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金丽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1017-1018
目的:探讨复视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复视患者45例进行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进行血液生化和影像学检查,分析复视的发病原因。结果:复视患者45例中单眼复视3例(7%),双眼复视42例(93%)。其中伴眼肌运动障碍的双眼复视40例,病因包括:神经源性29例(64%)(其中脑血栓12例,脑出血7例,颅内肿瘤4例,流感3例,颅内血管瘤1例,颅脑外伤1例,鼻咽癌1例),肌源性3例(7%),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1例(2%),机械性5例(11%),原因不明2例(4%)。结论:本组患者复视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病,脑肿瘤和眶壁骨折。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复视3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麻痹性斜视导致复视的发病原因。方法:中老年双眼复视患者38例年龄45~76岁进行常规眼科专科检查、复视像分析及血压、血生化、CT、MRI检查,明确引起眼外肌麻痹的病因。结果:在38例中腔隙性脑梗塞18例(47.4%),脑出血2例(5.3%),颅内肿瘤1例(2.6%),脑外伤1例(2.6%),病毒感染3例(7.9%),糖尿病5例(13.2%),高血压1例(2.6%),Graves病2例(5.3%),眼眶骨折1例(2.6%),鼻咽部肿瘤2例(5.3%),副鼻窦肿瘤1例(2.6%),纵膈肿瘤1例(2.6%)。结论: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所致复视多能查出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50只眼)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红玻片复视像检查、眼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分析发病原因,并对其进行相关治疗。结果 50例中神经血管源性眼肌麻痹42例(84%),肌源性麻痹3例(6%),全身免疫性麻痹3例(6%),机械性麻痹2例(4%)。结论眼肌麻痹病因复杂,仔细分析临床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非斜视性复视的病因分布情况。方法: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非斜视性复视患者69例,常规检查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底情况,检查患者单眼和双眼的运动情况,检查双眼视功能、同视机检查融合功能、马氏杆检查。根据病史,眼科专科检查,全身相关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分析病因分布情况。结果:集合不足是最多见的原因,集合不足32例,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8例,早期白内障8例,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半脱位4例,后发性白内障3例,青光眼术后(虹膜根部离断)2例,黄斑前膜2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例,玻璃体液化1例,玻璃体后脱离1例,外伤致双瞳1例,病理性高度近视术后1例,原因不明4例。结论: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非斜视性复视中,集合不足是最多见的原因。单眼复视和双眼复视比例相当,中青年和老年复视发病比例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OMG)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40例成人OMG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病程、性别比例、眼部表现、复视特征、眼外肌麻痹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40例成人OMG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病程中位数6个月(范围:1个月~10年)。27例表现为单纯复视(68%),9例表现为单纯上睑下垂(22%),4例表现为复视合并上睑下垂(10%)。31例复视患者中,水平复视20例(64%),垂直复视11例(35%),所有复视患者均表现为双眼多条眼外肌呈不同程度麻痹。31例复视患者中主要受累眼外肌分布:外直肌16例(52%),上直肌6例(19%),内直肌4例(13%),下直肌3例(10%),上斜肌1例(3%),下斜肌1例(3%)。辅助检查显示新斯的明试验阳性32例(80%),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4例(10%),合并胸腺异常5例(13%),肌电图异常2例(5%),合并甲状腺异常19例(48%)。结论:成人OMG临床表现多以水平复视为首发症状,其中外直肌受累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双眼复视为主要症状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眼科的双眼复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共29例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17岁~81岁,平均(59±14)岁;其中血管性因素8例,包括脑血管病5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核间性眼肌麻痹1例;炎症、免疫性因素8例,包括重症肌无力4例,Tolosa-Hunt综合征2例,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炎性假瘤1例;内分泌因素9例,包括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5例,甲状腺相关眼病4例;肿瘤2例,包括动眼神经鞘瘤1例,眼眶MALT淋巴瘤1例,外伤2例。结论:双眼复视的病因复杂,临床医生应重视筛查全身疾病,参照先定位,后定性原则,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131例老年人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夏群  关航 《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212-2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复视的病因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的诊治效果。方法采用三棱镜、同视机、Hes屏及红玻片等方法对131例≥60岁复视的老年人进行眼位、眼肌运动和复视像检查,辅以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诊断。结果131例中,双眼复视120例(91.6%),单眼复视11例(8.4%),双眼复视中绝大多数是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主要原因是颅内血管性疾病,单眼复视中大部分是由于内眼手术并发症所致。结论老年人复视以双眼复视多见,其主要病因是血管性疾病所致眼肌运动障碍,单眼复视多为内眼手术并发症,提示对老年人复视要做全面细致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及神经源性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视 ,指双眼复视 ,在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 ,但也有时以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为主诉就诊于他科者。作者将近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的外伤性及神经源性等类双眼复视 5 8例 ,分析于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 1995年 10月~ 1999年 3月作者在门诊、病房或其他科会诊中发现的患者。男 3 2例 ,女 2 6例 ,共 5 8例。年龄 9~ 66岁 ,平均 49岁。2 检查方法 :除常规眼部检查外 ,重点检查单、双眼球运动 ,复像用红镜片法及Hess屏检查 ,再根据不同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 ,B超、X线、CT、磁共振、脑电图、脑血流图及视野等检查。必要时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8至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以复视症状为主症的眼肌麻痹患者80例,根据病史、详细的查体和眼部检查,分析其发病原因。