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艾灸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神经痛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艾灸"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大鼠(CCI)的神经痛行为的影响,从而探讨史灸对CCl的治疗作用与疗程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手术结扎部分坐骨神经干制成CCI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24只CCI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针刺、艾灸"环跳穴"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10次为1疗程,休息2 d,行下1疗程;并通过观察其一般神经痛行为及测定热刺激痛阈、电刺激痛阈的改变与疗程之间的关系、评价艾灸对CCI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结果:造模后大鼠出现明显神经痛反应,各痛敏值明显增高;经治疗,1疗程后艾灸组、针刺组大鼠热刺激痛敏值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相比,痛敏分数绝对值减小,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个疗程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艾灸"环跳穴"可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痛行为(症状、体征).2、艾灸"环跳穴"可减轻神经痛的发作,且疗效与疗程之间有一定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对躁狂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睡眠潜伏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躁狂模型。各组进行相应干预7 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并进行旷场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均显著降低,睡眠潜伏期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穴位组的水平活动得分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的睡眠潜伏期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间两两比较,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睡眠潜伏期均较针刺非穴组显著缩短(P<0.01或P<0.05),而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睡眠剥夺躁狂大鼠模型的睡眠潜伏期,其效果与丙戊酸钠相当,并能减轻部分行为抑制,其效果优于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间断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针灸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艾灸间断疗法,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2个疗程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腹泻、腹胀或便秘、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艾灸间断疗法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黄东挺  黄洪  阳初玉 《广西医学》2005,27(7):1030-1031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刺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综合疗法(针刺、艾灸、电针、面部按摩、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①两种方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5%。治愈率治疗组76.0%,对照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治愈病例所需时间针灸综合治疗组与单纯针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和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是否有改善的作用及神经再生抑制因子勿动蛋白(Nogo-A)、勿动蛋白受体(Ng R)、其受体复合体(LINGO-1)的调控作用。探讨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改善作用的疗效较单一疗法差异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同时反复夹闭、腹腔注射硝普钠注射液法复制大鼠模型,造模术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艾灸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组5组,各组分为脑缺血术后7、14、21 d 3个亚组。对每组进行学习、记忆功能评定,于术后3个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法、Western Blot检测技术,检测分析Nogo-A蛋白、Ng R及LINGO-1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针刺治疗组,艾灸治疗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均得到改善,海马区的Nogo-A、受体Ng R蛋白及其受体复合体(LINGO-1)的表达均降低;且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组学习、记忆改善较针刺治疗、艾灸治疗更加显著,Nogo-A、Ng R蛋白及LINGO-1蛋白表达也较针刺治疗、艾灸治疗组低。结论: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且针刺联合艾灸治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和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等穴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HSP60、Smac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足阳明经穴抗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性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艾灸穴位组,8只/组。大鼠艾灸预处理8 d,进行无水乙醇灌胃,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P60及Smac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Smac、HSP60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穴位组HSP60表达明显上调(P<0.01),而Smac表达明显被抑制(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穴位组Smac表达明显下降(P<0.01),HSP60表达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足阳明经穴预处理可以诱导保护性蛋白HSP60的过度表达,抑制促凋亡因子Smac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口腔溃疡针灸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可通过经络系统发挥调节脏腑阴阳、疏通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针灸治疗方法有点刺法、针刺法、艾灸法、针刺加艾灸法、针刺配合口服或雾化吸入中药治疗法、放血疗法(包括点刺溃疡面放血治疗、耳穴放血治疗、远处取穴治疗、承浆穴点刺放血治疗等)、火针疗法、耳针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敷贴法、穴位埋线法等,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对照组、局贴对照组、穴位贴敷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天只抓握固定刺激;针刺对照组针刺常规穴位;局贴对照组将膏药贴于施术体表处;穴位贴敷治疗组将膏药贴于肾俞、气海、带脉、阳陵泉、委中、昆仑。观测各组大鼠痛阈值、受压迫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神经递质5一羟色胺的含量。结果:穴位贴敷治疗组机械痛阈值与针刺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局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对受压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均有改善,尤其以穴位贴敷治疗组更显著。穴位贴敷治疗组5-HT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对照组及局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通过减轻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提高5-HT含量,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针灸足三里穴对化疗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保护作用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大鼠分为先针灸、后化疗;针灸、化疗同时进行;先化疗、后针灸等组,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T-AOC。结果 实验对照组大鼠A-TOC明显低于其它各组;先针灸、后化疗组大鼠A-TOC明显高于其它治疗组;针刺各组大鼠A-TOC虽高于艾灸各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药CTX确实能造成机体较严重的脂质过氧化损伤;针灸足三里穴能有效地拮抗CTX在这方面的毒副作用,而且治疗越早,损伤越小;针与灸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综述近五年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文献,指出针灸的治疗手段包括单纯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及相互结合使用的综合疗法,如针刺为主配合穴位贴敷、火罐疗法,火针配合闪罐、温针灸等,并从针灸各种疗法的治疗方式、机制、优点、缺点等不同方面阐述。