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晴  陈利国 《中医杂志》2011,22(21):1876-1878
通过考查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关理论与《黄帝内经》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其"方效"之解,运用发生学方法和进化论的观点探寻"论错"之源。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对王清任"论"的不可同化性直接导致其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而他在遣方用药时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又使其活血化瘀方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清任辨气虚血瘀诸证的经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蔡铁如主题词王清任,中风(中医)/诊断,血瘀/诊断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是他对气血理论的发挥和对补气活血、活血化瘀方法的应用。他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  相似文献   

3.
论述王清任活血化瘀方剂的立法依据、组方规律、用药特点及常用的药物配伍,对继承和发扬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临床组方用药特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述王清任活血化瘀方剂的立法依据、组方规律、用药特点及常用的药物配伍,对继承和发扬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临床组方用药特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清任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哈尔滨市房地局医院梁忠斌(15001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刁斗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纠正了不少谬误,而且对“活血化瘀”一说有了新的见解,他认为“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因此创立了“益气消瘀”、“行气消瘀”、“治疗瘀血...  相似文献   

6.
年莉 《中医药学刊》2004,22(4):702-703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是目前公认的典型的活血化瘀方剂。王清任《医林改错》云:“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并详细开列出血府逐瘀汤所治的20种病症: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汗出(自汗、盗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灯笼病)、憋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病的核心治法之一,临证效果颇佳,但也需与益气、化痰、祛湿、解毒等治法相伍为用,方能不失偏颇。通过简述王清任活血化瘀法的学术思想,并基于王清任对积聚病的认识,总结其运用活血化瘀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探讨王清任活血化瘀法在肿瘤辨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丰富中医肿瘤病机学说,为肿瘤临证辨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清任活血化瘀方剂临床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氏善理气血,把活血化瘀方剂分为补气化瘀、逐瘀活血二大类;并据气为血帅,气能行血为理论根据,独创益气化瘀法,重用黄芪加化瘀之品,以翼气行则血行,代表方如补阳还五汤;关于逐瘀活血法,王清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行气活血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散寒逐瘀之少腹逐瘀汤;祛风除湿之身痛逐瘀汤;通络逐瘀之通窍活血汤等;临床中,灵活运用以上诸方治疗有瘀血见症的病症,往往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异中求同”话化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反效应说到活血化瘀,会使人想起王清任的成名作《医林改错》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空前进展。在该书"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十九种里,"胸不任物"与"胸任重物"两则,尤其令人注目,阅读一遍,即可终身不忘。前者于卧床休息时,必须袒露胸部,若盖一层薄布即不能入睡;后者则必须令人坐其胸上,否则彻夜无眠。症候如此截然相反,王清任却皆用血府逐瘀汤治愈,于是发出"设一齐问病源,何以答之"之问。意思是说,如果你不承认血瘀是上列不同症候共有的病源,那么,你就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当代中医几乎尽人皆知:血瘀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重要中间环节。血瘀所在的部位不同,则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清任论活血化瘀,深得其要,对后世颇多启迪,本从《医林改错》中的五逐瘀汤的用药配伍情况,初步探讨王氏的活血化瘀法,以期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王清任创立了独特的瘀血理论,立活血化瘀方达22首之多,然而对于汗证治疗却为何只言血府逐瘀汤?文章对其中缘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要武 《光明中医》2016,(10):1468-1469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王清任所创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等。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血府逐瘀汤,灵活加减,如呃逆、失眠、高血压等辨证属气滞血瘀,阻滞不通之证,皆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向阳红  侯聪 《光明中医》2016,(19):2869-2870
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探索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理,分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论述各型的临床表现,提出不同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结果肝阳头痛型因肝阳偏亢,生风化火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血虚头痛型因气血不足,不能上荣,脑窍失养导致,治宜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化裁;痰浊头痛型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等加减化裁;肾虚头痛型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所致,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瘀血头痛型因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化裁。结论中医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络病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汉代,鼎盛于清代。其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王清任为清代著名治瘀大家,其许多治瘀名方都受到当时盛行的络病学说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法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医林改错》是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记脏腑之书",记载了王清任对脏腑解剖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认识,并对自认为古代医书中存在的脏腑错误进行了改正,阐述了血瘀证形成的病理原因及治疗方法,阐明了其"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的学术观点。王清任在临床治疗中重视补气活血,把大剂量补气药和活血化瘀药配伍使用,既能提高活血化瘀的能力以祛邪,又能促使旧血排出、新血产生而扶正,继承并丰富了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其所创制的33首方剂,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确有佳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王琛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琛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病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建立病案数据库,利用该平台的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此研究纳入处方120首。分析结果显示,药物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24味,频率≥55次的高频药物组合有20组,置信度≥0. 98的药物组合有12组,衍化得到新方7首。结论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得出王琛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特点为:(1)脾肾同治,阴阳并调;(2)清热利湿,泄浊解毒;(3)养血活血,通络化瘀;(4)固涩塞流,慎用滋腻,可为中医肾病科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王清任所撰《医林改错》一书,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的名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组成。笔者运用该方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获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归纳了清代王清任的名方"补阳还五汤"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进展,以及临床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以丰富神经病变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5-518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少腹逐瘀汤全方及其中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组分为研究对象,考察少腹逐瘀汤组方配伍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活血作用。[方法]制备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少腹逐瘀汤全方组(全方组)、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组(活血组)、少腹逐瘀汤温经止痛组(温经组),连续给药7 d,检测各组大鼠子宫血流量、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水平,评价组方配伍的合理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活血组、温经组大鼠子宫血流量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降低,PT、TT、APTT均延长,FIB降低,TXA2降低,PGI2升高。[结论]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活血组分和温经组分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