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VIPo-ma,并检索总结近30年国内报道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无胃酸或低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样泻缓解或消失。对于肝转移者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方法治疗均有效果。结论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生长抑素能够缓解症状,发生肝转移者也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实验窜和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办法和治疗手段方法报道1例胰腺VIPoma,同时检索国内文献得到49例胰腺VIPoma患者临床资料,许对此50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分泌性腹泻、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是胰腺VIPoma的主要临床表现,InL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手术治疗,腹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对于远处转移患者,生长抑素、化疗、干扰素等治疗均有效。结论VIPoma早期诊断闲难,确诊依赖下典捌临床症状、血浆VIP水平、影像学检仓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可改善颅后,生长抑素等治疗可缓解症状,发生转移者也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胰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JT  Peng SY  Liu YB  Fang HQ  Wu YL  Wang XB  Tang Z  Qian HR  Ji C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24-527
目的 总结国内报道的15例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资料,探讨VIPom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本院2002年收治的1例VIPoma,并检索1987年1月-2002年12月国内文献,取其中资料较完整的14例VIPoma,包括本院1例共15例VIPoma,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无胃酸或低胃酸分泌是VIPoma主要临床表现,本院诊治的1例还表现为周期性腰背部疼痛、皮疹和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免疫组化染色包括胰腺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内的多种消化道激素表达呈阳性;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水样泻消失(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除外),血浆VIP明显下降。本院1例合并切除VIPoma侵犯的肠系膜上静脉。结论 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肝转移者可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VIP瘤发病罕见,临床表现特征为周期性水样腹泻、低血钾、低胃酸。定性诊断依赖于血浆VIP浓度的检测和病理学检查;定位诊断主要依赖于CT和超声检查。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肝转移者可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方法。笔者拟对VIP瘤的上述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2月收治1例VIPoma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文献报道的24例。对2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记载的24例中22例有周期性发作的水样泻;22例检测血清钾,21例有低钾血症。13例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测定均高于正常。行B超检查15例中13例发现病变,10例病变于胰腺内。行CT检查22例中18例胰腺内发现病变,其中7例发现肝脏转移性病灶。25例中24例行手术治疗,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中11例术前有水样泻,术后7例水样泻消失,1例好转,另3例无记载。行肿瘤摘除术3例中1例术后水样泻消失,1例明显好转。1例胰头部VIPoma并发肝转移,行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水样泻消失。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获得远期随访8例,随访3个月至3.5年,1例术后3个月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3.5年复发、肝转移,另6例无复发。结论 VIPoma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超及CT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Ѫ�ܻ��Գ���������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术前、术后病人血VIP浓度及其它消化道激素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染色了解肿瘤组织中VIP的表达;肿瘤细胞原代培养,了解培养液中VIP的浓度;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肿瘤切除后,水泻、低血钾和胃酸缺乏三联征(WDHA)消失;(2)术后血VIP浓度呈动态下降;(3)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液VIP浓度明显增高;(4)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VIP有较强表达;(5)生长抑素对改善WDHA症状有显著作用。结论 典型的临床症状及血浆VIP测定是VIPoma诊断的关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长抑素对控制症状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例VIP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有周期性发作水样泻、低钾血症和低或无胃酸。有2例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值显著升高。B超及CT发现3例肿瘤均位于胰腺内,其中1例肝转移,1例怀疑肝转移。3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肿瘤位于胰头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随访3年无肿瘤复发;1例肿瘤位于胰头颈部及肝脏多发转移灶,行胰腺头颈部切除及肝脏转移结节摘除术,术后4个月腹泻症状复发,证实肝脏多发转移灶,又先后3次手术,于第1次手术后3.5年死于电解质紊乱;另1例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胰头部无法切除,肝脏多发转移灶,摘除1枚肝脏结节病理确认为转移癌,术后间断应用奥曲肽,术后2.5年仍在随访中。结论VIPoma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即使无法根治手术,也应该姑息性切除和间断应用奥曲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ecrating tumors,VIPom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例胰VIP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顽固性腹泻和低钾血症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例病变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胰体部和胰尾部占位病变,2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及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后2次行肝脏转移病灶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因向肠系膜上静脉和十二指肠浸润生长,肝多发转移结节,未行肿瘤切除。