t=3.297,P=0.001)、前白蛋白(t=2.06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OR=11.474,95%CI(2.388~56.311),P=0.003]为内瘘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白蛋白[OR=0.683,95%CI(0.493~0.947),P=0.022]为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与性别、白蛋白水平相关,应增加对女性、低白蛋白患者内瘘的关注,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病人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而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充足,使用方便,对心血管影响小,长期通畅率高,透析效果满意,是目前维持性血透病人最理想的血管通路,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线".血管通路的血流量不足常导致透析不充分,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因此,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4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12月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60例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吸烟率、内瘘侧肢体输液发生率、术侧肢体受压率、内瘘提前使用率、舒张压、透析龄、体质量指数、干体质量、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糖尿病患病率、穿刺失败率、血肿发生率、定点压迫力度过大、透析后包扎过紧和压迫止血时间〉30rain发生率、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发生率、收缩压、超滤率、低分子肝素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血清白蛋白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失败、血肿发生、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rain和超滤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静脉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性静脉炎发生与超滤率、护理因素关系密切,应严格控制超滤率,加强护理规范化操作,预防内瘘性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2例患者,均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29例动静脉内瘘功能良好,内瘘使用寿命均大于5年,其中26例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大于10年;其余患者为内瘘失功1例,内瘘堵塞1例,内瘘狭窄1例。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应加强术前、术后和穿刺时精心护理,通过有效护理干预促使内瘘应用寿命有效延长,使血透治疗效果大幅提高,从而促使患者生命有效延长。  相似文献   

19.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维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而血管通路则是患者的生命通道[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具有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2]。早期失用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较为常见的情况,发生率5%~24%[3],导致内瘘早期失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内瘘尚未成熟,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4]。本研究对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程度与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失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66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其建立内瘘时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重度钙化组。分析CACS相关的临床因素和AVF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2年内钙化患者与无钙化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结果 共入选MHD患者166例,无钙化组92例,轻度钙化组33例,中度钙化组19例,重度钙化组2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4.877,P=0.017),糖尿病病史(χ2=9.083,P=0.028),舒张压(H=17.037,P=0.001),血钙(H=12.260,P=0.007),全段甲状旁腺激素(H=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