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贲门失弛症气囊扩张术和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戈烽张立军李泽坚柯美云王智凤1987年~1993年门诊检查40例贲门气囊扩张术后(扩张组)及手术治疗后(手术组)(各20例)的贲门失弛症病人,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9.5岁。其中Heler手术8例,H...  相似文献   

2.
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附1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73年6月至2003年6月,112例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病例资料。其中行单纯Heller手术19例,Heller附加抗反流术式93例(Lortat-Jacob术式60例,Toupet术式20例,Dor术式13例)。结果 9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10年。效果优良者79例,改善者14例,无效3例。17例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单纯Heller手术组术后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Heller附加抗反流术(P〈0.05);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大于2cm组术后反流发生率高于长度小于2cm组(P〈0.05)。结论 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满意;Heller手术不加抗反流术以及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大于2cm者术后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直视下机械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利用自行设计并改良的机械扩张器械在上消化道内镜直视下对62例贲门失弛缓症进行机械扩张。其中1例为Heller手术失败,4例为气囊扩张失败。结果2例食管破裂中转开胸手术治愈;1例不能耐受手术而放弃;1例一次扩张效果不好,二次扩张后痊愈;其余58例一次成功。扩张时间2—5min,平均3.5min。术中均见黏膜少量出血,无活动性出血。术后2小时进冷流质饮食,6小时后软成形饮食,之后过渡为普通饮食。58例随访2—11年,平均7.5年,均获治愈。结论内镜直视下机械扩张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费用低,无反流,长期随访效果可靠,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5年1月~2004年3月应用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87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5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腹腔镜胃镜联合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5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0~240min,平均107min。术中出血量5—60ml,平均22ml。术中4例分破食管或胃黏膜。术后8h下床活动,1—3d(平均1.5d)排气、拔胃管进流食。术后7d复查食管测压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压均降至正常;24h食管pH监测3例酸反流指数高于正常,但无症状。术后8d复查上消化道钡餐,扩张的食管最大横径平均缩小18mm(8~26mm)。术后8~11d出院,平均8.5d。25例随访1—30个月,平均5.4月,术前症状均消失。2例因进食不当出现间断吞咽困难。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等突出优点,同时可以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对41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内镜下行小气囊扩张术加肉毒毒素A食管下段括约肌注射治疗.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监测生命指征。结果41例AC患者治疗当日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发现、3个月复发1例(2.44%):6个月复发2例(4.88%).1年复发5例(12.20%)。提出内镜下行小气囊扩张加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贲门失弛症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驰缓症术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理论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贲门失驰缓症病人的治疗效果,评估手术方式与其疗效的关系。结果:单纯Heller肌层切开术15例,Heller 手术附加Belsey Mark IV胃底折叠术17例,自行设计的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折叠术34例,全组随访3年以上,失访3例按无效计算,疗效优,良占91.2%(60/66),单纯Heller手术病例术后复发3例(3/15,20.0%),发生反流性食管炎4例(4/15,26.7%),Heller手术附加Belsey MarkIV胃底折叠术发生反流性食管炎2例(2/17,11.8%),膈裂孔疝1例(1/17,5.9%),而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折叠术无复发及反流,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折叠术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Li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2-653
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10万人口,在我国则缺乏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资料。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吞咽时食管平滑肌部分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全,引起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一般认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缺乏蠕动是难以恢复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种:一是肉毒毒素食管下括约肌注射,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为15%~30%;二是气囊扩张治疗,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约为50%,且需反复进行扩张;三是手术治疗,Heller手术后经长期随访,其症状缓解率持续在80%以上,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总结12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配合食管内水囊扩张的经验。结果治愈12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0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手术加食管内水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小、近期疗效较好,值得推荐。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至2007年9月,在腹腔镜下共行食管裂孔疝修补37例、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26例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4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24-72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6(4-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用于处理胃食管结合部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颈静脉、股静脉或经皮经肝联合下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若肝静脉无法介入则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观察肝静脉压力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W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66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经颈静脉43例,股静脉14例,经皮经肝穿刺9例;单纯球囊扩张术41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治疗14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6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5例.61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他5例症状部分缓解.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分别为(47±9)cmH2O(1 cmH2O =0.098 kPa)和(23±7)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入院时腹腔积液有66例,治疗后减少至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P<0.05).66例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 24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再次出现BCS相关症状,7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其余3例治疗失败.BCS患者首次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7.0%、92.2%、76.4%;再次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8.4%、98.4%、92.3%.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患者首次介入后无症状生存率为90.2%;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患者为71.4%;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3.3%;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0.0%.BCS患者行不同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P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腹腔镜直肠癌Miles手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腹腔镜直肠癌Miles手术的临床指标。