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致不能平卧的危重病人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穿刺方法:体位选择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的外侧1.0~1.5cm,下方1.5-2.5cm;进针的方向为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大约10°~30°角,穿刺针与锁骨轴线呈约30°~60°角,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中1/3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4~17cm。结果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00%,一针穿刺成功率67.86%,再穿刺成功率28.57%,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率3.57%;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走向颈内静脉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导管感染1例;无血气胸、乳糜胸、导管堵塞、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为不能平卧的危重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给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提供应用资料 ,对 50具尸体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锁骨下静脉进针部位应于锁骨内中 1 /3交点处进针 ,深度以不超过 3cm为宜。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何玲 《江苏医药》1999,25(6):465-465
我们于1997年11月~1998年3月对3O例患者实施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对5例带管死亡病人行局部解剖。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现就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进行如下探讨。临床资料一、对象本组30例,男21,女9例;年龄26~87岁,均为晚期癌症及老年病人,其中5例死亡后局部解剖。30例穿刺均为右侧径路。二、方法穿刺使用美国制造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以锁骨下缘O.5~1.scm与锁骨中点内侧1~2cm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锁骨下缘向外夹角呈30o~60,与胞壁皮肤呈30~60角,沿锁骨与第一肋骨间隙进针,深度为3~5cm,见回血后置入导管深…  相似文献   

4.
王吴  黄迅 《江苏医药》2012,38(14):1675-167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ICU危重病人61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3种不同穿刺方法比较其成功率。方法对61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A组:锁骨中内1/3下2~3cm,朝胸骨上凹与甲状软骨的中点方向进针4~5cm处入血管186例;B组:锁骨中点下2~3cm,朝胸骨上凹方向进针4~5cm入血管202例;C组:锁骨中1/3下3cm,朝锁骨中点内侧方向进针4~5cm入血管228例。结果c组228例222例成功较A组186例161例成功及B组228例178例成功,并发症发生率:A组20例(10.8%),B组25例(11.9%),C组5例(2.5%),且并发症轻微。C组方法优于A、B两组(P<0.01)。结论C组方法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一针成功率高,定位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较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6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1560例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年患者,枕仰卧,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夹角的平分线上,距离夹角顶部约1.5cm,针头指向胸锁关节下缘,穿刺时穿刺针与水平面呈25°,刺入2.5~4cm即能进入锁骨下静脉,把导管导丝沿穿刺针插入中心静脉,插入时需无明显阻力。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结论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高频超声定位对于锁骨之下行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2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高频超声定位锁骨静脉穿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186例患者的静脉穿刺点选取于锁骨中点以内1~2cm处,41例患者选取于锁骨中点处。227例患者一次性进针成功率达100%。3例患者存在锁骨之下静脉解剖异常。结论:在高频超声定位之下行锁骨下静脉的穿刺,可以对局部的解剖结构以及相关形态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有着引导精确、图像较为清晰、对患者不存在放射性损害的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皮脉置管术是经皮肤将外套管针置入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并保留的特殊穿刺方法,它简便,安全、科学、实用,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1直接中心静脉置管 适用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全部肠道外营养,周围静脉空虚,硬化或反复穿刺不能再用;中心静脉压监测。1.1锁骨下静脉置管 首选右侧锁骨下静脉,因其管径粗,无瓣膜、其压力精确反应右心房压,穿破胸膜顶和胸导管的发生较左侧低。穿刺途径为锁骨上进计法及锁骨下进针法。1.2颈内静脉置管 成功率低,但并发症少于锁骨下静脉,易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因其管腔粗,远离胸膜顶…  相似文献   

10.
王建芬 《河北医药》2001,23(10):796-796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 ,我们对 34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均获成功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其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34例中 ,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 45~6 8岁。留管时间 15~ 6 5d ,均为病人出院或死亡 (癌症晚期病人 )后拔管。 34例中除 1例病人试穿时误入锁骨下动脉外 ,其它均无发生气胸、血胸、空气栓塞、感染、静脉血栓、淋巴管损伤等并发症。2 操作方法首先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项 ,以取得病人合作。患者采用去枕侧头平卧位或取头低肩高位 (肩下垫枕 ) ,必要时也可采取半卧位。用 1%龙胆紫…  相似文献   

