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探讨肺动脉内皮结构变化与低O2 高CO2 肺动脉高压的关系。SD大鼠分为对照组 (A组 ) ,4周低O2 高CO2 组 (B组 ) ,4周低O2 高CO2 +川芎嗪组 (C组 )。 1 电镜下B组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 (EC)向管腔内突起 ,呈立方或柱状上皮 ,部分细胞膜突起似绒毛 ,可见严重EC胞内水肿、变性 ,形成空泡 ,并可见EC下水肿 ,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外膜胶原纤维高度密集 ,呈束状 ,C组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轻。 2 B组肺动脉平均压 (mPAP)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C组mPAP明显低于B组 (P <0 .0 1) ;3 光镜下 ,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 /管总面积比值 (WA/TA)、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C)B组较A组明显增高 (P均 <0 .0 1) ,C组较B组明显降低 (P均 <0 .0 1)。肺动脉内皮细胞严重水肿、变性 ,空泡形成与慢性低O2 高CO2 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密切相关 ,川芎嗪可抑制上述内皮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对大鼠右心重构及右心室AT1R,TGF-β1及ERK1/2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体质量250~26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PAH右心重构组(n=6)。对照组和PAH右心重构组分别予以0.9%氯化钠液和野百合碱(MCT)60 mg/kg单次注射于大鼠颈背部皮下,饲养6w建立模型。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定其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d)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处死后分别称量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P)质量,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天狼猩红染色计算心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应用Western blot测定右心室AT1R,TGF-β1,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诱导6w后,PAH右心重构组的RVAWd、mPAP、RVHI及CV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VHI[(25.01±1.20)vs.(40.57±4.17)%],mPAP[(16.56±1.98)vs.(29.46±2.47)mmHg],RVAWd[(0.65±0.09)vs.(1.17±0.08)mm],RVEF[(54.15±4.60)vs.(62.63±9.54)%],均为P0.01;PAH右心重构组右心室心肌组织AT1R、TGF-β1及ERK1/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对大鼠右心重构及右心室AT1R、TGF-β1及ERK1/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3.
应用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观察了不同时间低O2高CO2及川芎嗪保护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重量(RV/100gBW,RV/TV)的变化。结果显示,随低O2高CO2时间的延长,mPAP逐渐升高,AT-Ⅲ:C逐渐降低,两者呈良好负相关(r=-0.864,P〈0.001),2实验组的RV/100g BW和RV/TV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波生坦(bosentan,BST)对慢性低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右心室肥厚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24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HPH组、安慰剂组和BST治疗组,每组各6只。正常组:常压常氧下饲养6周;其他3组大鼠置于低压低氧仓内8h/d,共6周,从第4周开始,每天给BST治疗组大鼠BST(100mg/kg)灌胃,安慰剂组生理盐水灌胃。6周后,所有大鼠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收缩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右心室肥厚度[如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RV/(LV+S)]和右心室质量/体质量(RW/BW)。收集动脉血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容积百分比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blot观察Cx43的变化。结果:BST治疗组大鼠的mPAP、RVSP、RV/(LV+S)、RW/BW及心肌胶原纤维容积百分比均较HPH组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NO、ET-1的水平和心肌Cx43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BST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右心室肥厚和Cx43表达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陈菁  刘晓晴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40-41,W001
目的 研究油酸致急性肺损伤血浆中抗凝血酶Ⅲ (AT Ⅲ )的变化。方法 采用从大鼠尾静脉注射油酸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 ,用美国ACL 2 0 0 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发色底物法对大鼠血浆中AT Ⅲ的活性进行测定 ,免疫火箭电泳法测血浆AT Ⅲ含量。结果 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后 90分钟 ,大鼠血浆中AT Ⅲ的活性及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结论 油酸致急性肺损伤血液的抗凝机制减弱 ,血液凝固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胶原表达的调控作用及灯盏花素的影响。方法 将二级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为 :对照组 (A) ,低氧组 (B) ,低氧 +灯盏花素组 (C) ,低氧时间为 4周。采用透射电镜、放射活性测定法、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综合进行评价。