方法比较本院2002年1~8月33例(早期组)与2006年7月~2007年5月34例(成熟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组与成熟组术中出血量(50~200ml、40~210ml,Z=1.477,P=0.787),清除淋巴结数量(3~5个、3~5个,Z=-0.089,P=0.233),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3d、1~4d,Z=-1.622,P=0.574)和术后住院时间(4~9d、5~9d,Z=-1.834,P=0.346)差异无显著性。早期组手术时间长(175~210min、120~150min,Z=4.238,P=0.026),住院费用高(23400~27500元、19863~22744元,Z=5.283,P=0.003)。结论腹腔镜Miles手术开展4年后手术时间缩短,费用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下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sEST+ 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以来采用EST、sEST+EPBD两种方法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全组共计272例,151(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21(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ST、sEST+ EPBD),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篮取石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篮碎石后取石.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对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患者采用主动取石,均全部一次性取尽结石,无自然排石.两种方法取石效果相同,sEST+ EPBD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出血发生减少,明显降低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ST组7.94%(12/151),sEST+EPBD组2.47%(3/121),EST组明显高于sEST+ EPB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54,P<0.05).结论 应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减少,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自制气囊扩张装置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建腔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入院适宜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88例,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新型自制气囊扩张装置建腔144例(新型组)和应用传统自制气囊扩张方法建腔144例(传统组)。分析比较两组建腔时间、建腔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新型组的建腔时间为(3.8±1.2)min,明显少于传统组的建腔时间(5.9±1.1)min(P<0.05),建腔并发症(明显出血、腹膜损伤、气囊破裂)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新型自制气囊扩张装置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建腔有效快捷、安全可行,能够明显缩短建腔时间,进而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董金良 《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4):275-277,280
目的观察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效果。方法将1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组和EST+EPBD组,每组96例,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结果与EST组比,EST+EPB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及总取石成功率,EST+EPBD组均明显高于EST组。EST+EPBD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胰腺炎、胆道内钡剂反流、结石复发)少于E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可提高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球囊渐进扩张法用于医源性胆管损伤一期修复的效果.方法 将7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分为球囊组(36例)与对照组(40例).球囊组采用一期胆肠吻合及球囊置入术,术后进行球囊渐进扩张3个月;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期胆肠吻合术,术后T管支撑6个月.结果 术后球囊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2.8%,1/36)显著低于对照组(15.0%,6/40)(P〈0.05).对照组与球囊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0%(2/40)与8.3%(3/36),胆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1/40)与2.8%(1/36),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0.0%(4/40)与8.3%(3/3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渐进扩张的治疗方法用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一期修复是安全的,且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胃镜联合腹腔镜在贵门旁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优势,同时介绍一种专门用于切除贵门旁胃间质瘤的改良胃后壁旋转术。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8例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镜联合组42例,开腹组86例。随机匹配32对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双镜联合治疗贲门旁胃间质瘤具有明显优势,且胃镜联合腹腔镜经小弯侧胃后壁旋转术是切除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胸骨劈开扩大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扩大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70例,其中VATS组43例,其中全麻双腔气管插管30例,单腔气管插管支气管封堵13例,左侧卧30。,右侧3个5—10mm操作孔,切除双侧膈神经中间的胸腺及脂肪组织;胸骨劈开组胸骨劈开27例,全麻单腔气管插管,仰卧位,正中胸骨劈开,切除胸腺及纵隔脂肪组织。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及疗效。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ml(20—600m1),明显少于胸骨劈开组中位数200ml(50~2000m1)(Z=-3.978,P=0.000);VATS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2d(0.5—5d),明显短于胸骨劈开组中位数3d(1~20d)(Z=-4.462,P=0.000);VATS组ICU时间中位数1d(1~15d),明显短于胸骨劈开组中位数3d(1~75d)(Z=-3.358,P=0.001);VATS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2d(5—100d)明显短于胸骨劈开组中位数23d(11—95d)(Z=-4.715,P=0.000);VATS组住院费用(25897.8±12743.2)元,明显低于胸骨劈开组(45568.8±29413.5)元(t=-3.858,P=0.000)。2组术后随访16—66个月,中位数28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Z=-0.593,P=0.553)。结论VATS扩大胸腺切除术可行,较胸骨劈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腔镜手术和开放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54例腔镜和60例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术后4、12、24和48小时疼痛情况;应用数字评分系统(numericalscore system,NSS)比较2组术后3和6个月对切口瘢痕的满意度.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腔镜组(124.7±35.3) min,开放组(117.9±39.2)min,t=0.979,P=0.330].腔镜组出血量少[(23.5±11.3)ml vs.(101.0±46.8) ml,t=-12.423,P=0.000],术后恢复活动时间短[(3.1±0.8)d vs.(5.7±1.5)d,t=-3.511,P=0.037];但住院费用高[(10 726.3±413.5)元vs.(7241.2±587.4)元,t=-2.327,P=0.045].腔镜组出现2例声音嘶哑、l例皮下瘀斑,开放组出现1例声音嘶哑、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Х^2=0.015,P=0.904).腔镜组术后4、12、24小时VAS评分分别为(2.16±0.61)、(2.97±0.78)和(1.39±0.43)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的(3.95±0.62)、(5.74±0.90)、(2.55±0.78)分(t=-9.486、-17.565、-9.994,P均<0.05);而2组术后48小时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和6个月腔镜组的NSS评分分别为(8.74±1.25)、(3.15±1.41)分,均显著高于开放组的(5.68±1.06)、(1.25±1.36)分(t=4.882,P=0.025;t=3.463,P=0.036).结论 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切口美观、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的优点,在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