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告80例肺癌并肺外转移的介入性治疗。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并伴转移局灶部区域性动脉内药物灌注化疗214次,结果完全缓解(CR)21例(26.25%);部分缓解(PR)33例(41.25%);稳定(S)21例(26.25%);恶化(P)5例(6.25%)。总有效率CR PR S为93.75%。笔者认为,晚期肺癌的介入性治疗,应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时进行,二者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肝转移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22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ADM,MMC,CDDP,5-FU),并用ADM及碘化油乳化后检塞肝动脉。结果近期疗效以CT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总有效率为54%(66/122),平均生存期22.2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是98.3%、80.4%、40.9%、10.6%。结论经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是失去手术机会的肝转移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其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肺癌用介入治疗的不同方式对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66例中晚期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和栓塞治疗的5年随访情况。结果:266例介入治疗的近期有效率达100%,支气管动脉灌注加栓塞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灌注,中央型富血管性肺癌栓塞率高、安全且效果好,1、2—4、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18.05%、4.13%。结论: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当首选介入法,安全微创疗效高,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肿瘤肝转移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的效果。方法:43例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均于第三次治疗后2—4个月复查,观察瘤灶反应。结果:本组病例中完全缓解7.0%(3/43),部分缓解44.2%(19/43),无变化25.6%(11/43),进展23.3%(10/43),有效率51.2%(22/43)。6个月、12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92.6%、70.4%、14.8%。结论:动脉化疗栓塞法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有确切疗效,对于乏血供转移灶亦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本文对20例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插管化疗,对造影资料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重介入治疗完全缓解(CR)2例占10%,部分缓解(PR)16例占80%,缩小25%左右(NC)2例占1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各种组织细胞类型的晚期肺癌应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肺癌病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薄建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及走行;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和其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内持续灌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经肝动脉持续性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无外科手术指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均已作根除术,依据肝动脉内化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32例,采取经皮肝动脉内植入药盒,术后经药盒每个月连续5d持续灌注5-Fu/CF及地塞米松;B组30例,采取每个月1次肝动脉插管大剂量灌注5-Fu/CF。结果:A,B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50.0%和23.3%(P<0.05)。A组1年,2年生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肝,胆,胃十二指肠毒性均较B组低。结论:经药盒肝动脉持续性灌注5-Fu/CF并配合地塞米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80例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后得到随访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5,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5.8%,31.5%和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的预后因素是患者年龄、肿瘤占据率(与全肝比值)、病灶血供丰富与否和碘油沉积情况、原发病灶是否切除以及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多因素分析为病灶血供情况和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是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血供较丰富的转移性肿瘤和原发病灶切除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肝脏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多种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经一次或多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并视条件积极处理存在的原发,观察病例术后肿瘤缩小情况,统计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有效率为63.1%,半年、一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是72.3%、44.8%和10.2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肝转移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采用介篱化疗并栓塞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期。方法 治疗组38例采用介入法肝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全身静脉化。结果 介入栓经疗组CR+PR为84.2%,全身静脉化疗组CR+PR为37.5%,两组比较P〈0.01,介入栓塞化疗组38例中6、12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7%、64.5%、41.7%,而单纯静沦疗组24例中6、12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无法手术切除或切除不完全的CLM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先行TACE,1周后在CT引导下行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然后注入超液化碘油与丝裂霉素+阿霉素混合乳剂适量。对照组38例仅行TACE。结果:治疗组CR 4例(10.2%),PR 34例(87.2%),有效率(CR+PR)97.4%,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45.8%、31.3%。对照组CR 1例(2.6%),PR28例(73.7%),有效率(CR+PR)76.3%,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22.6%、9.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转移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13.
中晚期肺癌动脉聚乙烯醇栓塞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颗粒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选择性支气管或肋间动脉造影,造影确定有富肿瘤血供动脉后行灌注栓塞术,先行将5-FU、阿霉素(THP)、顺铂灌注再用PVA颗粒经导管栓塞患侧供血动脉。结果31例患者中供血动脉以支气管动脉为主者21例,以肋间动脉为主者10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100%,且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率为80.6%(25/31)。结论PVA颗粒选择性栓塞治疗中晚期支气管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肝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皮肝门脉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治疗少血性肝转移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8例不能手术的肝转移瘤患者和2例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动脉闭塞的患者,行经皮肝穿门脉,沿导丝送入留置管,导管留置于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内,药盒植入右上腹壁皮下。术后定期用5-氟尿嘧啶、阿霉素、卡铂经药盒导管系统内滴注或推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门脉PCS植入术均成功,未见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门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留置管移位脱入腹腔。术后定期行B超或CT复查,显示5例肝转移瘤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2例肿瘤增大,1例术后12个月死亡。结论:作者认为经皮肝穿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安全、操作技术简单,为少血性肝转移癌及原发型肝癌经门脉内的化疗灌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术前介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的患者进行术前肝脏及直肠局部介入化疗,其中6例对肝脏转移灶进行栓塞。术后3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局部化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手术安全进行,有5例进行了根治性治疗,切除直肠及肝脏转移灶,14例原发灶完整切除。手术中出血减少,肿瘤易于剥离。结论:术前进行介入治疗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扩散。在综合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静脉暂时闭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10例肝癌患者中运用肝静脉暂时闭塞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7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5例下降大于50%,2例转阴。4例肿瘤缩小>50%。2例合并肝动-静脉瘘者成功实行碘油栓塞,1例经治疗后肝动-静脉瘘消失。对肝功能的影响与普通介入治疗相同。消化道反应相对较轻。并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配合肝段动脉或靶血管的插管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脾动脉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中晚期肝癌病人在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观察病人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和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治疗后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肝功能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脾动脉栓塞应用于治疗肝癌可改善病人肝功能,控制脾功能亢进,促进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2例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运用了经胸廓内动脉插管DSA造影,对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病例进行了介入治疗,并进行了经验总结。结果: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12例,胸廓内动脉行程长、分支及供血器官较多,对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结论:胸廓内动脉在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老年中晚期肝癌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3 8例老年中晚期肝癌进行 81次化疗栓塞 ,总有效率 (CR +PR) 73 .7%。半年生存率为 76.3 %,1年生存率为 3 9.5 %,2年生存率为 7.8%。结论 老年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直肠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直肠癌患者(29例行手术切除)中,12例术前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灌注化疗并部分用明胶海绵栓塞,3~10d内行直肠癌手术,17例术后行灌注栓塞,3例已有肝转移者只行灌注栓塞。结果:灌注栓塞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前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0例行根治性切除(10/12),且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直肠癌的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减少术中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