结论 胰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合并肝脏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Deptide-secrating tumors,VIPom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例胰VIP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顽固性腹泻和低钾血症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例病变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胰体部和胰尾部占位病变,2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及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后2次行肝脏转移病灶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因向肠系膜上静脉和十二指肠浸润生长,肝多发转移结节,未行肿瘤切除.结论 胰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合并肝脏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s,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等表现.我院于2010和2011年收治2例该病患者,症状均典型,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均消失,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手术的22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胰岛素瘤21例(95.5%),恶性1例(4.5%);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4例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检测空腹血胰岛素15例,胰岛素释放指数均>0.3;术前B超,CT,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的肿瘤检出情况分别为22.7%(5/22),54.5%(12/22),53.8%(7/13),100%(1/1),术中B超检出率为100%(10/10)。行肿瘤摘除术18例,胰体尾切除2例,胰体尾+脾切除2例。术后21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1例术后仍有持续的低血糖症状,3个月后行二次手术探查发现位于胰腺钩突一肿瘤,切除后血糖恢复正常;l例术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发生胰瘘1例,经充分引流和抑制胰腺分泌治疗于3周后痊愈。结论:Whipple三联征和胰岛素释放指数>0.3是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术前CT和MRI等检查定位+手术探查、术中B超定位是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本院收治的4例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资料,探讨VIP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1年1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例VIP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学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顽固性腹泻和低钾血症是VIP瘤主要的临床表现,1例病变位于胰头部,其余3例均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胰体部和胰尾部2处占位病变.2例合并肝脏转移.4例均经病理诊断为胰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及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后2次行肝脏转移病灶切除.1例因与肠系膜上静脉和十二指肠浸润生长,肝多发转移结节,未行肿瘤切除.3例症状得到治愈或缓解.结论 VIP瘤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合并肝脏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细针穿刺诊断或术中快速诊断困难度大,手术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与影像学典型的病例要考虑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存在的可能,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以外科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标准;瘤体巨大(最大直径>20 cm)并与周围器官紧密粘连时,要注意该肿瘤存在恶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并肝转移的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1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2次入院临床资料,结合患者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后病史,分析该病治疗的方式选择和预后。结果:该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明确诊断后,行超声刀肝右后叶切除+肝左叶肿瘤局部切除+胆囊切除术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结论:胰高血糖素瘤术后可并发肝转移,手术治疗为有效手段,预后较好,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1例病灶位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
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12例国内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12例国内资料分析北京丰台铁路中心医院外科(100071)何永清,张立忠1992年本院收治1例65岁女性以顽固性周期发作性腹泻伴低血钾、低胃酸和多次全身软瘫为主要症状。经血VIP测定为895pg/ml,CT、ERCP、SAG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2例胰血管活性肠肽瘤,均具有典型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综合征且合并远处转移。2例均行手术及术后化疗,其中1例术前用生长抑素控制症状,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改善明显。观察表明生长抑素对控制症状有明显效果,而早期诊断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作者结合文献对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的一般临床特点和诊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被覆的肿瘤血管样腔隙构成,特征为形成相吻合的血管通路;免疫组化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诊断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术后化疗3次,随访7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结论: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典型CT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手术联合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结果: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
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相似文献   

20.
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玉沛  吴斌 《普外临床》1997,12(1):15-19
作者报告了2例胰血管性肠肽瘤,均具有典型胰管管活性肠肽瘤综合征具合并远处转移。2例均行手术及术后化疗,其中1例术前用生长抑素控制症状,手术切除肿瘤后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