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斌 《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探索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法新体系。方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进行提取。结果: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结论: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的提取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结合对古代中风病的认识和现代对中风病证候分型的研究,发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缺血中风辨证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亟待制定新的缺血中风诊断标准,以满足中风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颖  马斌  刘强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11,52(24):2097-2101
目的 研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探讨其研制的方法学. 方法 在对证候诊断和证候评价进行界定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和14880例次临床信息采集数据,提取内风、内火、痰湿、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要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各证候要素相关条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四诊信息条目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重要性,采用Logistic判别法构造量表诊断模型并为量表条目赋权.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适合于对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的证候诊断,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临床可操作性强,其研制方法可为病证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17-1319
探讨证候与疾病的相关性涉及到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不同临床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揭示中医辨证体系与疾病评价体系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众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中风病自《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出台以来,许多学者以此为标准开展了中风病证候学的多方面研究,如统计证候的出现概率和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颖  马斌  刘强  钟海珍  黄粤 《中医杂志》2012,53(1):23-25
目的 验证《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4+1的临床验证新模式,进行了两轮多中心临床验证,共有21个省市的23家脑病专科协作组单位参加,共验证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时点的中风患者1 053例.结果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上明显优于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对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证候的诊断,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学庆  李建生  庆慧 《新中医》2003,35(11):20-22
目的:探讨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40例中风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中风类型是影响风证发生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火热证的主要因素有中风类型、离退休、病期、生活方式、甘油三酯;吸烟、体重指数、病程是影响痰湿证的主要因素;工人(职业)、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空腹血糖、病期、高血脂病等因素是影响血瘀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影响气虚证的主要因素有肥胖、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工人、性剐、伴发心血管病、病期等;食盐多、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是影响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因素。结论:中风病证候变化多端,对中风病的辨证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证候的适用性。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每一入选病例根据脑病证候诊断标准和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双重证候判别,并作配对分证,将配对分证结果列成双向无序R×C表,应用拟合优度疋。统计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应用KAPPA检验检验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并计算证候符合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符合率、正确诊断指数。结果两种辨证方法在证候分布方面互相独立,脑病证候与病情缓急、发病诱因、不良生活习惯、情志刺激、西医诊断病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正确诊断指数为0.3731。Kappa值为0.3960。结论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脑病证候的分类建立于新病因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头风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头风病的辨证治疗。并且,脑血辨证规范化强,辨证思路清晰,易于掌握,错诊率低。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证候分布及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中风病发病后第3~5日、14~16日、45~50日分别为第1、2、3观察点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第1观察点风证(55.56%)、痰证(54.63%)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火热证(48.15%)、血瘀证(47.22%);第2观察点痰证居首(61.11%),其次为血瘀证(46.30%)、火热证(41.67%);第3观察点气虚证(63.89%)、痰证(62.04%)、血瘀证(58.33%)所占比例较大;3个观察点中气虚证构成比明显逐渐增加,火热证、风证构成比逐渐下降,痰证、血瘀证构成比一直较高并略有增加。证候组合第1、2观察点最多的是三证组合,两证次之,第3观察点与之相反。证候组合中第1、2观察点以痰瘀(27.78%、32.41%)最多,第3观察点以虚痰(30.56%)最多。第1、2观察点分别有腑实证75%、69.44%,第3观察点有阳虚证9.26%。结论中风病证候分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气虚血瘀痰阻可能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建议不断完善中风病证候辨证量化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风病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中风病的证候繁杂多变。在中风病整个疾病进程中,从急性期到后遗症期,随着病机的变化,中风病的证候随之发生动态变化。把握中风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于临床采取果断准确的处方用药具有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有冠心病证候诊断标准存在缺乏专家意见的系统分析、缺少临床验证过程等不足,提出实现冠心病辨证规范化应以病证结合、以病统证为基础,在冠心病辨证要素规范化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广泛的临床调查,获得冠心病整体证候特点的全面认识,最后基于多维数据分析形成适应临床需要的冠心病证候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庆慧  李建生 《中医研究》2003,16(1):52-54
中风病 ,又称“卒中”。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中风病的证候的研究 ,长期以来倍受重视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风病证候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将近 10多年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1 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研究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中风病由于证候表现较为复杂 ,所以 ,医家十分重视对中风病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在中风病的证候分型方面研究 ,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王顺道[1] 等的研究发现中风始发时 ,风证占重要地位 ,出现概率为 86 .16 %。其后依次是火热证、痰湿…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模式下建立科学的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是实现中医诊治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环节.针对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建立研究过程中关键技术环节,即证候分类、常见证候及变证的确定、证候的主症和次症的划分、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依据和形式、证候诊断标准的考核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临床特点在研究中备受重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临床上的应用为中西医学找到了共同的语言,成为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新热点与突破点,而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证候的研究。就近5年病机证素与代谢组学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病证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点与脑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首次中风病人,将CT检查结果与中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分、频率、年龄等进行分析。其结果提示,中风病病人,痰症和瘀证是中风病人整个病程的主要病理改变。火证、瘀证和痰证是中风急性期主要改变,而出血性与缺血性之间的中医证型又不尽相同。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则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改变。但中风病证候的改变与年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决定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本文综合了近十几年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文献,从证候的概念及内涵规范化、证候的命名及分类规范化、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证候要素的提出和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问题和难点,并对今后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