结果(1)B组肺动脉平均压 (mPAP)、右心室重量比 (RV/LV +S)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C组mPAP、RV/LV +S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2 )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 ,C组较B组明显为少 ;(3)B组肺组织PKC总活性 (PKCt)、胞膜PKC活性 (PKCm)、胞浆PKC活性 (PKCc)及PKCm占PKCt的百分比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C组PKCt、PKCm、PKCc及PKCm占PKCt的百分比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 ;(4)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 (直径 10 0~ 2 0 0 μm)PKC含量 (平均吸光度A值 )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C组较B组显著为低 (P <0 0 1) ;(5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 (直径约 10 0~ 2 0 0 μm)Ⅰ型胶原及Ⅰ型前胶原mRNA平均A值较A组明显为高 (P <0 0 1) ,C组较B组为低 (P <0 0 1) ,Ⅲ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mRNA平均A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 )肺组织PKC活性和肺动脉管壁PKC的表达与肺动脉管壁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一氧化碳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 (简称肺心病 )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 (CO)水平及内皮素 1(ET 1) /CO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的关系。方法 采用Chalmers介绍的血红蛋白结合及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检测 33例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内源性CO水平 ,同步测定血浆ET 1水平、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及右室射血前期时间与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的比值 (RVPEP/AT) ,并进行相关分析。 3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肺心病组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浆内源性CO、ET 1和ET 1/CO水平为 (1.34± 0 .18)mg/L、(1.0 7± 0 .14 )mg/L ;(82± 15 )ng/L、(5 7±10 )ng/L ;6 1± 6、5 3± 5 ,与正常对照组 [(0 .5 5± 0 .12 )mg/L、(2 7± 9)ng/L、4 8± 7]比较 (P均 <0 .0 0 1和 <0 .0 5 ) ;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比较 (P均 <0 .0 0 1和 0 .0 5 )。肺心病组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内源性CO水平均与PaO2 呈负相关 (r =- 0 .733、- 0 .6 72 ,P均 <0 .0 1) ,与RVPEP/AT呈正相关 (r =0 6 2 0、0 .5 5 7,P均 <0 .0 1) ;血浆ET 1/CO均与RVPEP/AT呈正相关 (r =0 .5 0 1、0 .4 85 ,P <0 .0 1和0 0 5 )。结论 肺心病患者血浆内源性CO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HPH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代偿作用 ,ET 1和CO比值失衡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抗凝、纤溶指标凝血酶元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抗凝血酶Ⅲ (ATⅢ )、组织型纤溶酶元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变化和低分子肝素 (LMWH)对其影响及疗效评定。方法 将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LMWH和常规药物治疗 ,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改变并评定LMWH疗效。结果 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KPTT缩短 (P <0 .0 5 ) ,ATⅢ、tPA显著下降 (P <0 .0 1) ,PAI显著升高 (P <0 .0 1) ;LMWH治疗后tP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ATⅢ升高及PAI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 <0 .0 5及P <0 .0 1) ;LMWH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P<0 .0 1)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 ;LMWH可影响血浆KPTT、ATⅢ、tPA、PAI水平 ,调节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平衡 ;应用LMWH治疗脑梗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缺氧 (O2 )高二氧化碳 (CO2 )对大鼠肺动脉L 精氨酸 (L Arg)转运的影响与吸氧的作用。方法 将 4 0只大鼠以随机区组设计法分成 4组 ,用 0 2mmol/L和 5 0mmol/L [3 H] Arg将肺动脉孵育 ,测定其对 [3 H] L Arg的摄取率、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与一氧化氮 (NO2 /NO3)含量。每组 1 0只。正常对照组 (A组 )、慢性缺O2 4周后伴高CO2 4周组 (B组 )、慢性缺O2 4周伴高CO24周后吸空气 4周组 (C组 )及慢性缺O2 4周伴高CO2 4周后吸O2 4周组 (D组 )。结果  (1 )肺动脉平均压 (mPAP)、右心室 (RV)和左心室 +室间隔 (LV +S)重量比值 (RV/LV +S) :B组 (33% )与A组(35 %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 ;D组 (2 4 % )与C组 (2 4 % )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2 )离体孵育的肺动脉摄取低浓度 (0 2mmol/L)和高浓度 (5 0mmol/L) [3 H] L Arg比较 :B组分别为 [(3 0 4± 0 1 6 ) μmol·g-1 min-1 ]、[(8 1 2± 0 1 4 ) μmol·g-1 ·min-1 ],A组分别为 [(4 6 2± 0 5 5 )μmol·g-1 ·min-1 ]、[(1 1 2 4± 1 0 2 ) μmol·g-1 ·min-1 ],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 ;而D组分别为 [(4 30± 0 1 8) μmol·g-1 ·min-1 ]、[(1 2 31± 0 6 5 ) μmol·g-1 ·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适应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及肺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PH组、间歇性低压低氧预适应组,每组8只。