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VEGF-D、VEGFR-3的表达、D2-40阳性淋巴管特点以及淋巴管生成,分析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8例大肠癌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大肠癌中VEGF-D、VEGFR-3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79%、5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1%、34%),复发转移组阳性率(82%、52%)高于无复发转移组(59%、34%),生存期≤3年组阳性率(8l%、62%)高于生存期〉3年组(59%、35%)(均P〈0.05);YEGF-D在淋巴管受累组阳性率(85%)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60%)(P〈0.05);LVD值在溃疡型和浸润型组中高于肿块型组,DukesC、D期高于DukesA、B期,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受累组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复发转移组高于无复发转移组,生存期≤3年组高于生存期〉3年组(均P〈0.05)。结论 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升高与促进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沙培林注射治疗淋巴管瘤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岩磊   《山东医药》2006,46(22):64-65
选取门诊及住院淋巴管瘤52例,采用沙培林注射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囊状淋巴管瘤40例,治愈30例(75%),显效6例(15%);海绵状和混合型淋巴管瘤12例,治愈2例(16.7%),显效4例(33.3%)。认为沙培林注射治疗囊状淋巴管瘤效果明显,海绵状和混合型淋巴管瘤疗效较差,可用于无法手术切除部位或器官的海绵状和混合型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淋巴管密度(LVD)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胃癌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D表达,用VEGFR-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淋巴管,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LVD。结果VEGF—D、VEGFR-3在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9.32%、67.80%,明显高于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癌周组织的LVD表达为(21.29±8.21),明显高于周边正常组织(P〈0.05)。VEGF—D表达阳性组35例与阴性组24例的LVD分别为(23.15±7.58)和(11.93±5.3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D、LVD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直径、淋巴结分期、浸润深度、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VEGF.D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的变化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标本进行D-240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D2-40的阳性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呈棕黄色。胃癌组织中LVD为(8.01±4.47)条/HP,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为(1.32±1.41)条/HP,P〈0.05;癌周LVD为(11.49±3.53)条/HP,明显高于癌内组织为(4.53±1.75)条/HP,P〈0.05。低未分化[(9.06±1.64)条/HP]、Ⅲ~Ⅳ期[(9.06±1.39)条/HP]、有淋巴结转移[(9.10±1.36)条/HP]和远处转移的[(10.55±1.21)条/HP]胃癌LVD分别较高中分化[(6.15±2.95)条/HP]、Ⅰ~Ⅱ期[(4.28±2.43)条/HP]、无淋巴结转移[(7.38±2.46)条/HP]和远处转移者[(7.38±2.46)条/HP]增高,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LVD上升。检测LVD可以预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胆囊壁淋巴管瘤一例报告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李建军,徐夏荫淋巴管瘤也叫囊性淋巴管瘤(Cysticlymphangioma)又名囊性水瘤(Cystichygrroma)系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其好发部位常与胚胎期六个淋巴管原基的分布有关。最常见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85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组织中LYVE-1的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进行检测.结果:LYVE-1的阳性产物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胃癌组织中LYVE-1阳性LVD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7.89±2.14 vs 1.15±1.62,P<0.01);瘤周的LYVE-1阳性LVD明显高于瘤内组织(9.28±1.18 vs 4.75±1.19,P<0.01);低分化(9.21±2.32)、Ⅲ-Ⅳ期(9.46±2.45)、有淋巴结转移(9.37±3.39)和远处转移(9.55±3.50)的胃癌组织中LYVE-1阳性LVD分别比高中分化(7.56±2.24)、Ⅰ-Ⅱ期(7.58±2.36)、无淋巴结转移(7.23±2.74)和远处转移(7.35±2.25)的明显增高(P<0.01, P<0.05).结论:胃癌组织内及瘤周的LYVE-1阳性LVD明显增高,提示胃癌组织内的新生淋巴管主要位于瘤周,从而促进了肿瘤淋巴道转移.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标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群链球菌制剂(沙培林)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TNF-α、IL-6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给予43例淋巴管瘤患儿瘤内局部注射沙培林溶液,2周1次,6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测量瘤体直径,并作血清TNF-α、IL-6及CRP的检测。结果治疗后小儿淋巴管瘤明显缩小,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注射后31例患儿出现发热,持续2~3d后体温降至正常,均为一过性反应。结论瘤内注射沙培林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疗效显著,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β-catenin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食管鳞癌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态,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Podoplanin检测癌及正常黏膜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分析β-catenin异位表达和LVD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正常食管黏膜β-catenin均表达于细胞膜,而食管癌鳞组织中β-catenin主要呈细胞质/细胞核的异位表达,表达率为82.4%(56/68),且β-catenin的异位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7.275,P=0.007)和外膜浸润(χ2=6.236,P=0.013)明显相关。