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儿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心肌酶变化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与临床药敏试验的分析;上海市母产前发热与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多中心研究;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脑5例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败血症患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的临床分析;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评估;红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16例临床分析;败血症休克大鼠组织中性内肽酶与肾上腺髓质素的相关关系研究;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25例分析;急性白血病继发败血症的临床研究;235例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外来建筑工人流脑病原菌带菌状况调查;用周期性回归法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的季节节律;超敏CRP及IL-6水平变化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及耐药性分析;10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淮南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例临床分析;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败血症及治疗分析;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致病菌特点与护理研究;血液肿瘤并发败血症143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中性粒细胞CD64、CD11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脑膜炎密切接触者分离脑膜炎奈瑟氏菌分析;一起流脑爆发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分子分型研究;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血糖和电解质紊乱52例临床分析;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新生儿败血症分离株的耐药基因研究;剥脱性皮炎并发败血症的护理体会;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32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春季金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脑5例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败血症患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的临床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16SrRNA基因快速诊断败血症病原菌研究;老年人真菌败血症5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低体重儿、早产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一起水源型引起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殷宪敏  李丽 《山东医药》1998,38(12):28-28
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种类,我们对256例临床拟诊败血症的新生儿进行了血及分泌物的病原学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39例,女117例;胎龄<37周48例,37~42周195例,>42周13例;日龄:~1天43例,~3天6...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败血症细菌药敏与临床分析——惠需(江苏无锡市儿童医院214002);《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10—511[目的:为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细菌分布、耐药情况,以减少临床应用抗生素的盲目性,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方法:收集新生儿  相似文献   

11.
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26例疗效观察;早产儿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肝功能的变化;105株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甲硝唑片中大肠杆菌的检查;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多重耐药研究;rep-PCR检测产ESBL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征分析;中山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败血症病原菌检测及分析;小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13.
17例暴发型流脑病人的监护及护理,广州市番禺区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调查,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核因子-kB表达的研究,诊断败血症基因芯片的构建,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分析,新生儿败血症108例病原学检测及预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12例临床观察,854例败血症病原体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90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致病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9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另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无感染症状及临床指标为阴性)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结果 90例败血症患儿中,28例为早发型败血症,62例为晚发型败血症。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中黄疸发生率最高,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吃奶差、腹泻、肤色苍灰或发花、心动过速或过缓、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WBC计数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异常患儿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败血症患儿阳性率27.78%,共培养分离致病菌28株...  相似文献   

15.
从99例败血症看院内感染的新动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及败血症发展的新动向。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99例105次败血症(占同期入院总人数的0.79%)。结果99例105次败血症中院内败血症占74.75%(74/99例),与本院80年代初期(67.1%)及末期(677%)相比较,表明目前院内败血症仍占重要地位。本组有严重基础病及易感因素者的比例增加,占90.19%。与80年代初、末期比较,本组菌种分布变化特点是:(1)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由24.29%至32.43%至34.34%;(2)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则有下降趋势,但仍以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3)复数菌比例变化不大;(4)真菌的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占10.08%。本组败血症的总病死率为38.38%,与80年代相比无明显变化;败血症相关病死率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感染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先兆因素。结论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则有下降趋势,真菌的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败血症的总病死率无明显变化。应重视用药前的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三位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调查报告,儿童A群流脑菌苗基础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40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分析,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病原菌和耐药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仍缺乏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我们在16SrRNA基因内,自行设计引物,建立了16S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反相杂交法诊断败血症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31例患儿系1996年3月~1997年3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拟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住院患儿。同时,对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抽血作为阴性对照组。按照1987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1],败血症分为血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及临床败血症。临床败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新生儿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48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对其病原菌、药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以早产儿为主,致病菌以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晚发型败血症以足月儿为主,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占优势。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的胎龄与检出的革兰氏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以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泰能最为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应根据其发病类型、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败血症121例临床分析——钱志辉(江苏 淮安市楚州医院 223200);《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57—758[目的:了解新生儿感染血培养的分布及对抗生索敏感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21例新生儿败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住院的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其中确诊为真菌败血症8例(观察组),未确诊12例(对照组),均行血培养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分析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例,血小板降低4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2例(其中死亡1例);应用抗生素>2周,有喂养不耐受、长期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及静脉营养史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多见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外科手术史、营养状况差、长期PICC置管、行静脉营养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且高危因素越多,患病率越高。对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及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