11.
本组205例。男98例;女107例。年龄25~82岁。随机分为常规组108例,实验组97例。两组一般情况无差别。常规组:患者去枕平卧位,右肩下垫一小枕,头偏向对侧,取胸锁乳头肌内缘喉结水平扪及动脉搏动后向外侧约0.5cm为穿刺点(向内推开颈内动脉),穿刺针与皮肤呈45~60度,方向对准同侧乳头进针。实验组:患者去枕平卧位,右肩下垫一小枕,头向对侧,取胸锁乳头肌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下方1cm处为穿刺点(避开颈内动脉),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度,方向对准同侧乳头。两组均于局麻后边缓慢进针边抽回血,见暗红色回血时,停止进针,牢牢固定针头,置入导丝→退出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 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 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 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5年以来,曾对5例急性肾衰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进行血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18~65岁.紫癜性肾炎2例,药物导致急性肾衰2例,鱼胆中毒1例.均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双腔留置管,长19.5cm,直径10FV.1.2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由于右侧静脉比较直,右侧胸膜位置低于左侧,误伤的机会比较小,故选择在石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个卧,头转向左侧稍后仰,取锁骨下线中点稍向内卜Zcm处套管针缓慢进外,与胸骨纵轴成45",与胸劈成15"角,有…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59-160
目的:探讨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误入颈内静脉方法。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2016年6月5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取右侧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同侧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穿刺针,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4 cm时,退出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穿刺置管成功后X线拍片证实,无一例误入颈内静脉。结论:选取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为4 cm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刘丽梅  白玲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2):922-922
以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主要途径是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为增加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手段 ,我们对经颈外静脉置管进行了实践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3 5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2岁~ 78岁。心脏手术 10例 ,其中 ,先天性心脏病 6例 ,风湿性心脏病 4例 ;肺心病和消化道肿瘤患者行高营养 8例 ;病窦综合征置永久起搏器 3例 ;骶骨、锥体肿瘤、肝叶切除 14例。右侧进路 2 5例 ,左侧进路 10例。同期随机选择心脏手术、胰十二指肠及出血量大的手术各 10例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6.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9年 5月以来 ,对昏迷、昏迷伴肢体偏瘫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人 10 5例 ,采取了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10 5例病例中 ,男 6 5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大 6 8岁 ,最小 2 0岁。昏迷伴气管切开 4 0例 ,躁动不安伴精神症状 30例 ,昏迷伴肢体偏瘫 2 4例 ,四肢静脉条件差伴末梢循环不良 10例 ,DIC 1例。置管时间最长 5 7d ,最短 1d。1 2 方法1 2 1 穿刺点定位 病人仰卧位 ,穿刺侧下肢伸直外展外旋 ,于腹股沟韧带与股静脉交汇点下 1cm ,股动脉内侧缘0 5cm处为皮肤进针点。1 2 2 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右锁骨下凸为骨性标志,其下方2.0 cm为穿刺点,指向距胸锁关节1.0cm的锁骨上缘.结果 共应用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5例,一次置管成功为110例,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为12例,3例改用其他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 应用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临床工作中常因水肿、休克、血管硬化等因素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建立血管通路 ,确保能及时准确的给药 ,我们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还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临床工作中对 8例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采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5 6~ 80岁 ,平均年龄 65岁 ,昏迷病人 6例 ,置管时间最长 60 d,最短时间 2 3d,平均置管时间 43 d。2 穿刺方法和护理2 .1 穿刺前准备2 .1.1 病人准备 :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穿刺的目的与方法 ,以取得病人…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2005年以来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108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科住院患者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8~76(平均46.7)岁。烧伤面积35%~85%,平均约45%,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0.
陈慧  张益  巩亮 《贵州医药》2007,31(6):539-540
中心静脉置管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10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为临床抢救重危患者、术中中心静脉压监测、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各种介入治疗以及中、晚期肿瘤患者长期输液建立了简便、安全、快速的途径。我们于2004~2006年对手术病人采取不同穿刺点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过适当术前准备的非急诊住院外科手术病人,年龄23~65岁,性别不限,ASA I~Ⅱ级。1.2试验分组240例病人按照穿刺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A组:经中路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组;B组:经后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组;C组:经锁骨中内1/3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D组:经锁骨中外1/3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1.3穿刺方法深静脉穿刺包选用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穿刺包,型号均为16G。所有病人的穿刺操作在全麻插管后进行。全部病人选择右侧进路。选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对侧,调整手术床使病人呈头高脚低位,有利于静脉充盈。A组病人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交汇点即颈动脉三角顶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同侧乳头[1]。B组病人以胸锁乳突肌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