结果80例病例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4例(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6例,合并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2例),脑血管病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18例,颅内动脉瘤者10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2例,躯体形式障碍1例,颅内肿瘤2例,多发性硬化1例,神经梅毒1例,脑干脑炎1例。结论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复视的神经眼科体征,其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为最主要病因,脑血管病、动脉瘤眼肌麻痹、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原因,其他还有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躯体形式障碍、颅内占位等。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明确诊断,以达到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双眼复视的病因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的诊治效果。方法采用三棱镜、同视机、Hess屏及红玻片等方法对128例患者进行眼位、眼球运动和复视像检查,辅以血生化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青少年复视51例,其中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30例,非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21例。中老年复视77例,其中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71例,非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6例。结论青少年复视与中老年复视主要病因不同,青少年复视的主要病因为炎症、急性共同性斜视、外伤、肿瘤及重症肌无力等;中老年复视的主要病因是血管性疾病、外伤、脑肿瘤、炎症及全身病等,主要为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Graves病患者出现眼球突出、眼睑退缩、眼睑闭合不全、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及水肿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体征的分布状况 探讨FT3,FT4,TSH,TPOAb 在Graves 病(GD)伴眼球突出患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分析207例预行放射性碘治疗的GD患者眼部体征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25例GD 伴眼球突出患者,82 例GD 患者血清FT3,FT4,TSH,TPOAb值,并对两组各指标的检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207例发生眼球突出125例(60.4%),眼睑退缩169例(81.6%),眼睑迟落152例(73.4%),眼睑闭合不全176例(85.0%),眼睑肿胀88例(42.5%),球结膜充血及水肿92例(44.4%) 眼球运动障碍者16例(7.7%),角膜水肿或溃疡3例(1.4%) 两组患者间血清FT3,FT4,TSH,TPOAb 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两组患者甲状腺均呈高分泌状态 85%以上的G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部表现,对于适合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GD患者,眼病的诊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胸腺素β4(Thymosin β4, Tβ4)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表达的影响和促进角膜愈合的观察。 方法:用1mol/L NaOH浸透的6mm直径圆滤纸片贴于兔角膜中央30s,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低中高剂量(0.1,1,10μg/50μL)Tβ4,对照组给予PBS(阴性对照组)和rh-EGF(阳性对照组)皆2次/d滴眼。烧伤后1, 3, 7, 14d肉眼观察角膜烧伤面积的变化,照相、统计愈合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和IL-1β表达;取烧伤区角膜组织匀浆液提取细胞核蛋白,用ELISA检测NF-κB的p65亚基表达水平。 结果:角膜碱烧伤后Tβ4用药组角膜愈合率最高达到338%,相应阴性对照组为22.8%,Tβ4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中剂量Tβ4组愈合率高于其他剂量组;Tβ4用药组NF-κB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吸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NF-κB的p65亚基,在Tβ4用药组中表达最少(P〈0.01),IL-1β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但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组Tβ4促进角膜碱烧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在细胞核内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并比较一切口和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和耐受性。 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方法全面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比较一切口和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将其进行荟萃分析。临床疗效的评估包括:眼压下降百分比采用标准化均差(SM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患者百分比采用比值比(OR),手术成功率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临床耐受性的评估采用RR。所有结果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0.1。 结果:降低眼压的临床疗效二切口术式明显优于一切口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19 95% CI,-0.33到 -0.04 P=0.01)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5的患者百分比二切口术式大于一切口术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5 95% CI,0.30到1.39 P=0.26) 术后不加用抗青光眼药物达到靶眼压的患者百分比二切口术式大于一切口术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R, 0.94; 95% CI, 0.84到1.04; P=0.22) 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优于一切口术式。