2食管鳞癌组织中的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t=2.946,P=0.002),淋巴结转移组的LVD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7.521,P=0.001)。3β-catenin异位表达的食管鳞癌组织与β-catenin仅表达于细胞膜的LVD比较差异显著(t=2.926,P=0.008)。结论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诱导食管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中VEGF-C和Podoplanin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食管鳞癌标本及8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C和Podoplanin的表达,并对两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VEGF-C阳性率和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②VEGF-C阳性率和LVD值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VEGF-C阳性表达的食管癌组织中LVD与阴性表达的LVD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 VEGF-C和LVD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指标,且VEGF-C和LVD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吴平辉  刘潜  吴江 《山东医药》2010,50(44):92-93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明确其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对照组织。结果 PCNA、MMP-2、VEGF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2%、13.2%、14.7%,与正常淋巴管组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56例鼻咽癌标本和15例正常鼻咽黏膜标本中LYVE-1的表达,计数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值,分析鼻咽癌组织中LVD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LVD值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0.01;Ⅲ~Ⅳ期鼻咽癌组织LVD高于Ⅰ~Ⅱ期鼻咽癌组织,P<0.01;LVD与年龄、性别及病理分型无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VD的检测可作为鼻咽癌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断、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常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转移,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而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必要前提.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是检测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Ⅱ、Ⅲ期直肠癌组织中MVD和I,V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探讨MVD和LVD与Ⅱ、Ⅲ期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D2-40阳性微淋巴管密度与直肠癌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I.VD)、微血管密度(MVD)与淋巴结转移及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直肠癌和瘤周、远端切缘黏膜中D2-40和CD34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和微血管数,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7例直肠癌组织中D2-40蛋白含量。结果直肠癌总MLVD(15.66&#177;4.82)、前缘区MLVD(18.26&#177;2.36)显著高于瘤周、远端切缘黏膜MLVD(5.70&#177;2.95、6.00&#177;3.12,P〈0.05),与Dukes’s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受累呈正相关关系(P〈0.05)。直肠癌总MVD、前缘区MVD与Duke’S分期相关(P〈0.01)。结论微淋巴管密度,尤其在前缘区.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侵袭性生长有密切相关。干预直肠癌生长转移需要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也要抑制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成人少见。淋巴管瘤在胃肠道发病极少。本文就我院两例既往认为罕见发病部位的淋巴管瘤病例报告,结合文献复习,旨在加强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及50例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VEGF-A、VEGF-D,同时测算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VEGF-A及VEGF-D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VEGF-A及VEGF-D的表达与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有关(P<0.05),VEGF-A及VEGF-D表达阳性的子宫颈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VEGF-A及VEGF-D表达阴性者(P均<0.05).结论 VEGF-A、VEGF-D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能在宫颈癌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淋巴管生成[常表现为淋巴管密度(LVD)增加]和癌细胞淋巴管浸润(LVI)可能是肿瘤淋巴结转移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喉乳头状瘤显微外科23例,其中17例喉内显微手术切除,3例经喉裂开术切除肿瘤,3例显微手术后病理为癌变,1例施行了半喉切除,另2例行放射治疗。着重讨论了喉乳头状瘤的早期诊断、以及喉内显微手术的优越性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成人腹部淋巴管瘤是罕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目的:探讨成人腹部淋巴管瘤的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例成人腹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7例患者中,13例(76.5%)有症状或体征,4例(23.5%)无症状;7例肿瘤位于肠系膜.6例位于脾脏,2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道;13例腹部B超、14例腹部CT有阳性表现,2例内镜检查发现肿块。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16例为淋巴管瘤,1例为淋巴血管瘤,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结论:成人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需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是腹部淋巴管瘤的主要治疗措施,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