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地区药用植物资源颇为丰富,因其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当地卫生事业提供一定保障。新疆各民族药呈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共同构成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以维吾尔药、哈萨克药、柯尔克孜药、塔吉克药、塔塔尔药等最具地域特色,但新疆民族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近年来,研究报道新疆民族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着潜在的开发与研究价值,但由于民族药的实践经验流失、基础研究薄弱、品牌效应较弱、资源破坏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新疆民族药的发展。该文通过对新疆民族药的药用价值、发展现状、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梳理新疆民族药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新疆民族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弘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2.
廖华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2):51-52
缓释制剂通常是指口服给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之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释药速度仅受给药系统本身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是按设计好的程序控制释药的制剂,如零级释药的渗透泵,脉冲释药的微丸,结肠定位释药的片剂或胶囊,以及自动凋节释药的胰岛素给药器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分析虫类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含虫类药治疗肝癌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186首治疗肝癌的含虫类药处方,涉及中药221味,其中虫类药35味,高频虫类药为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中药多与补虚类药、解毒类药、化瘀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等配伍使用,处方中常用虫类药药味数为1-3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咸、甘为主,近1/3的虫类药均有毒性,主入肝、肾、心、胃、脾经。获得使用频次≥20次的常用含虫类药物药对47对,药物关联规则20条。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含虫类药物新方核心组合12个,治疗肝癌的候选新处方6个。结论 运用含虫类处方治疗肝癌常用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药,其疗效确切、效专力猛,多与益气健脾、利水渗湿等功效的药物联用,契合病机,体现了肝癌扶正祛邪之大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举了历代著名医家临床运用鲜药的经验,指出鲜药含大量自然汁,清热养阴之力优于干品,临床不仅用于一般疾病,还用于疑难危重症。历代著名医家如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张介宾、叶天士、高秉钧等临床应用鲜药都积累有丰富经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应用鲜药的条文多达1100余条,李氏采用鲜药捣汁内服、连渣外敷、孔窍给药、食疗用药等方法,足资后学借鉴。近贤谢海洲教授一贯提倡应用鲜药,常用鲜荷叶、鲜艾叶、鲜菖蒲、鲜藕等。孙一民教授运用大量鲜蒲公英、鲜小蓟、鲜茅根、鲜生地等治疗白血病,疗效卓著。是目前临床应用鲜药治疗疑难危重症的一大突破。鲜药应用前景可观,我们应努力挖掘继承,使中医药学这一独特疗法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5.
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圣潮 《中药材》2003,26(4):246-249
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保存良好,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共有79种,按其药效可分为解表类药、清热类药、祛风湿药、利尿类药、驱虫药、止血类药、活血祛疯药、补虚类药、平肝息风药等16类。  相似文献   

6.
清肝利胆颗粒由五味子、大黄、赤芍、丹参等药组成,为控制质量,我们对大黄等药作了薄层定性鉴别,以薄层扫描法对主药之一的五味子作了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应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中西医病机特点,注意使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调理脾胃药、虫类药、益气药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药动学中经典房室模型和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理药动学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与经典房室模型相比,生理药动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药物在器官和组织内的药动学过程,提供难以(或无法)通过实验获取的药代参数(如代谢速率常数等),预测和外推药物的药动过程和提供内剂量经时过程,在药代药动层面辅助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中药研究过程中,生理药动学模型可以在完善中药药性(归经)理论、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探索含马兜铃酸类药物及有毒中药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内经》12个方25种药物中用了乌贼、鲍鱼、雀卵、马膏、猪脂等动物药,还未用虫类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用动物药38种,其中虫类药计有水蛭、虻虫、蠊虫、鼠妇、蜣螂、蜂窠、蛴螬、蜘蛛8种;《神农本草经》除载张仲景用到的8种外,还有蝉蜕、僵蚕、蛞蝓、守宫、蝙蝠、蟾蜍、蚯蚓、斑蝥、蝼蛄等;之后《本草纲目》、《纲目拾遗》还补充了诸蛇;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虫类药,如僵蛹代替僵蚕,蟑螂用治胃痛和胃癌等。  相似文献   

10.
静脉给药是常用的临床治疗给药途径之一,但在给药过程中,常因出现输液反应、变态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工作差错等因素,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满和不信任,甚至发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为避免因静脉输液造成的不良后果,护士做好静脉给药前、给药中、给药后的督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罗再琼  郑宇 《河南中医》2005,25(2):10-12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熄风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治于各种内、外风证。近年不少学者对风药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观点,认为风药的升、散、行、透、窜、动等特性,具有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升阳助补等作用,将风药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病症,扩大了风药的应用范围。笔者重温古典医著,发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大量方剂应用风药,  相似文献   