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A-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LASIK)及标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LASIK)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A-LASIK、W-LASIK和S-LASIK在低、中、高度屈光范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对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选择个体化的、合适的手术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拟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近视眼患者136例268眼,按屈光度分为低度(〈-3.00D),中度(-3.00~-6.00D) 和高度(-6.00〉~〈-9.00D) 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2.00D,各组再随机分成3组,一组行A-LASIK,一组行W-LASIK,另外一组行S-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检测指标包括术后视觉满意度调查、裸眼视力、Orbscan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及波前像差(6mm瞳孔直径)分析;随访时段为术前、术后1mo、术后3mo及术后6mo;观察分析各组手术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 结果:术后6mo时,术后视觉满意度调查,A-LASIK组和W-LASIK组优于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W-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A-LASIK组和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ASIK组角膜非球面形态保持更好Q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W-LASIK组角膜彗差和RMS值较A-LASIK组和S-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LASIK组角膜球差较W-LASIK组和S-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ASIK、W-LASIK和S-LASIK均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手术效果安全、稳定。A-LASIK和W-LASIK术后的夜间视觉质量更好。A-LASIK适合于低、中、高度近视患者,尤其能有效维持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非球面性,减少中、高度,尤其是中度近视患者近视患者术后球差的增加。W-LASIK能显著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术后视力,减少中、高度近视患者,尤其是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彗差和总高阶像差RMS值的增加。屈光不正患者选择A-LASIK或W-LASIK有助于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引起双眼复视的斜视的类型以及病因学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117例双眼复视患者,年龄20~82岁,年龄中位数为47岁.采用三棱镜、红球片、Hess屏及同视机等方法分析复像;辅以血液生化检查、新斯的明试验和头颅影像学)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胸腺MRI检查来辅助诊断.结果 117例复视中非共同性斜视包括麻痹性斜视、限制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包括展神经麻痹(35例,29.9%)、单纯动眼神经麻痹(28例,23.9%)、滑车神经麻痹(19例,16.2%)、多颅神经麻痹共存(8例,6.8%);限制性斜视包括限制性下斜视(18例,15.4%)和限制性外斜视(2例,1.7%).共同性斜视主要是间歇性外斜视早期(4例,3.4%)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3例,2.6%).主要的病因依次为糖尿病(32例,27.4%)、脑血管疾病(20例,17.1%)、脑以及眼眶骨折(15例,12.8%)、颅脑肿瘤(11例,9.4%)、病毒感染(10例,8.6%)、眼眶肿瘤(9例,7.7%)、甲状腺相关眼病(TAO)(9例,7.7%)、重症肌无力(5例,4.3%)、白血病化疗期间(2例,1.7%)和不明原因(4例,3.4%).结论 引起复视的原因较复杂,需要结合眼外肌运动、红绿玻璃试验和HESS屏检查等来诊断麻痹的眼外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筋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连续58例(60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分别应用表面麻醉、球后麻醉、筋膜下麻醉各20眼,观察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表面麻醉组患者术中在上直肌牵引缝线、巩膜电凝、周边虹膜切除、结膜缝合时有不同程度痛感,筋膜下麻醉、球后麻醉组患者术中无明显痛感,筋膜下麻醉组1眼、球后麻醉组2眼术中出现一过性黑矇,球后麻醉组术中出现球后出血1眼,术后短暂性上睑下垂2眼。结论:小梁切除术采用筋膜下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在西班牙Castilla-Leo地区患有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一组来自同一地区和相同年龄人群进行比较。 方法:在本次观察性前瞻性调查中,我们访问了在一家地区性诊所接受光动力学疗法的AMD患者。患者报告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病史,检查患者虹膜颜色并分为浅色(绿色、蓝色、灰色)和深色(淡褐色、褐色、黑色)。 结果:共有343名患者接受了访问,平均年龄为74.9岁(55~93岁),其中64.5%为女性,35.5%为男性,有45.1%的患者虹膜颜色被划为浅色。这些患者中,有50%有动脉性高血压,15.3%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30.2%吸烟或者已经戒烟(女性中占80.9%)。结论:在渗出性AMD患者中,虹膜颜色为浅色的频率较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其他渗出性AMD其他的风险因素有男性的吸烟习惯、未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患者为女性身份等。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causes and outcomes for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iplopia to an eye casualty department. METHOD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diplopia as a principal symptom,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Orthoptic Department from Moorfields Eye Casualty over a 12-month period,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one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with complete records in 165 cases. There were 99 men and 66 women with an age range of 5-88 years. Monocular diplopia accounted for 19 cases (11.5%), whereas 146 patients (88.5%) had binocular diplopia. Cranial nerve palsies we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binocular diplopia accounting for 98 (67%) of cases. Isolated sixth nerve palsy was the largest diagnostic group (n=45). Microvascular disease (hypertension or diabetes mellitus, or both) was present in 59% of patients with cranial nerve palsies, and of this group, 87% resolved spontaneously by 5 months rising to 95% by 12 month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isolated single cranial nerve palsie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or hypertension are likely to recover spontaneously within 5 months and initially require observation only. However,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binocular diplopia and those who progress or fail to recover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o establish the underlying aetiology and managed as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