对照组动物常规饲养10周;HPH组动物先在同一室内常规饲养6周,然后按低压低氧法建立HPH模型(给予持续低压低氧4周);间歇性低压低氧预适应组动物先给予预适应实验:HPH 1周,再放置同一室内常规饲养1周,如此重复循环3个周期共6周,然后按低压低氧法建立HPH模型(方法同HPH组)。分组模型建立后,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平均压(mRVP);称重测量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右心室/体质量(RV/BW);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肺小动脉显微结构改变;取大鼠左、右肺动脉干制备血管环,行离体血管灌流实验,观察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血管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HPH组大鼠的mPAP、mRVP、RV/(LV+S)、RV/BW均显著增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低氧后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层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变形;且低氧后大鼠肺动脉血管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作用显著降低(P<0.01)。与HPH组比,经间歇性低压低氧预适应处理的大鼠mPAP、mRVP、RV/(LV+S)、RV/BW均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肺动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层增生及血管壁增厚有所缓解;且肺动脉血管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作用显著增强(P<0.05)。结论 间歇性低压低氧预适应可增强大鼠肺动脉对低压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延缓肺动脉高压和右心重构的发展,并改善肺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起搏对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15例患者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 )。分别行RVA、RVOT、RV Bi起搏 (VVI ,6 0~ 90次 /min) ,测定心排血量 (CO)和心排血指数 (CI)、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 ,QRS宽度 (QRSd)和电轴 (QRSa)。结果 :RV Bi起搏较RVOT、RVA起搏CO、CI明显增加 ,均P<0 .0 1;PCWP显著降低 ,为P <0 .0 5~ 0 .0 1;3个不同部位起搏mPAP无明显变化 ;RV Bi起搏较RVOT起搏的QRS波时限平均缩短 17ms,较RVA平均缩短了 35ms ,均P <0 .0 1。结论 :RV Bi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RVOT ,RVA等单部位起搏。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VEGF与ET-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形成及防治中的作用。方法肺心病组46例;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对照组和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的VEGF、ET-1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水平及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肺心病组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VEGF、ET-1和mPAP水平为(185±45)ng/L、(117±17)ng/L;(83±9)ng/L、(54±8)ng/L;(37.6±12.7)cmH2O、(29.3±7.5)cmH2O,与正常对照组(57±22)ng/L、(23±7)ng/L、(16.4±4.5)cmH2O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均<0.001);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均<0.001)。肺心病组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VEGF均与PaO2呈负相关(r=-0.789、-0.802)(P均<0.00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ET-1与PaO2呈负相关(r=-0.832,-0.832)(P均<0.00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VEGF与mPAP呈正相关(r=0.861、0.837)(P均<0.00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ET-1与mPAP呈正相关(r=0.845、0.872)(P均<0.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缓解期血浆VEGF和ET-1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说明慢性缺氧可刺激VEGF和ET-1的合成和释放,而血浆VEGF和ET-1又参与了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在肺血管重建及肺动脉高压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正常组与野百合碱致肺动脉高压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在蛋白质组学水平探讨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方法 雄性二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组)、溶剂对照组(C组)、野百合碱腹腔注射2周组(M2组)和野百合碱腹腔注射3周组(M3组).测定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右心室质量比[RV/(LV+S)],制作光镜标本,测量肺血管重建指标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肺组织提取出的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蛋白质及NCBInr数据库检索.