12.
庞学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391-1392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概述壮药的形成与发展。方法:从壮药的定义、形成过程、理论体系及其特点、资源与研发、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常用壮药有2300多种,壮药理论体系基本建立并取得初步成果,一批壮药专著相继出版,一批国家及省厅局级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并获得成果奖励,壮药的学术地位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4.
朝医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把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四象、进行辩象施治,同时,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将药物分成太阳人要药,少阳人要药,太阴人要药,少阴人要药等进行按象用药,若违背这一用药原则,会产生毒副反应或达不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手术室备用药品很多,其中以外用消毒药和静脉用药为主,如全麻药、局麻药、抗凝血药、镇静止痛药、抗休克药、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等。其中包括手术室护士用药及麻醉师用药。手术患者术中病情变化快,用药较多,因此,手术室必须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及使用制度,以保证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  相似文献   

16.
药食同源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中医药文化常使用药食同源物质来防治疾病或养生保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如玫瑰花、石榴、巴旦杏等地方特色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因其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当地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养生保健提供了一定保障。该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项选择关键词和全文,以新疆特色药食同源物质“玫瑰花”等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表明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在食品、药品、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探讨了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药食同源资源产业化得到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相似文献   

17.
薤白配剂是以薤白、全瓜蒌、半夏等为基本药物,组成具有独特作用的一类方剂。其脉法之“阳微阴弦”宜理解为“浮取脉微”、“沉取脉弦”。舌象指征应为浊腻或厚腻苔,苔底白或灰白,舌质正常或衬紫气。临床除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外,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液气胸等呼吸系统疾病亦有很多应用机会,还可用于胆囊炎、肠伤寒、痢疾、胸肋神经痛及食道或膈肌痉挛等导致呃逆而有胸痹病理脉证者。薤白配剂临床运用时应灵活化裁,有与温性药、寒性药、祛痰药、和解药、芳化泄浊药、和络活血药、治痢药等多种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代香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香药的概念香药是中药里具有芳香走窜气味的一类药物。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乳香、沉香、苏合香、檀香、白芷、丁香、木香等。多数本草类书藉根据功能常将其分归于芳香化湿、活血行气、醒神开窍等类药物中。2 香药的来源香药原主产于东南亚、印度及中东地区,自汉代后逐渐传入中国。南朝及隋唐时,有周围各藩国进贡香药。此时虽有多种香药输入,但限于贡品,加之陆上交通不便,传入香药数量有限。至宋代,海运盛行,香药方大量入境,远远超过前代。宋政府为扩大财源,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沿袭唐代之制,在杭州,广州等重要口岸,设立“市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吴鞠通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引进及使用鲜药提供学术参考,也为吴门医派鲜药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筛选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与鲜药相关的条文与医案,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三焦对应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出吴鞠通擅长使用的鲜药21味,其中寒性、甘味药最多,主要主入肺、胃经,主要作用于中、上二焦,对应的病证达34种。结论:鲜药于上焦宣散邪热,中焦滋养阴液。吴鞠通运用鲜药贯彻其三焦辨证的思想,充分发挥鲜药轻清透达、易趋病所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暑热病等中上焦病证。且吴氏使用鲜药善用“汁”,以发挥其清热生津、养阴润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半结构化数据的土家族医药进行品种规范和常用功效的可视化发现。方法 收集整理《中国民族药辞典》、《土家医方剂学》等土家族代表性医药文献,建立土家族医药原始数据库,包含药物拉丁学名、药用部位、性味、毒性、功效、主治疾病等。借助Visual FoxPro 9.0软件对土家族医药特性进行频次统计和品种规范,主要以法定标准收录;借助TCMISS (V2.5)、Cytoscape3.6.1、Gephi0.9.2等软件对土家药“药物-功效-主治”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功效挖掘和可视化展示。结果 筛选土家药共1453味,方剂共771首,其中土家药主要以“寒(凉)、平”性偏多,苦味药频次最高,其次是辛味药、甘味药;清热败毒、赶风除湿等功效出现频次最高;皮肤疮癣、妇科疾病等是关联程度较大的主治病症。结论 土家族医药的品种规范和“药性-药味-功效-主治”隐形关系可视化分析,可为完善土家药信息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