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玲 《临床医学》2004,24(10):49-50
目的: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的病原学分析。方法;对三年来临床粪便培养标本分离的有氧条件致病菌共336株进行菌种分布的分析和对三种临床腹泻类型进行菌种分布的比较。结果:引致腹泻的条件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01%,肠杆菌科占56.83%,假单胞菌属占15.19%,孤菌科的气单胞菌属9.53%,真菌占5.65%。结论: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急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为主,迁延性和慢性以肠杆菌科为主。应严密监测实验室中无病原菌生长而条件致病菌优势生长的粪便培养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的病原学分析。方法对近三年来临床粪便培养标本分离的有氧条件致病菌共336株进行菌种分布的分析和对三种临床腹泻类型进行菌种分布的比较。结果引致腹泻的条件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01%,肠杆菌料占56.83%,假单胞菌属占15.19%,弧菌科的气单胞菌属占9.53%,耶尔森氏菌占1.76%,真菌占5.65%。结论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急性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为主,迁延性和慢性者以肠杆菌科为主。应严密监测实验室中无病原菌生长而条件致病菌优势生长的粪便培养情况,及时向临床报告。  相似文献   

3.
肾盂肾炎与膀胱炎、尿道炎、慢性菌尿等统称尿路感染。它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目前治疗尿路感染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对部分顽固性肾盂肾炎病人,治疗仍很困难,而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则有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及细菌的消除。一、泌尿系感染的病原体几乎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多数是会阴部和肠道内的常见细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约占60~80%,其次奇异变形杆菌和吲噪阳性变形杆菌约占10%,克雷伯杆菌约占  相似文献   

4.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监测肠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粪便标本培养出致病菌后,进一步鉴定种、群及血清型;对所鉴定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506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共检测出178株致病菌,总分离率为35.2%。其中弧菌属56株(31.5%),变形杆菌36株(20.2%);志贺菌23株(4.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弧菌属及变形杆菌对药物最敏感,而气单胞菌属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细菌对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以及亚胺培南等药物抗菌活性较强。结论:致病性弧菌在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检出率已超过志贺菌属,成为第1位病原菌,应根据肠道病菌菌型变迁的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灌肠插管技巧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肠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是麻醉、胃肠道手术及特殊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之一。灌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检查的顺利实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依据护理操作常规灌肠常导致肛管堵塞、插管导致患者不适,结肠性便秘患者,因肛管插入深度不够及粪便阻塞,致使灌入的液体很快排出,导致灌肠效果不佳,达不到软化粪便的目的,灌肠后患者仍感排便困难。鉴于以上弊端,笔者通过改进灌肠插管方法,使管道通畅率达到109%,患者极少出现不适,且灌肠效果极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护士戴口罩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临床护士戴口罩细菌污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护理部于2005年12月对我院48名临床护士使用中棉纱口罩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抽样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临床护士使用中口罩细菌污染率为70.8%,检测出有致病菌口罩20只占41.7%,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尚艳  何晓伟王宏 《护理研究》2007,21(4):1012-1012
灌肠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是麻醉、胃肠道手术及特殊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之一。灌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检查的顺利实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依据护理操作常规灌肠常导致肛管堵塞、插管导致病人不适,结肠性便秘病人,因肛管插入深度不够及粪便阻塞,致使灌入的液体很快排出,导致灌肠效果不佳,达不到软化粪便的目的,灌肠后病人仍感排便困难。鉴于以上弊端,笔者通过改进灌肠插管方法,使管道通畅率达到100%,病人极少出现不适,且灌肠效果极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中药大黄具有凉血解毒,通便泻热,活血化淤的作用。临床中重症胰腺炎、肠梗阻、结肠炎等疾病经常采用大黄灌肠治疗,以起到退热通便减轻腹胀,促进肠胃蠕动解除肠梗阻,促进肠腔内细菌及毒素排出体外的作用,并且效果明显。中药大黄研磨成粉直接灌肠的效果最为显著,但大黄粉浸泡以后会产生大量沉渣,普通一次性灌肠器容积较大管路较细较长,浑浊的大黄水不宜顺利通过管路及时有效的完成灌肠治疗,延长灌肠时间或者重复灌肠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疼痛,药物沉渣堵塞管路,即浪费药物又浪费容器增加治疗成本。如果滤除药物沉渣药效势必减弱。临床实践中发现,一次性甘油灌肠剂葫芦形容器容积大小适宜(约130 ml),且管腔较短较粗不易被沉渣堵塞,灌肠时可以采用挤压的方式有效灌肠,缩短灌肠时间又减少病人痛苦。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口服20%甘露醇注射液代替肥皂水灌肠的临床观察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宁810001)秦克娟用肥皂水灌肠是为妇科患者在手术前清除肠道粪便及积气的常用方法。但此法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一定负担,有时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或由于会阴Ⅲ°裂伤等原因而达不到术前灌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细菌鉴定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致病菌的价值。方法就诊的3330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常规细菌鉴定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观察肠道致病菌中沙门菌及志贺菌检测阳性率。结果 3330例粪便标本中,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沙门菌阳性率为3.90%(130/3330),志贺菌阳性率为1.65%(55/3330);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沙门菌阳性率为4.11%(55/3330),志贺菌阳性率为1.80%(60/3330),两种方法检测沙门菌及志贺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标本均经常规细菌鉴定确诊,阳性率为100%。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直接从粪便中提取DNA,检测肠道致病菌,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大大缩短了检出时间,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孙锐换 《全科护理》2010,8(5):428-428
清洁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解除便秘、清洁肠道等,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因老年人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力增强,外括约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肛管由肛门插入直肠时,肛管受粪便或灌肠液刺激后极易发生失控现象而出现灌肠液外流,导致灌肠被迫中断。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引起腹泻的致病菌已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分析近 2年从我院收治的 1 1 0 6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培养出的致病菌的细菌学特点 ,以及主要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 ,以加强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减少其发病率。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标本来自我院 1 997年 1 2月 1 999  相似文献   