对鉴定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 N组与C组比较,mPAP、RV/(LV+S)、PAM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组、M2组、M3组的mPAP、RV/(LV+S)、PAMT均依次递增(P<0.05或P<0.01),表明肺动脉高压逐步形成.肺血管结构重建,右室肥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复制成功.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发现钙网蛋白前体在N组、C组表达几乎为0,在肺动脉高压组大量表达,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结论 钙网蛋白前体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重建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Xia XD  Xu ZJ  Bi YT  Dai YR  Wu SZ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9):628-631
目的 观察大鼠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 (CO2 )肺动脉高压模型肺动脉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GC)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 SD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0只。A组 :慢性缺氧高CO2肺动脉高压模型组 ,大鼠置于常压低氧高CO2 饲养舱 ,舱内氧浓度维持在 ( 10 0± 0 5 ) % ,CO2 浓度为 6 %~ 7% ,每天 8h。B组 :健康对照组 ,大鼠室温下常规饲养。免疫组化观察 2组大鼠肺中小动脉sGCα1、β1亚基蛋白的表达 ,原位杂交观察肺中小动脉sGCα1亚基mRNA的表达。酶动力学分析肺组织sGC酶活性。结果 A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 / (左心室 +室间隔 )比值、右心室 /体重比值明显高于B组 (P值均 <0 0 1) ,A组肺中小动脉sGCα1、β1亚基蛋白及α1亚基mRNA表达与B组相比逐渐减弱 (P值均 <0 0 1) ,硝普钠激活的sGC酶活性及肺组织基础sGC酶活性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 慢性缺氧高CO2 肺动脉高压时肺中小动脉sGCmRNA、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均受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TXA2,又称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治疗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机制.方法Wister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7只,单纯低氧组7只,奥扎格雷钠治疗组7只.采用间断性低氧法复制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观察奥扎格雷钠对低氧21天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厚、血浆TXA2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和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浓度及其TXB2/6-K-PGF等的影响.结果单纯低氧组大鼠MPAP、右心室湿重、右心室湿重/(左心室 室间隔)湿重、血浆TXB2含量和TXB2/6-K-PGF均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奥扎格雷钠治疗组较单纯低氧组明显降低(P<0.05~0.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血浆6-K-PGF和体动脉平均压无显著差异.结论奥扎格雷钠可明显降低低氧大鼠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室肥厚程度,降低低氧大鼠血浆TXA2代谢产物TXB2水平和改善反应TXA2/PGI2水平的TXB2/6-K-PG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CX3CL1/fractalkine(FKN)在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C组)、野百合碱2周组(M2组)和野百合碱3周组(M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平均压(mRVP)、颈动脉平均压(mCAP)、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比.光镜、电镜下分别观察肺细小动脉显微、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反映肺血管重塑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可溶性FKN(sFKN)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小动脉FKN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肺组织中FKN mRNA的表达.结果 ①M2组[(20.58±3.54) mm Hg、( 18.14±2.47) mm Hg、(29.83±4.07)%]、M3组[(26.04±5.03) mm Hg、(22.17±5.63) mm Hg、(59.52±12.86) %] mPAP、mRVP、RV/( LV+S)均显著高于C组[(12.93±1.93) mm Hg、(11.66±1.81) mm Hg、(23.33±2.90)%](P值均<0.01),反映体循环的mCAP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2组[0.74±0.09、(27.36±2.02)μm]、M3组[0.87±0.04、(36.48±3.81)μm] WA/TA和PAMT均较C组[0.45±0.07、(13.91±1.51)μm]显著增高(P值均<0.01).②M2组血浆sFKN浓度和肺组织FKN mRNA相对含量[(677.76±101.75) ng/L、0.49±0.09]高于C组[(412.09±57.38) ng/L、0.11±0.06],M3组血浆sFKN浓度和肺组织FKNmRNA相对含量[(1078.02±254.05) ng/L、0.64±0.04]高于M2组及C组(P值均<0.01).③M2组、M3组动脉管壁FKN蛋白(0.192±0.006、0.198±0.019)较C组(0.171±0.010)升高(P值均<0.01),M2组与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FKN与PAMT、RV/( LV+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6、0.710,P<0.01),FKN mRNA与PAMT、RV/(LV+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4,0.757,P<0.01).