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方法使用止血带与氨甲环酸(TXA)不同的给药方式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为4组:A组(29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B组(31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C组(28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D组(32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比较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4个月的随访。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D组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输血率D组低于A组、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术后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肺栓塞。结论限制性使用气囊止血带与联合使用TXA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两者联合使用不增加DVT与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行初次TKA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并不使用氨甲环酸(A组),41例全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38例半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和B、C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A组和B、C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输血A组13例(30.23%),B组3例(7.31%),C组2例(5.12%),术后输血率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4,P=0.681)。结论 TKA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大幅度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半程使用止血带能缩短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但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建议对于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减少止血带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膝关节表面置换(TKA)中安装假体期使用止血带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收集31例单侧初次TKA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段分为2组。A组(16例)从填充骨水泥到水泥凝固(即安装期)使用止血带,B组(15例)自手术开始至结束全程使用止血带。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疼痛及直腿抬高时间和患肢肿胀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量少,2组总出血量相当。A组术后患肢疼痛较轻,能更早行直腿抬高锻炼,肿胀相对较轻。结论在TKA中安装期使用止血带,不增加出血量,能有效减轻术后患肢疼痛和肿胀,利于患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纱布在不使用止血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将117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0例,B组57例。两组患者均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条件下进行手术,A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B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患肢肿胀、瘀斑、深静脉血栓、骨水泥厚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输血率以及肿胀、瘀斑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骨水泥厚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173例,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血液学检验报告且伴发疾病不影响凝血或血流动力学的患者共116例,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平均(64±5)岁。65例患者使用自体截骨块制成的塞子填塞股骨髓腔口(A组),51例患者在使用自体骨塞的基础上采用面团期骨水泥封堵残存的股骨髓腔裂隙(B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麻醉方式、异体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厚度、术后引流量及围手术期显性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161,P >0.05)、年龄(t=-8.38,P >0.05)、BMI(t=1.837, P >0.05)、麻醉方式(χ2=0.91,P >0.05)、手术时间(t=1.714,P >0.05)及截骨厚度(t=0.448,P >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37.7±58.7)ml,B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25.5±68.1)ml,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隐性出血量为(624.6±77.1)ml,B组的隐性出血量为(543.1±63.3 )ml, A组的隐性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t =6.104,P <0.05)。A组的异体输血率为35%,B组的异体输血率为21%,经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 <0.05)。A组和B组下肢DVT的发生率分别为6.1%与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使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可有效减少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5-05—2016-07完成的90例初次单侧TKA,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切皮前驱血加压,筋膜层缝合后松开止血带;B组手术半程使用止血带,截骨前驱血加压,假体安装完成后松开止血带;C组手术全程不使用止血带。结果 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而C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小于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与B组,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术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可减少出血量,但不能减少总失血量,而且增加了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建议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或尽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病例中抽取80例单侧TKA,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70周岁为界),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性别,止血带时间,不同疾病之间,肥胖(BMI 30 kg/m2为界)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 TK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1 608ml,隐性失血为828ml,占51.5%.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止血带时间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自体血回输尚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8例,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者,患者根据止血带使用方式不同分为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和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46例,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2例,其他操作两组相同,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计算总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75~140 min,平均95.9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54~105 min,平均65.2 min.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85~150 min,平均98.2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18~30 min,平均24.1 min.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132~640 ml,平均251.8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320~965 ml,平均570.5 ml,术中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60~1310 ml,平均630.3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70~1 190 ml,平均576.9 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371.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419.3 ml,两组比较总失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74.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37.3 ml,隐形失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发生肌肉疼痛4例,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未发生使用止血带发生的并发症.结论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可减少术中失血,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但术后失血较多,尤其是隐形失血量较多,对总失血量无明显影响.止血带使用时机对手术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凝血状态患者人群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止血带应用方式对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比观察92例使用不同止血带应用方式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血浆D-二聚体>1 000 μg/L(酶联免疫荧光法),随机分为半程止血带组(n=46)和全程止血带组(n=46),半程止血带组在安装假体时使用止血带,全程止血带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率、平均输血量、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及并发症情况,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手术时间和引流量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半程止血带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血红蛋白丢失量、疼痛评分、肢体肿胀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程止血带组(t=-7.432、-15.72、-2.205、-2.746、-3.070、-5.525,P<0.05),半程止血带组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全程止血带组(t=8.098,t=2.290,P<0.05),两组术后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6,t=-0.329,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感染及伤口皮缘坏死发生。 结论高凝血状态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半程使用止血带止血效果优于全程止血带,止血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程使用止血带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x~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