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对低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随访诊断价值和应用可行性.方法 对12例随访中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平均年龄5.2岁,随访时间1.1~5.1 年)进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ECHO)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CT共观察到30个冠状动脉瘤,左、右冠状动脉各15个,肿瘤最宽径为20.6 mm,平均(7.5±3.8)mm;最长径为38.0 mm,平均(124±9.1)mm;10个小冠状动脉瘤,7个中等冠状动脉瘤,13个为巨大瘤;14个圆形,16个梭形.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7个,前降支近段9个,前降支中段4个,回旋支2个;右冠状动脉近段6个,右冠状动脉中.段9个,右冠状动脉远段4个;其中9个肿瘤累及2个节段,1个累及3个节段.发现6处狭窄,5个瘤壁钙化,3个合并血栓.8个较小或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ECHO未能发现.结论 64层MSCT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成为低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随访和诊断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2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典型川崎病患者15例,其中9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均未见异常,5例显示相同(2例左、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巨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CT示左、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多发瘤样扩张,B超未见明显异常。非典型川崎病患者5例,其中3例CT和B超冠状动脉检查均显示相同(2例冠状动脉瘤,1例双侧冠状动脉增粗迂曲),2例B超未见异常,CT示冠状动脉均有病变(1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61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按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分组,Ⅰ组30例,心率70次/min;Ⅱ组31例,心率≥70次/min。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40%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时相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 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相位重组,以10%为间隔,将横轴面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分析不同心率下最佳的相位重组窗.结果:重组相位的选择与心率的快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率小于70次/分,选用7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91.72%;心率大于70次/分时,选用4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89.66%.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相位重组,能够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心率快慢对于选择相位重组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的各种因素,提高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方法:255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13例检查失败,分析失败原因。结果:失败因素包括:心律不齐、心率过快6例,屏气不佳3例,没有把冠状动脉完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2例,其它原因2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主要因素有心律不齐、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等,合理控制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本院2006-10-2007-10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1000例影像资料,分析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000例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7831段,显示率为97.89%(7831/8000),冠状动脉总体可诊断率为88.04%(6895/7831);936个不可诊断的节段中,因心率快及其波动幅度大导致不可诊断占27.99%,因重度钙化导致不可诊断占22.97%,因重建时相选择不当导致不可诊断占19.98%,呼吸运动及扫描参数等占29.59%;严重钙化CTA诊断准确率为65%(78/120).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严重钙化、呼吸运动伪影及重建时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心病的共性及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49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15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评价493段冠状动脉血管,其中29段血管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结果不符;以CAG作为“金标准”,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5.4%、91.0%和95.7%。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对斑块性质做出评价,但对小血管狭窄的评估不及CAG。  相似文献   

9.
目的量化评估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不同重组时相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最佳重组时相与心率关系。资料与方法102例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1±9.7)岁,平均心率(66.4±11.5)次/min。心率<65次/min(n=43)为Ⅰ组,65~75次/min(n=34)为Ⅱ组,>75次/min(n=25)为Ⅲ组,每例患者的4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共分为12个节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5%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组冠状动脉图像,采用横断位、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结果Ⅰ组60%、65%和70%为最佳时相,Ⅱ组60%、65%时相为最佳时相,Ⅲ组右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35%、40%,左冠状动脉较优时相为60%、65%。结论心率和重组时相的选择是决定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75次/min,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期(60%、65%)最佳;>75次/min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进行重组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VCT,以心脏扫描模式对心脏动态体模进行扫描.心脏动态体模由3个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解剖结构模拟部分和控制部分.心脏动态体模的心率设置为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和115次/min,心律齐.以球管转速0.35 s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动态体模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进行单扇区和多扇区重建.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VR、MPR重组模式.分别对重建图像进行评分.结果:①心率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1);随着心率的增加,图像质量评分呈下降趋势;②在同一条件下多扇区重建算法较单扇区重建算法提高了图像质量评分.结论:采用心脏动态体模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对临床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球囊预扩张后行支架术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接受冠脉内直接支架术患者(直接支架组)和150例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患者(预扩张后支架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预扩张后支架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13.0%)高于直接支架组(8.9%,P〈0.01);直接支架术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为2.0%,预扩张后支架植入组发生率较高,为5.3%,P〈0.05)。结论冠脉内预扩张后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无复流现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直接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13.
An isolated single coronary artery can be associated with normal life expectancy; however, patients are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sudden death. A case is reported of a 54-year-old man with several months of chest pressure with activity. On exercise Sestamibi stress testing, the patient developed a hypotensive response with no symptoms and mini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Nuclear scanning demonstrated reversible septal and lateral perfusion defects consistent with severe ischemia. Coronary angiography revealed a single coronary artery with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arising from the left main. There were high-grade stenotic lesions in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nd circumflex arteries with only moderat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An aortogram showed 2–3+ aortic regurgitation, with an ejection fraction of 45% on ventriculography. The patient underwent four-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and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nd did well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6例同期住院行血液透析合并明确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18例维持药物治疗。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8例接受冠脉检查患者中,6例患者17支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34处。其中A型病变:0处;B型病变:1处;C型病变:13处。5例为3支血管多处病变,1例为2支血管多处病变。6例完成支架治疗,术后心绞痛明显缓解。其中1例仅行PTCA,术后8月原扩张血管再次狭窄,予支架治疗。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选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术前及术后行血液透析,有2例术后尿量减少,1例肾功能轻度恶化。随访4~48月,6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中2例出现临床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3月死于多脏器衰竭。未接受冠脉检查、治疗的18例中,17例存在临床心绞痛发作(95%);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死亡。结论终末期肾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范围广,长病变、钙化、多支多处病变发病率高。冠脉病变与肾功能恶化及透析时间不平行。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检查治疗疗效明确、安全可行,可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老年冠心病患者 5 2例 ,男性 3 8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为 68.1± 4.5岁 ( 65~ 81)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急性心肌梗死 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3例 ,稳定性心绞痛 17例。结果  5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 9例、双支病变 19例、三支病变 2 4例。 5 8支血管接受介入治疗 ,共置入支架 75枚。其中置入前降支 43枚 ,回旋支 11枚 ,右冠状动脉 2 1枚 ,手术成功率 95 .9%。A型病变成功率 10 0 %,B型病变成功率 10 0 %,C型病变成功率 92 .6%。 2例失败患者均为C型病变 ,导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处。对这些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其中 1例术后 1月猝死 ,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0例 47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 5 6只支架 ,其中置入前降支 2 9只 ,右冠状动脉 1 8只 ,左回旋支 9只。结果  40例全部置入成功 ,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 ,即刻效果良好 ,由术前狭窄 ( 88.9± 8.1 ) %减至术后残余狭窄 ( 5 .6± 5 .1 ) %,支架置入成功率 1 0 0 %。术后低血压反应 2例 ,血肿 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在冠状动脉心脏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45例全部置入成功,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冠状动脉心脏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magnetization-prepared, T2-weighted sequence (T2 Prep) is used to suppress muscle and venous structures. When combined with lipid suppression, this technique improves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T2 Prep was designed to be robust in the presence of flow as well as B0 and B1 inho-mogeneities and may be combined with virtually any imaging technique. Here, it is implemented with both a single-slice spiral acquisition and a multi-slice spiral method that acquires up to 15 slices in a single breath-holding interva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