结论 FKN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及肺动脉重塑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原代提取BM-MSCs并进行纯化、鉴定,使用携带ACE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MSC制备ACE2-MSC,并检测ACE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动物选用健康、雄性、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组(PAH组)、转导ACE2的间充质干细胞组(ACE2-MSCs组)以及空病毒载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组(null-MSCs组)。于造模后第4周(28d)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肺组织标本作HE染色并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指数(TI)及面积指数(AI);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ACE2、ACE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制备能在体外稳定过表达ACE2的ACE2-MSCs;造模后第4周(28d),ACE2-MSCs组的mPAP、RV/LV+S、TI、AI均较PAH组及null-MSCs组有所下降(P0.05),但仍高于Control组(P0.05);造模后第4周(28d),ACE2-MSCs组肺组织中ACE2、ACE2/ACE蛋白表达水平较PAH组及null-MSCs组有所升高(P0.05),但仍低于Control组(P0.05)。结论:过表达ACE2的大鼠BM-MSCs能有效降低PAH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改善肺血管与右心室重构,抑制肺部炎症及调节RAS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妥善建立大鼠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方法,研究肺血管重构和右心室的改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1只,随机分为12组,采血加入凝血酶200 U/ml,体外制备栓子,经颈静脉注入栓子,制备肺栓塞模型,2周后同法进行二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纤溶抑制剂氨甲环酸,达目标时间后用右心导管法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开胸取肺组织,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组织和肺血管结构的变化;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和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取心脏组织测定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即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结果①动物模型成功率85.1%(120/141);②4周组至12周组肺动脉压明显升高(P均〈0.01),8周后RVH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周组P〈0.05;12周组P〈0.01);③8周和12周组肺小动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中膜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PAMT和WA/TA值明显增大(P均〈0.01),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动脉有显著重构;④mPAP、RVHI与PAMT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681和0.690,P均〈0.01);mPAP、RVHI与WA/TA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677和0.794,P均〈0.01)。结论用二次栓塞并应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成功制备了大鼠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肺动脉重构,继之出现右心室重构;栓塞时间越长肺动脉高压越明显;肺动脉重构与肺动脉高压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天甲美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天甲美(门冬氨酸钾镁)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腺泡内肺动脉重建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组,低氧+天甲美治疗组,每组7只.低氧30 d,分别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RV∕(LV+S),计算腺泡肌型动脉(MA)、部分肌型动脉(PMA)、无肌型动脉(NMA)比例及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RMT%)与相对中膜面积(RMA%).结果 (1)低氧组大鼠mPA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MA、PMA比例明显增高于对照组(P<0.01),NMA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RMT与RM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mPAP显著低于低氧组(P<0.01);MA、PMA比例显著低于低氧组(P<0.01),NMA比例显著高于低氧组(P<0.01);RMT%、RMA%也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 结论天甲美对慢性低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重建有较好的预防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蛋白C(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及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的含量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C、FPS、ATⅢ明显下降 [(2 .89± 1.0 4) μg/ml、(7.85± 2 .2 6 ) μg/ml、(77.2 1± 2 5 .43) % ;(3.42± 1.13) μg/ml、(9.34±3.0 1) μg/ml、(97.2 8± 2 0 .42 ) % ;P <0 .0 5 ],恢复期无差异(P >0 .0 5 ) ;APC、TAT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明显增高 (P<0 .0 1)。随病情加重PC、FPS显著下降 ,而TAT明显升高 ;有TIA病史的脑梗死患者FPS水平明显低于无TIA病史者 [(6 .5 4± 2 .97) μg/ml,(7.99± 1.13) μg/ml;P<0 .0 1]。PC、FPS与血脂间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 ,抗凝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