13.
樊雪频  刘慧 《临床医学》2001,21(6):49-50
灌肠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传统的灌肠用具存有诸多不便,操作中不仅不便于观察流量、控制和调节流速,而且由于粪便中存有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卵,灌肠后如果用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目前,虽已有一次性灌肠器出现,但仍存在着不易加压、不能解决粪便堵塞肛管入口的问题,且灌肠筒多用软塑料代替,不易在袋内配制灌肠溶液,给操作带来不便。1995年5月我们开始研制一种一次性加压灌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小儿腹泻的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泻小儿粪便标本459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HRV),培养法分离病原菌。结果(1)2103例病原体阳性,阳性率为45.8%,其中 HRV 1778例,细菌264例,真菌42例,HRV合并细菌感染15例,寄生虫4例。(2)腹泻小儿 HRV总阳性率为39.0%,其中男性39.5%,女性38.3%,性别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HRV腹泻主要发生于10~12月,其阳性率高于52.0%,高发年龄为7~36个月。(3)沙门菌和志贺菌是细菌性腹泻中主要致病菌,检出164例,占58.8%(164/279),每年6~8月高发,多见于1~5岁的小儿;(4)条件致病菌性腹泻的病例每年常见,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结论小儿腹泻病原体繁多,HRV腹泻秋冬季最常见,细菌性腹泻夏季最常见。加强腹泻小儿粪便中病原体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G 菌)占42.2%,革兰阴性菌(G-菌)占34.3%,真菌占3.5%。58.8%致病菌分离自恶性血液病患者,27.5%来自不明原因的发热(FUO)患者。此外,在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减少时分离出的致病菌就占到51.0%。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而G 菌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最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imipenem)最敏感,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血液科病房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肿瘤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对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路感染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道、膀胱、输尿管、肾盂粘膜或肾间质的炎症。任何细菌入侵尿路均可导致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最为常见(80~90%),其次为副大肠杆菌等。约5~10%由革兰阳性细菌所致。尿路感染是泌尿内科最常见疾病。人群发病率为2%,其中老年及女性较多见。  相似文献   

17.
23S rRNA基因在临床常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临床常见致病菌23S 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建立可初步鉴别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分析常见细菌的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相应引物。采用多重PCR扩增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株23S rRNA基因,并根据电泳结果作出初步分类。结果 革兰阴性菌株均出现1条DNA电泳条带(约为350bp),而革兰阳性菌株则出现2条电泳条带(约为250和400bp)。60株临床分离菌经PCR扩增、电泳后,电泳分析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符合率达100%。结论 23S rRNA基因检测用于细菌初步分类鉴定,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为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5%鞣酸软膏预防新生儿臀红的临床观察53002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秋月尿布皮炎俗称臀红,是由于粪便中的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刺激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引起皮炎所致。与粪便的碱性(牛奶喂养者粪便常为碱性)或酸性(腹泻者粪便含较多的脂肪酸)或尿布留有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特点,探讨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2—10-2004—10月68例器官移植病人(其中肾移植43人,肝移植25人)细菌感染特点。结果68例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率为86%,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道、呼吸道以及手术切口处,主要菌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及非发酵的G^-细菌和少部分真菌。结论器官移植病人术后易感染条件致病菌,其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播散与临床预防措施及临床合理用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儿感染性腹泻1080例病原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侔构成,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108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WBC(0~+)者做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对WBC(++~++++)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815例患儿粪便进行RVAg检测,阳性292例,占35.8%。3岁以下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秋冬季节多发。265例患儿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大便培养阳性137例,其中36例(13.6%)分离出致病细菌,分离出优势生长的条件致病菌91例(34.3%),分离出真菌10例(3.8%)。主要致病菌包括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菌、弗劳地枸橼杆菌和克雷伯菌。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原类型复杂,多样。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除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病原学检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腹泻病原体,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