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香岩胃病证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胃脘痛门、木乘土门七十余案,基本反映了叶氏治疗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胃以通降为顺,治宜补气通腑降逆,或参以温补阳气;②阴虚或温热病之后易伤胃阴,宜甘凉甘平,濡养胃阴;③肝胃同病,当从肝论治;④饮浊犯胃,当以通阳降浊为大法;⑤久病入络,宜辛通瘀滞为主旨。  相似文献   

2.
通腑调理胃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丽春  许鑫梅 《新中医》1990,22(11):13-15
本文依“六腑以通为用”之说,运用通腑而调理胃疾,归纳治法有五点,并附验案五则。  相似文献   

3.
提到“饮”的“无节”,人们很快就会想到“瘾君子”。确实,生活中爱酗酒的人不少,有些瘾君子每天离不开酒,端起酒杯,不一醉方休不肯罢手。他们不知道,酒少食有益,多饮则有百害无一利。《本草纲目》中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溺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  相似文献   

4.
颜正华教授诊治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认为主要病机为肝胃失和。治疗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采用疏肝和胃、通腑降胃、活血治胃等法。药物选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流通见长,辅以通腑泻浊,使气机顺畅;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则根据瘀血之轻重选用药物、临床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谢晶日教授临床十分注重腑气通降,认为腑气通降是人体脏腑气机活动的重要保障,脏腑气机调达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若腑气失于通降可导致诸多系统疾病的发生、进展,如消化系统疾病之胃肠功能紊乱、胆囊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食管反流病、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肝性脑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之咳嗽、哮喘,神经系统疾  相似文献   

6.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3,497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脏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活血通腑法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医药治疗急腹症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张仲景热燥阳明,胃腑成实,及不通则痛和热损络脉而出现的血证、瘀证、痛证之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活血通腑法治疗外科急腹症,用之得当,每获良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抓住里热邪实的主证,以活血通腑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之品,就能对机体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另外,运用活血通腑法治疗外科急腹症时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辨证用药,并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方法,如口服或直肠给药;同时还应注意,若病情危重,体质尚可,应以急下或攻下为主,尽量在短时间内使大便通下,解除腹胀、腹痛,就能有效地保存体质,即所谓“急下存阴”;  相似文献   

8.
胃痛证治董老认为:胃腑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胃为水谷之海,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通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通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尝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篇中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所以胃腑的病理特点又突出在一个“滞”字。因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逐渐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  相似文献   

9.
浊、毒、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超超  雷威  刘冬梅 《河南中医》2009,29(8):766-767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不外有三: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或感受外邪,三者皆可使胃腑受损。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亦不运,久则水为湿、谷为滞,郁而不解,蕴积成热,伤津耗液,成瘀成毒,形成“浊”、“毒”、“瘀”内壅之势。三者相干,难解难分,终使胃热阴伤,胃络瘀带,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腑法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7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调胃承气汤合清肠饮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氧氟沙星100mL,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80.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腑法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显著,但其机理及疗效评价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2.
胃病之温清消补四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30022)李道本脾胃为气血之海,后天之本。气血充足,运转正常,则纳谷、消食、吸收、转输皆宜,此乃后天之大幸,长寿之基石。然后天影响因素极多,从祖国医学病因学来看,不外七情六淫,饮食劳倦诸因,伤及胃腑致成...  相似文献   

13.
曹教授提出腑气壅滞是一种有形实邪"滞郁"病理状态,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对六腑中的胃腑、胆腑和肠腑做了详细介绍,指出腑气壅滞的治疗原则为通畅腑气,临证随症加减,附通腑法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4.
林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近30年,认为辨治慢性胃病需要认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胃的生理特点是胃气以降为顺,胃腑以通为用,胃病无论其临床表现如何,从胃本身来说基本的病机仍是胃失和降,胃腑失通。二足胃为燥土,脾为润土;胃气以降为用,而脾气则是以升为顺,两者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三是胃病除了与脾胃有关外。四是从病邪的角度分析,影响胃病发病与发展的因素大致和湿、滞、瘀等有较大的关系。林寿宁教授在临证时结合以上几方面问题综合考虑,对慢性胃病常见证候的辨治作了归纳,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百病多由痰作崇”,杂病也不例外。如:高血压病肝阳挟风痰上扰;心脑血管病痰瘀胶结,引起脑血栓淖中或偏瘫;或心肌梗塞、心包积液而致胸痹心衰;肝胆湿热痞积,出现腹水及阻塞性黄疽;恶性肿瘤常见咯吐痰血及粘液等症。余若痫证、精神病、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候都与疾饮作崇有关。故当从痰论治,现阐述如下。l从痰论治重在肺脾肾(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眈,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指出了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即可使水液积聚而…  相似文献   

16.
茅苍木辛舌温,入脾、胃二经,为燥湿健脾、解郁辟秽之要药。朱师受许叔微用苍术丸治“膈中停饮……,已成癖囊”之启示,遂用苍术饮治胃下垂,竟效如桴鼓。朱师认为,《本事方》所云“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除”确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阳明病篇共79条,分析原著的条文排列组合意义,提出阳明病以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为胃家实的本质,进一步提出胃家实,实乃肠胃“虚实互更”的生理功能失司,肠胃留有宿食粪便之义,打破了固有的胃家实,包括阳明经证和腑证,即“邪气盛则实”的论点,从而说明研究《伤寒论》应从原著着手才能识其真谛。  相似文献   

18.
腹痛究其困机,有虚实两端:属实者,为邪实阻滞,气机不通而成;属虚者,为气血虚寒,络脉失养而致。总之不通则痛,归纳仲景治腹痛十三法:即泻肝实脾、疏肝和胃、清热逐水、通腑泻下、温中散寒、建中缓急、温阳和络、清上温下、温涩固脱、温阳化气、化气利水、泻热逐瘀、滋阴德筋法。  相似文献   

19.
《素问·逆调论篇》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反之,"卧不安"也可能导致"胃不和"。拟从四个方面探讨"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病机,分别为神不驭气则胃失和降、神不驭精则胃腑失濡、阴阳失交则中虚不纳、经气逆乱则胃气不足。  相似文献   

20.
胃肾相关治消渴崔东祥,阳易消渴之证。古今医家虽多以上、中、下、三消分证,但其基本病机则一,不外阴虚燥热一标一本所发,病变尤以胃士肾水一脏一腑最为重要。“肾气通胃”,病此及彼病案举例:问某某,男,59岁,干部,1989年6月5日初诊。患糖成病近3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