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练路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进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患膝和健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与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健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5);在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程度上研究组同样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尽快使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可以加快患者自主行走这一目标的实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训练和康复训练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骨科70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实验组35人,给予本科室制定的本体感觉训练计划,对照组35人,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6个月结束时的位置觉测定、膝关节稳定度、膝关节活动度,并且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结束时Berg平衡量表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70人均完成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关节位置觉、稳定度与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实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合理的本体感觉训练计划能帮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前交叉韧带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康复训练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采用MET,于术前和康复训练3d、2周、3周比较两组病人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和被动活动度(PROM)及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结果]康复训练3d、2周及3周后,观察组病人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AROM和PRO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ET可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康复训练时的疼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膝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术后当天)中医介入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超早期中医康复方法,包括:中药冷敷方、循经点穴推拿、中药熏洗等观察两组主观疼痛感、膝关节围度、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3个月Lysholm和IKDC评定均优于后者(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配合超早期中医治疗的康复方案,可以更好地减轻膝关节疼痛、肿胀度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本体感觉促进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10±1.38)°,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76±1.93)°,两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85±1.55)°,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56±1.72)°,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本体感觉促进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0年4月-10月54例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术前给予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以及直腿抬高训练,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在0~3分者开始规范化康复训练,并通过复诊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5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 d,出院时全部患者患肢肌力正常,肌肉无萎缩现象发生。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术后2周复诊,膝关节无肿胀,切口无红肿,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4周时膝关节活动范围可达到0~90°,满足日常生活所需,6周时膝关节活动范围达到0~120°,8周时膝关节活动范围维持在0~120°或更好。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炼效果满意,关节活动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0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95)°(P>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01)°,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22)°,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康复护理对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在我科接受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系统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关节僵硬发生例数小于对照组;术后1年观察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康复护理应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护理。方法:对36例应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术后按照预先制订的锻炼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重点是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患肢负重及平衡功能训练等。结果:36例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参加体育活动,患膝无不适感和感染现象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细心的观察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其成功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指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出院时进行常规指导,观察组出院时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指导,两组均随访8~12个月。采用大腿周径差值、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侧大腿周径差值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侧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8周,两组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重建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实施家庭康复指导,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髌骨推移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腿后肌群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包括正面与外侧)、站立、行走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髌骨推移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时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时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实施髌骨推移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减轻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时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膝主动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及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关节功能牵引、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NF技术、Thera-band平衡垫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方法:对2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膝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进行系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如术前重视心理护理,术后进行患肢膝关节持续冰敷48 h,并指导患者在佩戴膝关节角度锁定支具下早期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性的康复训练.结果: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2年,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完全恢复正常行走,步态、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度均正常,抽屉试验阴性,无1例发生关节僵硬、皮肤坏死、股四头肌功能下降.结论:膝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本前提,术后进行系统的护理和早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是保证其成功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NMES康复治疗,均治疗3个月。术前及术后1、2、3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测量尺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活动舒适度。结果术前,2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3个月,2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分别高于、大于术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3个月,2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术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MES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减轻其膝关节活动不适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水中运动干预。观察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Lysholm评分。结果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观察组(91.2±5.6)分高于对照组(78.3±4.8)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中运动能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年来关于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的文献资料,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03的文章,检索词为“anteriorcruciateligament,reconstruction,rehabili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另外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4/2005-04的文章,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文章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选取有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的文章,纳入标准:①随机或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②观点明确。③采用自体材料重建。排除标准:①综述。②重复性研究。③异体或异种材料重建。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9篇关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的文章,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25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观察并比较保守、激进两种不同性质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一般来说,用骨-髌腱-骨重建后的康复训练应早于用腘绳肌重建,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当重要,闭链训练适用于康复早期,开链训练适用于康复晚期。由于前交叉韧带中存在着本体感受器,而重建材料中不含有本体感受器,故术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完善至关重要。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变得越来越激进。康复训练方案应该按照重建材料的不同及个体差异分别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并症及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方法对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使用可调式支具外固定、被动活动器(CPM)、被动及主动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结果36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8~12个月,平均10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36例均获得优,膝关节活动度可达0~90。。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明显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冰敷方式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术后创口局部给予间断冰敷,观察组给予72 h持续冰敷。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舒适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给予创口局部72 h持续冰敷,较间断冰敷法能够更好缓解患肢肿胀情况及疼痛程度,提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与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平衡板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平衡训练组采用平衡板进行训练,术后6月进行患者位置觉、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肌电图测定,结果平衡训练组位置觉测试,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测定显示平衡训练组样本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平衡训练有助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