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因下肢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出现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已普遍开展〔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准确定位,又能对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提供帮助。笔者收集15例(18支病变血管)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成形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治疗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方法9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病变长度12.3~32.8cm(平均18.6cm),血管闭塞时间3周~26个月(平均6.8个月),应用大剂量局部溶栓+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结果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89%,术后8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踝/臂指数(ABI)由0.31±0.12(0.11~0.54)增至术后14天的0.82±0.18(0.49~1.09).随访4~15个月,仅1例术后两周发生支架再狭窄,经再次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结果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开通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的策略及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01年2月~2006年2月我院介入病房收治的42例经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的病人,男30例,女12例,年龄35~82岁。闭塞段长度2~30cm,发病时间10小时~30年。术中分别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导丝机械开通、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术后给予抗凝及抗炎治疗1周,随访2年。结果:本组中溶栓治疗26例,其中11例术中溶栓后即可见闭塞段开通,7例继续溶栓3~7天后闭塞段血流恢复正常。15例作为机械开通的后续治疗手段。机械开通31例,PTA 33例,支架置入31例。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人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4增加至出院前的0.65±0.095(P<0.001)。随访期间1例病人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外11例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其余30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在长段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介入治疗15例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闭塞长度及远端流出道情况,均为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或内膜下成形无法返回真腔时联合腘动脉逆行穿刺,通路建立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踝肱指数及下肢动脉彩超。结果:15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使闭塞段动脉获得开通,技术成功率100%,路径图或多普勒引导下1次穿刺腘动脉成功9例,2、3、4次穿刺成功各2例,患者均能够耐受并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4例患者静息痛术后消失,术后踝肱指数为0.68±0.088(P<0.01),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2)。随访时间2~16个月,1例足部溃疡未得到控制,于术后2个月行截肢手术;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再次出现静息痛,彩超示股动脉支架内狭窄,再行PTA术后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为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周围动脉硬化性阻塞接受了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8.14%(158/161),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21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胭动脉阻塞,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12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分别为91.11%(41/45)和79.31%(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首选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总结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充分术前准备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必要时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长度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除1例脑血管急性闭塞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余11例均治疗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积极的术中配合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53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采用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术前建立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做好血压及药物治疗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53例患者均取栓成功,44例闭塞血管均完全开通,9例血管未能完全开通,其中3例因为再通后仍存在管腔狭窄而放置支架。结论快速有效地完善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意识和血压的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再灌注损伤,以及早期康复训练是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26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均于非活动期接受了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RA)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综合性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受累肾动脉病变特点,术前血压和肾功能指标及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情况进行收集和统计。术后根据动脉造影图像判断肾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术后随访(32.3±4)个月,评价首次治疗开通率,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评估。结果术前患者均诊断为肾动脉性高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平均血压178/102mmHg)。非透析状态下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81ml/min。26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总技术成功率96.2%。其中5例RAO开通术的成功率为80%,开通后接受了PTRA及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1例RAS患者接受了PTRA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1%。其中PTRA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接受了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例于术后48个月失访。1例PTRA术后1.5个月在原病变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后成功修复。1例患者死于术前即已存在的肾功能衰竭。1年和5年的首次治疗开通率分别为76%和64%。根据末次随访结果,患者血压水平下降至145/83mmHg(P<0.001),平均GFR上升为90ml/min(P<0.05)。结论根据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病变特点合理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总结髂动脉和服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经验.认为持续监测患肢血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发生;监护抗凝和溶栓后的出血;早期发现肢体远端血栓、血管夹层及血管痉挛发生;识别急性血管闭塞及支架再狭窄征象;加强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及高龄患者的观察、监测和护理,是提高术后监护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血栓的机械性祛栓结合药物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或上肢动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后、予尿激酶持续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近2年来,我院收治14例下肢或/和上肢动脉急性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术后病变动脉近端留置溶栓导管,予尿激酶持续溶栓3~5d;4例患者行接触性溶栓,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4例患者肢体缺血的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后动脉造影示38条闭塞动脉中32(84.2%)条动脉复通、血栓溶解,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进行PTA及溶栓治疗的32条病变动脉中26条动脉保持通畅,14例患者穿刺点均有渗血,其中4例合并患肢皮下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肢体急性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徐阳  齐玉春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09-910
探讨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手术前后的护理。7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留置导管溶栓、血管成型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6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未再加重。护理上,术前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全身症状的细微变化,特别注意有无肠坏死的症状,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术中注意生命体征监测,血管痉挛时给予罂粟碱可缓解;术后饮食逐渐增量,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留置导管溶栓引起的肠痉挛用药可缓解,手术易引发原有疾病,护理时需细心。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3-01~2006-11采用留置动脉导管持续灌注溶栓、管腔内球囊扩张术、内支架置人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40例.全部临床治愈,且经随访,远期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冬  德琳  时蕾  杨晓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4):1080-1081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腔内治疗主-髂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2例主-髂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治疗及护理。结果全组患者均开通成功(经肱动脉37例、股动脉5例),治疗成功率(残余狭窄〈50%)为97.61%(41/42)。发生相关并发症7例,其中严重碘过敏1例、动脉破裂1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再灌注综合征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5~14d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充分的物品准备、迅速冷静的处置是减轻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益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1]。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血管疾病诊治的发展方向[2]。临床常用股动脉入路治疗,而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采用此入路有许多不利方面。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9月共收治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3例、单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5例,单侧近端髂动脉狭窄闭塞合并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3例,均通过局麻下切开后直视下穿刺肱动脉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兼顾双侧及近端髂动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在38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共46条病变血管中,发现髂总动脉闭塞18条,髂外动脉闭塞12条,髂总和髂外动脉均闭塞16条,分别行闭塞段开通,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除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外,其余闭塞髂动脉均得以开通,其中43条闭塞髂动脉共置入54枚支架,支架覆盖长度为5~20 cm,平均为7.4 cm.4例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采用"对吻式"技术球囊扩张后,双侧同时置入支架.随访3~62个月,平均29.5个月,1年、2年、4年支架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8%、84%、70%;再狭窄或闭塞的病例,行二次介入开通治疗后,支架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4%.5例合并有主要并发症,包括1例形成动脉夹层;2例出现远端动脉栓塞;2例发生髂动脉破裂.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0例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9例为永久性滤器,1例为暂时性滤器;滤器置入后依次行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直至取得满足疗效.结果: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并用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及内支架置入术9例闭塞血管再通,临床疗效满意.1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阻塞静脉未进行继续治疗.总有效率达90%,无严重无发症发生,随访3-32(平均13.5)个月,9例入永久滤器者均无肺梗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证了髂股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多种介入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