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2.
痛证治验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有虚实之区别。因实而致疼的有: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因虚而致痛的。痛症的临床治疗,着重要知道疼痛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痛症病机的高度概括,在不通则痛的理论指导下,临床多以"通法"治疗痛症.然痛有虚实,治有补泻,因实致痛者固多,痛由虚致者亦不少;诸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均可导致气血不通,邪气留滞,经络失养而致痛.余遇此类痛症,多从治本入手,遵清代医家程钟龄"若届虚痛,应当  相似文献   

4.
因寒邪侵袭、阳气衰弱而致的腹部瘀痛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笔者受《素问·举痛论篇》“脉寒……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的  相似文献   

5.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缠绵难愈,常由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马宏博教授发现本病以湿热瘀阻证多见,认为该病证多为虚实夹杂,根本病机为瘀血阻滞,致病因素是湿邪,病位在少腹及冲任.马宏博教授根据"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的治病原则,灵活运用"清法"与"消法",自拟盆炎方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以清热...  相似文献   

6.
<正>疼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痛证的虚实两大病机。然而,历代医家对实痛的论述颇祥,而对因虚致痛及补法在痛证中的运用,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虚痛的发病机理和治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虚痛证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提高痛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宪煌 《光明中医》2000,15(6):21-22
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究其原委 ,不外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多为实痛新病 ;虚痛是气血津液失于濡养 ,阳失温煦而致 ,其治疗古代医家早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 ,用补益方法治虚痛已有不少论述 ,如大、小建中汤 ,理中丸治疗中虚之腹痛 ,猪肤汤治疗少阴病阴亏之咽痛 ,桂枝新加汤治疗大阳病汗后营气不足之身痛等。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 ,对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腹痛 ,头痛、身痛等义理明了。明·张介宾在《质疑录》中说“凡属诸痛之虚者 ,不可以不补也”。清·程钟龄曰 :“若属虚痛 ,必须补之”。清·…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一个症状,是多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和外在表现。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其中寒邪致痛,为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客于脏腑、关节、肌肉、经络筋等,则发生相应部位的疼痛。笔者运用...  相似文献   

9.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11.
宋景龄 《河南中医》2012,32(8):956-960
瘀病可因部位差别、量的多少、时间新久而产生诸如疼痛、肿、积聚、出血、发热、口渴、咳喘、心悸怔忡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瘀血致病具有阻滞气机、瘀阻心脉、影响新血形成、生风、生热等特点。单纯瘀血所致病证,治以活血化瘀即可;除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理变化,以及虚实夹杂,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则需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如活血养血、补气益气之品。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同时注重饮食调护的综合防治手段。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分析,病因上提出了"湿、热、寒、痰、瘀、虚"六端;病机上提出"湿邪郁聚为毒";病证上认为"虚少实多,正虚邪实";治疗上采用内外合治,总以渗、泄、疏、和为要。结果:治疗后有效率达98.75%,中药外敷疼痛的缓解和控制一般在1h左右。结论:认为活血通络之外敷药能有效缓解和控制疼痛;渗利泄浊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认为此法为降低血尿酸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咳嗽为呼吸系统的难治病,中医中药确有良好疗效。治疗咳嗽当注意几个要点:重视宣通肺气,外邪得以宣散,则咳嗽能平;治痰须分清寒热燥湿,因虚而生痰者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先;明辨邪正消长转化,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兼夹;病久酌配活血化瘀,气行血畅则疗效倍增;风邪所致的顽咳可用虫类祛风解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慢性滑膜炎1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慢性滑膜炎以肝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凝聚为标。治疗多从实证和虚中夹实两方面着手,治宜补肝益肾或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为原则,方用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治疗154例,痊愈66例,显效50例,好转24例,无效14例。  相似文献   

15.
探讨《金匮要略》中活血化瘀法论治特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的病名,开活血化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精髓之处在于其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贯彻了细审寒热,明辨虚实这一宗旨。在活血化瘀的总法则下又视其寒、热、虚、实,察其兼变证,把握病程长短,区别轻重缓急,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附子对虚寒证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使用中药复方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建立虚寒证大鼠模型,附子治疗后应用基因芯片检测大鼠肝脏基因表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虚寒治疗组与虚寒模型组比较有212条基因差异表达,主要涉及免疫应答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基因。结论:附子能够上调虚寒证大鼠的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基因,可能是经典热药附子温阳散寒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之间的关系,为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67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不同证型的冠脉狭窄范围及程度。结果:胸痹心痛的不同证型在冠脉狭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3个实证与3个虚证之间有显著差异。心血瘀阻证及痰浊壅塞证在重度狭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在病变范围上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P均<0.05)。结论:胸痹心痛中医证型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胸痹心痛实证较虚证重。痰浊壅塞证与心血瘀阻证无论在狭窄程度还是在病变分布上都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是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9.
李松  曹文斌  于航星  雷根平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102-1104
难治性体表痰核,好发于各年龄段,病程旷久,病情多发,易复难愈。在此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学以显著的疗效与极低的复发率,较西医学具有明显优势,故在临床上应用甚广。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雷根平主任指出本类疾病的病机主要有脾虚生痰湿、气虚致血瘀、阳虚而寒凝等,总属虚实夹杂,且虚实病机之间互相影响;同时提到了痰湿病机贯穿于整个病程,在治疗上采用化痰、活血、散结、温阳等治法,于临证时灵活处方,主张必要时须用重剂起沉疴,收效甚佳,列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琪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方法。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在脾、肾两脏,脾肾虚损贯穿疾病始终,也是湿浊产生的基础,瘀血为基本病理表现;病理变化呈现出虚实错杂、湿毒内蕴、血络瘀阻等特征。结论:国医大师张琪采用化浊泄热、活血解毒、健脾补肾、温阳泄浊等治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