认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辨证、取穴、疗效评定、实验设计合理性等方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参考文献28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文蛤膏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肺癌伴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以单纯针刺治疗、文蛤膏外敷治疗及针灸联合文蛤膏外敷治疗,比较治疗后各组的镇痛疗效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针刺加文蛤膏治疗组的镇痛效果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和文蛤膏外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和文蛤膏外敷组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文蛤膏外敷治疗癌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督脉背段第3~9胸椎棘突下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取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T9(筋缩),隔日治疗1次,1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2组在治疗前后填写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并在T3~T9棘突下进行压痛程度评价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 针刺组愈显率70%,对比西药组4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在T3~T9段的压痛程度缓解优于西药组(P<0.05);在T5~T7段的压痛阈值提高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 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并且针刺后的压痛阈值也比西药组显著升高,因此可以将督脉背段压痛作为评估针刺治疗GERD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To observ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in threshol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sciatica. Methods: 90 sciatica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at random into the following 3 groups: a warming acupuncture group treated with the needles wanned by burning moxa,a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dministered Nimesulide tablets and a point-injection group with Anisodamine injected. The pain threshold was tes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treatment courses. Results: The warming acupuncture therapy showed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 of pain threshol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P<0.01). Conclusion:Acupuncture can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sciatica with the increase of pain threshold.  相似文献   

14.
天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天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天灸,一般在夏季三伏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按照VAS疼痛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天灸组总有效率为90.0%,针灸组为83.33%,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天灸组明显优于针灸组治疗后的VAS及LK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天灸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0.01),2组在治疗后的LKSS评分上(P<0.05)。[结论]天灸疗法在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远期疗效理想,对早期患者可望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康复组、针灸组和针灸康复组。康复组给予基础的康复治疗,针灸组进行针灸治疗干预,针灸康复组联合运用中医针灸和康复疗法治疗,连续治疗1周,对3组患者治疗前期、治疗中期及治疗结束时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炎性因子含量及腰屈曲范围(range of lumbar flexion,LFR)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在JOA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炎性因子含量及LFR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针灸组优于康复组,且针灸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最好(P0.05)。结论:针灸康复联合疗法具有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针刺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耳白兔的镇痛时效及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耳白兔 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体针组(n=24)和颊针组(n=24),再将后两组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1, 2 h 4个亚组,每组各6只。白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体针组针刺双侧“膝眼”和“足三里” 1次,颊针组双侧颊针针刺“膝”1次,行针15 s,留针30 min。采用PL-200热刺痛仪检测痛阈,以兔出现缩耳挣扎动 作为疼痛反应指标,自照射开始至兔出现反应的潜伏期时间作为该兔的痛阈值;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兔脑脊液中β- 内啡肽(β-endorplhin,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8,CCK-8)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痛阈和 CCK-8含量显著降低(P<0.01),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体针组和颊针组的痛阈在0和1 h(P<0.05或 P<0.01)显著升高;体针组和颊针组兔脑脊液中CCK-8和β-EP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颊针组的即时 (0 h)CCK-8和β-EP含量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其他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 炎的疼痛,颊针疗法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体针治疗,且这种即时镇痛效应与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艾灸结合加味四物汤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两组均采用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针药组同时服用加味四物汤。观察两组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和子宫长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月经量减少,子宫长度和子宫体积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加味四物汤治疗子宫腺肌症能有效缓解痛经、月经量过多,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20例不同疾病(其中包括36例肩周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原穴直刺组、阿是穴直刺组和阿是穴区透刺组。采用弹簧测量法对压痛点痛阈进行针刺前后的即时观测。结果表明,以阿是穴区透刺组提高痛阈的作用最明显。作者认为,此法可考虑作为羊肠线埋植疗法合理选穴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附子饼灸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86例老年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隔附子饼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3个疗程后,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分别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量差值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对改善患者尿失禁量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隔附子饼灸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温针灸、单纯针刺和中频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温针灸组取内外膝眼、阳陵泉,单纯针刺组和中频组设为对照组,对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测定治疗前后关节滑液IL-1、MMP-3的含量,分析其变化. 结论 3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疼痛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3组患者关节滑液IL-1、MMP-3含量降低,组间比较,温针灸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和中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温针灸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和中频组,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